“我們這個杯子是可以直飲的,不需要吸管。”8月25日,廣州市珠江新城的一家麥當勞裏,面對前來索要吸管的顧客,店員一次又一次解釋道。櫃枱上已經沒有可以自行取用的吸管,飲料杯的杯蓋處往常用於插吸管的地方現在變成了一個凸起的口,便於直接飲用。
杯蓋的更換,是麥當勞為了環保實行的一個“減塑”舉措,該門店的店員告訴時代財經,“現在不含固形物的普通冷飲,都會使用帶有直飲口的新杯蓋,其他例如珍珠奶茶目前還是會提供吸管。”
塑料垃圾。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提出“禁塑”的階段性目標,7月開始督促各個省市完成目標。其中,廣東省8月20日推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2020年底將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
“限塑”轉“禁塑”,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餐飲業緊急尋找替代物,上游化工產業則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禁塑令”出台後,多家上市公司歡天喜地宣佈擴大可降解塑料的生產線或成立新項目,而中小型普通塑料廠商則陷入“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
紙袋比塑料袋單價高7毛錢
事實上,餐飲業最近幾年已在慢慢“限塑”。
8月26日,在廣州珠江新城的一家肯德基店內,時代財經發現,很多冷飲杯上已經沒有杯蓋。
該店店長向時代財經解釋:“我們這裏是肯德基試點的環保餐廳,所有不含固形物的小、中杯冷飲在堂食時不設杯蓋,外帶、大杯飲料、含有固形物的飲料以及熱飲還是會有杯蓋,已經實施近一年了,中間因為疫情中止過一段時間。”
店長還表示,環保餐廳目前還只是肯德基的一項試驗,在廣州只有幾個試點,並未正式推廣。
時代財經向店長詢問最近禁塑令的政策時,店長有些驚訝,“我們不知道這件事,上面沒告訴我們需要做改變。”
不設杯蓋的肯德基店。圖片來源:時代財經攝
除了麥當勞和肯德基,另一大餐飲“巨頭”——星巴克的“限塑”措施更早實行,目前,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已經全面取消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紙吸管。
但是,時代財經在珠江新城商圈的走訪中也發現,很多使用塑料吸管的“大户”——奶茶店們,對年底不能再使用塑料吸管這件事並不知情,多家大型連鎖奶茶店仍提供塑料吸管。
喜茶提供兩套吸管。圖片來源:時代財經攝
也有一些個體經商户對政策較為敏感。在廣州體育西開設西餐店的老闆Coey對時代財經表示,自己對限塑令一直有關注,最近的政策也很清楚,雖然還未接到政府部門的正式通知,但前段時間就已經有更換吸管供應商的打算了。
對於此次政策帶來的影響,Coey表示,確實會增加一些成本,但沒有到不可接受的地步。
她解釋道:“紙袋的成本接近1塊錢,塑料袋大概2、3毛錢,我們在用紙盒和紙袋包裝時會和顧客收取1塊錢的打包費,客人也都蠻願意的。吸管的話,塑料吸管真的非常便宜,不過後期換成紙吸管雖然成本稍微增加,但是沒有塑料袋和紙袋的差距那麼明顯,所以我們也沒有多收錢的打算。”
Coey還表示,其實關於客户的接受度,更多會跟客單價與面對的客户羣有關,客單價低的店如果突然加收2、3元的包裝費可能顧客沒辦法接受。
在珠江新城寫字樓附近賣早點的梅姨(化名)開的就是Coey所説的客單價較低的店,賣腸粉、包子、豆漿,平均單價在7、8元左右。她告訴時代財經,“其實之前有一段時間用過可降解的紙質餐盒,但成本太高,每次要跟顧客多收1、2塊錢,顧客都不願意,後來只能又換回一次性塑料餐盒了。”
時代財經告訴她最新的政策後,梅姨無奈地説:“到時候如果真的不讓用了,那就只能不用了。”
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飯盒。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可降解塑料最優解
此次時代財經的走訪中,很多商家對政策並不瞭解,一直以為“限塑令”就是對塑料袋收幾毛錢,所以在聽説這次直接“禁塑”時感到驚訝。
但對於中國來説,從“限塑”到“禁塑”,這個過程其實很漫長。
早在1999年,中國就已有相關的“限塑”政策出台,到今年已有21年。2017年以來,政府鼓勵可降解材料的研發和使用,政策也開始逐步細化,對快遞和地膜等污染較大的領域做出了相關規定。
今年的政策力度更大。“限塑”開始向“禁塑”加速轉變。
尋找塑料的替代品成為目前最為要緊的事。據時代財經調查,目前塑料製品的替代方案有紙製品、再生塑料、可降解塑料。
紙製品大部分無法防水,作為包裝的實用性較低,而可防水的紙質品一般會添加一層淋膜,淋膜的成分又多為塑料,同樣具有極難分解的劣勢。
再生塑料的重複使用則要經過回收再處理,成本較高,而且再生後的性能也會有所下降。
相比前兩種替代物,可降解塑料更具實用性,且無須回收再處理,只需要填埋便可在土壤環境中實現自然分解,最後轉化成二氧化碳。
天風證券煤炭和新材料行業研究員葉天琳對可降解塑料的降解性也給予了肯定,其8月26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説:“PLA和PBAT(可降解塑料的原料)是可以完全降解的,降解後主要為二氧化碳、無機鹽等,這些對環境都沒有危害。只是根據它材質和防治環境的不同,降解時間也會不同,比如PLA在堆肥條件下降解的特別快,而暴露在自然環境下,降解的速度就會比較慢,時間需要以年來計算。”
不過,葉天琳也對時代財經表示,“根據我們瞭解到的公開信息,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起非常完整的回收體系,這可能也跟產業發展有關,需要從一個環節切入,然後去完善整個環節。”
同時,葉天琳也提到,現在市面上所謂的防水紙吸管,很多成分都沒有辦法降解,並不環保。“從目前來看,可降解塑料依然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最優解。”
可降解塑料。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塑料企業:有的擴大規模,有的轉型求“活”
中國市場上最熱門的兩種可降解塑料製品原料分別是PLA和PBAT,目前中國PLA的產能約為50萬噸/年,PBAT約為200萬噸/年。並且在政策推動下,為了滿足市場需要,許多廠家正在建立新的生產線。
例如該行業龍頭金髮科技(600143.SH),目前擁有生物降解聚酯合成產能6萬噸,正處於滿產狀態,公司在建的6萬噸PBAT產線預計將在2021年上半年投產。
多家上市公司最近也公佈了相關項目計劃,包括瑞豐高材(300243.SZ)、王子新材(002735.SZ)、彤程新材(603650.SH)、金丹科技(300829.SZ)等。
與這些風風火火擴生產線、立新項目的企業相反,普通塑料製品的廠家有些焦頭爛額。
8月26日,時代財經撥通了以生產一次性塑料餐具為主營業務的新三板掛牌企業萬德福(833877.OC)的電話,對方工作人員語氣有些低沉地説道:“禁塑令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現在生產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降解的塑料餐具,以後可能要轉型了,不然沒法生存下去。今年的首要任務就是先活下來。”
對比要經歷轉型陣痛的萬德福,另一家新三板企業吉邦士(838961.OC)的董事長蘇志彬顯得有些興奮,“我們目前生產的一次性塑料餐具確實是沒法降解,但我們2017年開始就在研發一種新材料,跟市面上的PLA和PBAT都不一樣。”
蘇志彬對時代財經説:“我們新材料的性能更好,耐高温和降解率都會比聚乳酸高,而且更便宜。現在這個項目已經在申請專利的階段,很快也能達到量產。”
PLA技術遭丙交酯“卡脖子”
主營業務為乳酸的PLA上游企業——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也有了生產PLA的計劃。不過,其工作人員8月25日向時代財經透露,“現在就是卡脖子了,卡在丙交酯這一塊了。”
PLA中文簡稱“聚乳酸”,原料主要為乳酸,乳酸由玉米澱粉等生物質資源合成。而從乳酸變成聚乳酸,則首先要將乳酸合成丙交酯。
上述公司工作人員解釋道,“從乳酸到聚乳酸,中間的工序並不複雜,但是技術門檻比較高,主要問題就在丙交酯這一塊。説實話,全世界能做的沒有幾家,國內也很少有企業能批量生產。所以聚乳酸雖然市場需求量大,但是產能上不去,問題就出在這裏。”
“據我所知,浙江海正生物在這個領域算比較突出的,我們也是他們的一個供應商。”這名工作人員補充説。
時代財經瞭解到,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正生物”)2008年就建成了國內第一條PLA生產線,目前已是國內產業規模最大的PLA企業,年產量達到15萬噸/年,並且新的生產線正在建立當中,產量能達到60萬噸/年。
時代財經試圖聯繫海正生物瞭解更多信息,但對方工作人員以“生產忙碌”為由拒絕了採訪。
對於丙交酯生產的難度,葉天琳稱:“其實現在國內企業,例如海正生物,也只能實現小規模量產。但後期我們認為在大量資本進入及政策刺激下,將有助於整個技術水平的提高,會推進研發,然後再推進投產。由於各企業都與科研機構或是大學合作,這塊技術難度的突破也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葉天琳繼續説道,“除了丙交酯的問題,現在可降解塑料普遍還存在成本與價格都比較高的劣勢。普通塑料現在每噸單價約8000元左右,聚乳酸的價格現在則是每噸21000元左右。並且根據它的性能不同,高端的價格可能還會更貴。但這個劣勢也會在產能提高後慢慢消失。”
未來海水降解將入局
除了PLA和PBAT,時代財經還了解到,另一種降解技術即將面世。
6月13日,海南省科技廳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下稱“中科院理化所”)在海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進海水可降解塑料技術在海南進行中試(即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儘早實現海水可降解塑料的產業化。
對此,時代財經8月28日聯繫了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暉,其介紹:“早期有一些可降解產品,成分是塑料加一些澱粉,最後雖然澱粉能分解,但塑料依然是那個塑料,是沒法分解的。而現在我們所説的降解塑料其實就指的是是全降解塑料。海水降解技術與PLA、PBAT一樣,都是一項全降解技術,甚至可以説,海水降解是後兩者的一個顛覆。”
圖片來源:pixybay
季君暉解釋道:“在目前的技術下,品種較多、應用面很廣的PLA和PBAT在海洋環境中其實是不降解的,而純粹的海水降解塑料的應用面又比較窄,所以我們將這兩種生物降解技術結合在一起。這個技術目前在全球都是比較領先的。”
據季君暉介紹,海水降解技術所使用的原料都比較常見,國內對這些原料的產能也比較充足,雖然價格會比目前的生物降解塑料高20%~30%,但以後經過大規模量產,價格也會慢慢降下來。
海水降解技術的一大應用場景,就是漁網和養殖籠。季君暉説,“在這些產品中,我們會設計它的分解時間久一點,以完成它本來的產品使命。”
至於用於一般的塑料袋的材料,季君暉則表示,“我們希望在一、兩年的時間裏就把它在海水裏分解掉。目前距離示範生產大概還要兩到三年的時間。”
海水降解技術是指塑料在土壤等自然環境或海水環境中都可以降解。也許在不遠的未來,這項技術,能讓我們徹底擺脱白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