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樓下的“雞毛蒜皮”事也很多!看陸家嘴“老孃舅”的調解魅力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綜合

“哎呀,我們不接受調解的。來之前就已經想好了,這個婚,我們離定了!”

“對的,你不用勸了。”……

陸家嘴司法所調解員王民本剛剛送走前來進行離婚前調解的一對夫妻。

上海市首席人民調解員、民本調解室負責人  王民本

像這種訴前調解,他每天都要接待幾起,有離婚糾紛,也有鄰里矛盾……即使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居民們也願意來讓調解員給説和説和,出個主意。對於這種忙忙碌碌的調解工作,王民本説他已經習慣了,現在大家的法律意識都逐漸提高,越來越願意尋求法律渠道解決問題。”

今年70歲的他,算是一名“老法師”了。從之前任職的法官崗位上退下來後,他便成為陸家嘴司法所的一名人民調解員。在他看來,這是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在他喜歡的“法律”領域為人民服務。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30年來,陸家嘴地區經濟社會飛速發展,而伴隨着發展而來的,是外來人口彙集、外籍人士增多、社區矛盾既多又雜的問題。面對紛繁多樣的矛盾,陸家嘴司法所的“老法師”們是如何應對的呢?聊起這個問題,王民本打開了話匣……

“民本調解室”

外籍人士彙集

鄰里小矛盾頻發

據瞭解,陸家嘴街道總人口有13萬多,其中外籍人員有5千多人。這些外籍人士大多居住在幾個特定的小區。來自不同文化環境,擁有不同生活習慣的居民們,生活在一起,難免會生出一些小摩擦。去年一年,司法所共接待處理涉外糾紛百餘起,其中大多都是因為生活習慣不同,而引發的鄰里糾紛。

陸家嘴某高檔社區

22點,是外籍青年們豐富夜生活開始的時間,卻也是習慣了早睡早起的中國阿姨爺叔們入眠的時間。然而露天BBQ的煙火、年輕人哼唱的外國小調,都讓小區的老人們覺得健康生活受到了影響。而與之相反的,阿姨爺叔們每天清早的晨練聲,也讓這些外籍小青年覺得“新的一天到來得如此之早。”

“不過還好,大家都比較講道理的。”王民本表示,這些因生活習慣不同導致的矛盾糾紛,大多由居委會的調解員出面溝通就可以解決了。

王民本表示無論是外籍人士、外籍華人還是本地居民之間,矛盾糾紛的產生主要就是由溝通不順和誤解導致的。他講起了他前不久處理的一起因房屋漏水引發的糾紛。

事情的起因是樓上漏水漏到了樓下,樓下的住户是來滬做生意的美籍華人。物業出面處理未果後,樓下的女業主就想着直接找上門去解決。因為工作忙,所以她讓自己的兒子和司機上門溝通。

但巧的是,當時樓上的男户主剛好出差,家裏只有他老婆和女兒在。”他在電話裏聽他老婆説,兩個大男人找上門,急得不得了,趕緊就往家趕。回來之後,他覺得是趁他不在家來欺負他家人,所以説話就比較衝了。“面對情緒激動的男户主,居委會幹事在調解未果的情況下,請來了王民本。

“我們沒有任何找事的意思,就單純地想反映一下問題,希望他們能解決一下。”樓下的女户主一邊哭一邊講述,“我們也不要賠償,就想讓樓上修一下,不要再漏水了。”

一面是情緒激動,覺得自己妻兒受人欺負了的樓上業主;一面是覺得委屈,擔心遭報復的樓下母子。王民本先去和樓上的男户主溝通,講清楚樓下找上門並沒有惡意,只是希望解決問題。隨後,王民本安撫樓下的女户主,告知問題已經溝通好了。

一場糾紛,就此化解。

保障老年人權益

“老法師”開良方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陸家嘴地區有很多小區建於改革開放初期,在現在已屬於“老齡化小區”,社區居民多以老年人為主。相應地,社區接待的調解糾紛,也多圍繞着老年人的生活問題。因此,“老年人的銀行卡掛失”“意定監護”成為了他們這裏調解工作中的“區域特色”。

老人一旦生病住院無法自理,其養老金、銀行卡無法提取,子女向社保中心、銀行、房管部門交涉,答覆往往是讓家屬帶老人去醫學中心做有無行為能力鑑定、法院宣告有無行為能力、居委指定監護、不服再起訴到法院……

“這一系列流程下來,花費太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如果中間再出了什麼意外,比如説老人去世了,那還需要去公證處或者法院辦理遺產繼承手續。”王民本看着今年上半年的相關案例接待統計,“去年一年,我們共接待了調解糾紛118件,其中監護問題佔接案總數的1/3,涉及存單(銀行卡)繼承問題的也有16件。去年全年一共接待羣眾法律諮詢792人,其中老年人就有600多人。

“無論是年老的還是年輕的,法律意識都越來越高,碰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想‘告到法院’,所以法院也是忙得很啊。”王民本一邊説,一邊爽朗地笑着,“但是去法院的一個大問題,就是要走流程,要有時間走流程。”

説到這裏,王民本又想起了之前處理過的一個相關案例。前些年,有個小青年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一張不常用的銀行卡里還有533塊錢。他想取出來,銀行要他開證明。他到法院一問,這一套證明開下來要三個多月的時間,雜七雜八的花費加起來需要幾千塊。“你説這533塊,他是要還是不要?”王民本打趣道,“但我們要理解,走流程是有道理的的,畢竟法律要嚴謹一些,才不會出紕漏。”

針對老百姓的訴求,王民本在探索中瞭解到,由於誠信的缺失,職業部門往往不敢開口子,哪怕1元錢,也要走流程。但作為民非社會組織,能否探索承諾制,讓家庭無爭議的監護、存款5萬元以下的銀行取款,都能以調解協議的方式予以解決?這劑“藥方”,在這位“老法師”的心頭縈繞。

今年以來,陸家嘴司法所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試行以調解協議的方式,將家庭成員或全部繼承人通過調解方式予以確認,並承諾如有違反監護義務或隱瞞繼承份額等情況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去年一年,在這種探索方式指導下,共處理完成監護問題25件,涉存單(銀行卡)問題15件。

由陸家嘴司法所開具的“協議書”及其他相關材料,都得到了社保中心、銀行、房管局等有關部門的認可。如果轄區內的居民有在辦理相關問題上需要開具證明材料,這些單位會直接建議他們來陸家嘴司法所進行辦理,司法所開具的憑證一樣有效。高效的流程,同等效力的證明材料,更快的辦好事情。

陸家嘴司法所做出的這種探索創新,讓老百姓辦事情更方便、幸福感更強、滿意度更高。

更好更快與法院對接,

未來有待解決

陸家嘴司法所依託浦東改革開放橋頭堡———陸家嘴社區的平台,充分利用了現有的司法行政資源為社區居民開展了廣泛的優質服務,尤其是在調解化解民間疑難糾紛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獲得了社區居民的好評。

但與此同時,當前的調解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調解員在與法院對接時,往往會遇到信息缺失的情況,這對他們工作的開展造成了障礙。

對此,王民本希望:“法院訴前調解中心在將案件轉移過來時,可以將起訴書也一道發出。這樣一來就更便於我們瞭解具體內容,明確當事雙方的訴求。”

“民本調解室”牆壁

此外,如果法院在受理相關案件時,能及時將處理方式告知當事人,就也有利於調解效率的提高。講到這裏,另一位調解員俞惠民吐了吐苦水:“有幾次我們打電話給當事人,當事人不瞭解,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去法院起訴的案件會轉到街道調解。我們給他解釋又要花去一部分時間。尤其是碰到對案情一無所知的被告方,我們解釋起來就要更麻煩。

在多年的工作中,調解員在積累經驗的同時,也始終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在今年的《民法典》出台後不久,王民本就託人四處幫忙購買。如今,一本《民法典》已經被王民本學出了兩本的厚度,滿滿當當的筆記記載着他對每條內容的感悟。俞惠民也在不斷學習最新的行政法規,“熟悉法律也要熟悉具體的行政規定,這樣才好給人家講道理。”

王民本《民法典》學習筆記

兩位“老法師”共同學習,相互激勵。接下來,他們又將積極投身社區的普法宣講工作中,打造陸家嘴“法治”街道,發揮自己的餘光餘熱。

作者 | 劉家杭 楊詩劼

【來源:浦東平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