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9日電 (彭寧鈴)“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税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對於民眾關注度極高的生育話題,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作出了上述工作部署。
而在政府工作報告披露之前,多個代表委員關於生育的建議已引起熱議。進行個税專項扣除傳遞了什麼信號?
圖為青海省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看護嬰兒。(資料圖) 孫瑩 攝
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納入個税專項扣除
專家:當前最直接、最可操作措施之一
“將生育涉及的經濟成本納入面向全員的個税專項扣除,是當前最直接、最可操作,且能體現降低養育成本的比較有效的措施之一,無疑傳遞出政府在想方設法為想生孩子的育齡人羣降低生育、養育成本的積極信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傑華在接受中新網採訪時表示。
他還提出,針對不同孩次,也應有針對措施。“對一孩、二孩、三孩的計税要不同,對生孩子相對比較多的,要加大減免的力度,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善意釋放生育。”
個人所得税專項附加扣除,是指個人所得税法規定的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
全國人大代表鄭堅江近日也表示,要讓更多家庭願意生、敢於生,很重要的一條措施便是通過税收手段鼓勵生育。
他説,一直以來,“工資薪金”税目的個人所得税繳納比重較高,屬社會人口結構的主力階層,“該羣體受教育程度高、文化素質好、生育意願較強,國家加強對工薪階層税收政策扶持,鼓勵該羣體多生多育,將對二孩、三孩政策落地具有重大促進作用。”
不過,陸傑華也指出,對老百姓來説,這類(嬰幼兒照護費用)成本是不是生育成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可能未必。“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發展普惠托幼服務或許更直接更有效,但還要看下一步如何落實。”
資料圖:甘肅省婦聯保育院的孩子們觀看蘭州市野生動物優秀攝影作品科普巡展。(資料圖) 徐雪 攝
第三孩免費上幼兒園、強制男性休陪產假……
多個代表、委員提出建議
2020年開展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成果顯示,中國人口總量增速有所放緩,總和生育率下降。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1年中國人口淨增加僅48萬人。全國出生人口再創新低,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梳理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的建議發現,有幾類趨勢受到普遍認同。
除了個税專項附加扣除覆蓋0—3歲幼兒家庭,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峯還建議,產業園區增加托育配套、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興辦托育機構。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家長開展家庭教育。“落實鼓勵生育政策,要為年輕人和用人單位減負。”
全國政協委員張俊廷則建議,各地因地制宜地出台相關政策,降低生育成本,倡導第三孩免費上幼兒園,同時鼓勵一些大企業、單位提供免費的托育服務。
在平衡女性生育權與工作權方面,不少代表委員就男性陪產假提出建議。
目前,女性產假與男性陪產假天數存在巨大差異。全國各地產假範圍大概是128天-190天,而男性陪產假在7天-30天。
全國人大代表、温州大學研究員蔣勝男認為,女性產假和男性陪產假之間的天數差異進一步加大,可能加劇女性因生育遭受的就業歧視,同時不利於提高男性對育兒活動的參與度,進而降低職業女性的生育意願。為了給男性更多的時間照顧產婦和新生兒,建議將男性的帶薪陪產假增加到30天至42天。
全國人大代表、暨南大學教授盧馨表示,鼓勵生育,如果只是簡單延長女性產假,收效甚微。建議適當延長男性陪產育兒假並實施靈活休假,男性陪產育兒假可以不一次性休完,而是建立假期分割、共享的靈活休假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謝文敏還建議,強制男性陪同生育的婦女休產假一個月,讓男性同胞一起共同承擔養育孩子的義務。
資料圖:“身份證”上印上寶寶的小腳丫。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促進生育
“治本”需要營造生育友好的文化觀念、政策環境
多個生育建議,對提升生育率有多大作用?
“無論是減免税、發育兒津貼還是強制男性休陪產假,都是目前最直接的促進生育的措施,所提出初衷都是圍繞降低老百姓生育、養育、教育的成本,具體效果則需看落實。”陸傑華表示。
在專家看來,包括短期減税、育兒津貼在內的種種生育措施,短期內可能會起一定促進效果,但都相對“治標”。從更長遠來説,“治本”需要營造一種生育友好的文化觀念。
“研究發現,相比80後,90後的生育意願持續在降低,00後可能還要低。”陸傑華表示,隨着現代化和社會經濟的轉型,晚婚晚育不生少生可能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加上結婚、生育年齡推遲疊加的作用,其實可能會抵消上述措施帶來的影響。
“缺少意願,再怎麼創造經濟環境,也可能很難有效果。”陸傑華説,未來應“標本兼治”,在短期政策改善的同時,要使所有人從過去的觀念中轉變:孩子不是負擔,而是一種財富。
他還強調,一孩是生育金字塔的基礎,當創造了一孩二孩生育友好的政策環境,三孩就不再是我們擔憂的。“因為如果絕大多數育齡人羣都能生一孩二孩,生育肯定會有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