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疊疊自安寧,星星點點出璀璨,雕漆是一門古老的漆器工藝

[ 款彩屏風姑蘇台 (林怡 蘇州漆器製作技藝傳承人)]

「 雕漆是一門古老的漆器工藝,通過將色漆在器胎表面反覆髹塗百遍達到一定厚度,然後在上面雕刻的一種技法,融合了繪畫、雕刻之藝。在宋元時期已經成熟,“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❶ 」

❶(明)黃成( 著)、楊明( 注). 髹飾錄[M]. 日本蒹葭堂抄本,1625-1804.

| 剔紅 | 剔黑 | 剔犀 | 剔彩 |

宋時雕漆漆層較薄,表面平緩,器壁紋樣多為花卉。元代雕漆由張成、楊茂領銜。張成之作,花卉大花大葉,翻卷自然,靈動有力,漆色肥潤,不留刀痕。步入明清後,便追求繁冗、圖案化,器物體量變大。

剔紅、剔黑、剔犀(雲雕)、剔彩是雕漆的幾種表現形式。剔紅,即雕紅漆,是雕漆的主要品類;剔黑,即雕黑漆;剔犀,雕黑紅兩色或朱、黃、黑三色;剔彩,即剔除不同顏色堆起的漆層,再進行雕刻。

“剔”實際上指的是在軟的物體上用硬物來刻,即為“剔”。在雕漆製作過程中,用工具刻鏤時,漆層是軟的。

| 款彩 |

款彩,也是在漆層上雕刻,但漆層的做法不同,所刻工具也不同。款彩漆層一般厚1.8毫米,灰層(生漆灰)最薄處3毫米。若是做匾額楹聯,漆層還要2毫米,生漆灰層4毫米,若用漆灰堆字會很厚。

款彩一般用黑漆做底,會保留花紋的所有輪廓,將輪廓以內的漆地剔去,以備填漆或者填油,漆或油填入後,並不與漆地齊平,所以花紋輪廓略微高起。

[ “山水”系列 (林怡 蘇州漆器製作技藝傳承人)]

「 款彩也叫“刻灰”和“刻漆”。張世南《遊宦記聞》曰:“款謂陰字,是凹入者,識為陽字是挺出者。”為什麼也可以叫“刻灰”?是因為在漆層下面有灰打底。款彩在漆層和灰層上雕刻紋理形成凹凸,在凹處填嵌,這是與雕漆最大的不同。」

守藝、手藝、授藝三原則

常見的雕漆,多為剔紅。北京明古齋雕漆工藝傳承百年,在第四代傳承人楊之新這裏依舊保持着傳統的製作過程。

明古齋雕漆作品風格分為兩派,一是仿明,一是仿清。仿明式樣的雕漆以牡丹花卉為主,仿清式樣雕漆以山水人物為主。木胎為多,工序有刮灰、糊布、上漆3步。上漆有一個特點,用絲頭上漆,即用麻絲蘸紅色厚料漆搓在胎體上,也稱搓漆,而不是用刷子刷。完了以後上完漆放到“窨房”裏,不管東西大小,進窨房門以後,得經過8小時,等第一道漆層結膜後再上第二道漆。

[ 《 五福捧壽桃盒銅胎 》]

“刮、磨也好,雕刻也好,圖紙也不用打印機,都手繪。咱們都是用傳統的工藝,不像一些地方採用半自動化,我們就保持這種傳統的手工痕跡,儘量避免使用機器。”楊之新説。

明古齋認一個理,“想把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好,就得放下眼前利益追求手藝人的原則:做到‘守藝、手藝、授藝’三原則。”上手、下手❶、轉刀、勾活、人物開臉等雕漆工藝都要學會,不走捷徑,才能稱得上是一位手藝人。

❶上手,是房座(亭台樓閣)、花卉、人物、山。下手就是各種方錦、花錦、大料伴(花錦),水紋兒,這都屬於下手。

轉刀(圖①)先用,在畫完的圖案上進行轉片;接着是起活兒,用大小起子(圖⑧)把轉的活兒起出來,高的留下,凹的部分留給做錦紋的工序;起完了就該用大片刀(圖②),片山水用,彎刀和片刀都可以;片完了以後就該用勾刀(圖③),勾樹葉、樹紋、樹絲;鏟樹本❷的刀就是用凹面刀(圖⑦)。

堅持傳統,工藝講究。因此明古齋做出的作品潤澤,放置時間久了,顏色愈加沉穩,而不是一件死的工藝品。“每年都在變顏色,色彩在‘動’。咱們沒有把裏邊的漆酶給弄死,因為傳統技法制作能保持漆酶的活性。”

❷雕漆圖案中樹的軀幹稱為樹本。

[ 《 八仙獻壽鹿頭尊 》]

「 手工製作銅胎,兩個鹿頭是鏨刻工藝,然後焊接;整體銅胎完成後進行漆灰處理,再進行底灰處理,上粗灰、中灰、細灰,最後打磨;再上底漆,烤好後打磨;再上100多層漆,修錯、印花、雕刻等。需要一兩年時間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製作成本得花10萬元左右。雕漆漆器屬於傳統工藝裏的奢侈品,因此市場定位和研發方向與許多實用漆器不一樣。」

關於授藝,明古齋做了很多嘗試,卻是最難進行的。真正的授藝師要下工廠,工藝品是工廠式工作室做出來的,與大學教課完全不同。

工藝工藝,先工後藝。“上漆為什麼用窨房,為什麼給大漆加温,為什麼大漆中加桐油,加多少等,傳授這些知識必須在實際製作過程中才能體會。年輕人不願意學這些手藝,這與文化市場需求的現實不符、與機器加工介入和缺少工藝的文創產出不符、與現代工藝發展不符。”在這樣的環境下,楊之新每年帶2位徒弟,面臨着選人和帶人兩方面的壓力。

文創需要冒風險

北京雕漆行業從業者嚴悦同樣深有感觸。“北京的優勢在於設計人才資源比較豐富,在產業規劃上比較弱,製造業正在遷離,北京以後的趨勢就是研發和宣傳。雕漆廠的很多配套公司都遷到河北去了,加上北京人工成本非常高,我們製作也許會分到各個地方。”

[ 剔紅《山水》 銅胎香薰 22cm×12cm×32cm ]

嚴悦對雕漆產品的研發和市場投入了很多資金與精力。雕漆最難的是人才培養,年輕人在北京經濟壓力大,娶妻、生子、買房子,而從事這樣的工作收入不是特別高,因此積極性就不特別高。廠裏的老師傅基本都是退休返聘。學徒在學習的時候,“上手”需要有一個最好的老師傅,“下手”也應該要有一個最好的師傅,而設計師在“批層”方面也要參與制作。

“不管資金和市場難度有多大,一定要拿出一部分資金來把老師傅養住,把現有的人繼續拔高,還要讓沒學過的人從零開始,並找合適的人來培養。”嚴悦認為如果雕漆廠沒有這樣的傳承構架,就不能保證出品的東西質量越來越好,以此保證利潤。

傳統加創新,這是根基。雕漆大件在傳統上的創新,是基於傳統越做越精。而有一部分要冒風險,就是文創。他認為文創有兩個分支:一種是市場需要的、實用的物品;一種是跟雕漆融合能賣出去的中小件。

[ 《和》 銅胎剔紅插屏 21cm×8cm×37cm ]

“這兩個都有風險,但我們都在做,市面上卻幾乎看不到。”雕漆產品的銷售,需要留給經銷商巨大的利潤空間,他們才會推廣較貴的東西,同時還要保證利潤能夠支撐自己的團隊。嚴悦在較高端的月壇雅集做了幾十平方米的形象店,主要以展示為主,真正的購買者,還是會從形象店到廠裏來看,很多成交還是在廠裏完成。“經銷商最多有幾十件貨就得了,名聲逐步做起來後就訂貨,最後這個行業還是訂貨制,中間商不應該存在,因為利潤不足以支撐中間商。”對於展覽展示的銷售,嚴悦也在縮小規模。團隊小,開一條生產線已有不少壓力。可是市場卻不允許這樣“單線程”操作方式。

老件的東西現在銷售不好,因此必須要有新的創新和生產線。作為當下消費主力的“70後”“80後”,很難在展會上購買一件價高又傳統的東西,而六七十歲的老人基本養老、旅遊去了,也不會購買這樣的物件。過去主要是國家、大機構、文化單位收藏的雕漆作品,在轉向純市場後面臨巨大壓力。“要活下去,只能兩條腿走路——傳統和創新,不能不創新。”

[《春望鶯鳴圖》 銅胎剔彩六角盤 35cm×33cm×5cm ]

有人建議嚴悦“一比一”仿製故宮裏的東西,“雕漆很難仿出來,人不是以前那個人,時代不是那個時代,仿也仿不好,關鍵是仿的東西還便宜不了。”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創新,不拼湊,提煉出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他們追求的方向。

“文創就要往實用做,才有人買走,而且價格並不是由你定,最後賣出的價格才是它真正值的價格,兩者懸殊很大。”定價20 000元的作品,但市場接受的最高價是9 000元,最低5 000元,那麼合理的售價就應該在這個區間裏,同時還需要把作品越做越好。當禮品採購被減掉以後,買雕漆就轉變成消費者自己賞玩,迴歸理性了,泡沫也沒了。

[ 剔紅《水仙圖》 掛屏 40cm×40cm ]

而做創新設計,就免不了跨界。即使做一支筆也要和木結合,做手機殼要和塑料殼、金屬殼結合,做皮具就要和皮結合。工藝的結合問題,其實是供應鏈問題。量太小供應鏈廠家不會配合,即便生產了,還要考量是否做得精緻。“9.9元的手機殼,顧客也要求精緻,否則就沒有人買。”

那麼工藝美術行業如何形成供應鏈,誰來做供應鏈呢?嚴悦曾向一些高校老師提議:院校做大研發,利用學校的資源整合供應鏈,讓有需求的人通過研究機構牽頭,讓企業加入這個供應鏈。

或許嚴悦遇到的問題,許多同行也有類似經歷。不僅要保持工藝屬性,還要彰顯現代設計;不能仿照工業發展模式大規模快速擴張,又要儘可能標準化的流程生產;既要保證工藝提升產量,卻又不能為了擴大市場而急功近利提速增產。就像大漆製作技藝本身,就是一項漫長而複雜的修行過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45 字。

轉載請註明: 層層疊疊自安寧,星星點點出璀璨,雕漆是一門古老的漆器工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