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蟹殼裏做道場”的新生代陽澄湖蟹農
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鍾升)15日,天還沒亮,家住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的陳東就駕船駛向湖中,從圍網裏拉起一隻只肥碩的大閘蟹。“今年天氣好,蟹的個頭比去年更大,價格也更高了”。掂量着剛剛出水的蟹,陳東高興地説道。入行5年,他已然是一位熟練的蟹農。
“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陽澄湖位於蘇州城東北,是中國最知名的大閘蟹產地。陳東家世代住在湖邊,從爺爺開始就以養蟹為業,至陳東時,已是第三代。
10月是蟹農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陳東的日程表從早上6點排到第二天的凌晨3點,一天只有3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養蟹太辛苦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拼,像我家這樣三代都是蟹農,在鎮上已經是鳳毛麟角”。雖然很累,但陳東並不後悔選擇了這條路。
5年前,陳東還是一個在外奔波的銷售員。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照顧懷孕的妻子,陳東放棄了城裏的工作,接過了祖業,成為了一名新生代蟹農。然而從一開始,他就面臨着一個嚴峻的問題――圍網養殖面積縮減。
撈上來的大閘蟹經過一番包裝,就要發往全國各地。 鍾升 攝
隨着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保證飲用水安全的考量,近年來,蘇州市政府逐步減少陽澄湖內的圍網養殖面積。陳東家的養殖面積也從十幾年前的一百多畝縮到現在的僅十畝。他意識到,不能再單純地靠養蟹餬口了。
陳東接手後,把父親用來招待客人的2個包間重新修繕了一番,並擴充到12間,開始做起農家樂的生意。春天吃塘鯉魚,夏天品“六月黃”,秋天嘗大閘蟹。比起以前只有收穫季吃蟹,“賺錢的時間點多多了”。
此外,陳東還會帶着客人去湖裏看如何養蟹、捕蟹,“把傳統的養殖業做成服務業”。從口腹之外,令客人感受到大閘蟹的樂趣。隨着網絡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陳東也打破了父輩們坐等客商上門收購的習慣,開始將大閘蟹賣向全國。
“黃金週”期間,前來遊玩的客人每天要消費掉陳東家200只蟹,另有200只每天發往全國各地。7天時間,光農家樂一項每天就有2到3萬的收入。有些客人專程從東三省、雲南等地趕來吃蟹,其中不乏年年趕來的回頭客,甚至還有外國客人慕名而來。
在養蟹上,陳東也沒有含糊。從老一輩自己培育蟹種,到現在找育種商精挑優選;從老一輩用手頭材料調配飼料,到專門網購精細材料按科學方法配置。傳統養蟹業的基幹上,萌發出現代的新芽。
今年,為了應對養殖水域的減少,陳東加大了養殖的密度,並給自家的養殖圍網中裝設了一台增氧泵,令大閘蟹因缺氧而死亡的概率大幅降低,“幾乎沒死幾隻蟹”。收穫時,陳東一算賬,受養殖效率提升、大閘蟹個頭更大等因素影響,雖然產量低於去年,收入反而增加了。而且,“這5年,年年上了一個台階”。
對於未來,陳東還抱有一絲迷茫,他擔心養殖面積會繼續縮小。但對於政府改善環境和水質的意圖,陳東則坦言自己非常認同。他用諧音打趣説:“‘養’在前,‘澄’在後,有‘養’有‘澄’才是我們陽澄湖嘛”。
如今在陽澄湖畔,農家樂已經成為了一項新興產業。 鍾升 攝
如今走在陽澄湖鎮,每户農家前都有一隻垃圾桶。污水管道的改造這幾年也遍及了各家各户。曾經門前屋後垃圾成堆、污水橫流的鄉村,已變得清新幹淨。鎮裏還漸漸出現了公共自行車、帳篷租賃等旅遊服務。加上政府組織的油菜花節、彩稻節等旅遊項目,到陽澄湖已不是過去的“除了吃螃蟹,還是隻能吃螃蟹”。
看着這些變化,陳東非常欣慰。對於他來説,“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就是父輩留給我最好的資產”。他表示,自己作為一名新生代蟹農,會繼續在這行幹下去。他也期許着家鄉能夠更加美麗,不再僅僅因為大閘蟹而聞名全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