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不存在的敵人:美國政客揮散不去的幽靈
最近,美國動作頻頻:
據《紐約時報》報道,當地時間週三,美國政府發佈了一項新規:
限制部分中國公民赴美旅行。
《紐約時報》報道,美國收緊了對中國共產黨成員的簽證規定。
近兩個月來,美國有關部門執法人員多次突擊檢查我赴美航運,大部分船隻剛剛靠泊,就立即遭到登船檢查。
很顯然,美方,有備而來。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做出了嚴正回應,她在回應中提到了一個詞,值得注意,那就是“麥卡錫主義”。
華春瑩的原話是這樣的:
“美方有關做法挑動意識形態對立,破壞中美正常人員往來,是對中方的嚴重政治挑釁,也是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和美反華勢力對華全面遏制打壓的又一表現”。
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值得我們警惕。什麼是麥卡錫主義?麥卡錫主義真的要沉渣再起?它又將帶來什麼?
“你是不是共產黨員?”
“你有沒有加入過共青團?”
“你有沒有參加過共產主義運動?”
“你是否同情共產主義運動?”
這些問題,充斥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美國人的每一天。
當時,共產主義的威脅,被無限放大。很多人,都處在被懷疑和攻擊的恐懼和焦慮當中。
就連參加選美大賽的選手,也必須向評委陳述對共產主義和馬克思的看法。
認同共產主義的,肯定不美,直接淘汰。
一個3歲的“童模”小女孩,也要簽署一份“忠誠宣誓書”,保證自己堅決支持和擁護美國的制度,經過政府審查後,才能拿到拍廣告的錢。
忠誠宣誓書樣本
美國棒球職業聯盟的辛辛那提紅人棒球隊(Cincinnati Reds),因為當時的“Reds”代指“共產黨人”,就被迫改名為“紅腿隊”(Redlegs)。
“紅人隊”改名為“紅腿隊”
那段時間,是美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麥卡錫主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魏南枝告訴譚主:
這是麥卡錫主義慣用的伎倆——有意識地,把政黨和國家、政府和人民分離,使他們相互對立。
1950年2月,時任美國參議員的麥卡錫在一次演講中聲稱:
“國務院裏有205個共產黨間諜,國務卿知道他們的身份,但這些人至今仍在草擬和制定國務院的政策”。
消息一出,美國上下一片譁然。
幾天後,麥卡錫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將名單人數,改為57人。
但這已經不重要了,一夜之間,麥卡錫從一個新晉參議員,變成了全國知曉的政治明星。
《時代》週刊上的麥卡錫
通過這份名單,麥卡錫使得政府和人民的對立、政府和政黨的對立、以及政府內部不同部門的對立空前,大部分美國人都堅信,麥卡錫的手中,一定有一份名單。
但實際上,一直到麥卡錫去世,他也沒有拿出這份名單。在數次被質疑名單的真偽時,麥卡錫總是以各種理由搪塞。
1950年,麥卡錫在演講中揮舞涉職案件清單
除此之外,麥卡錫還在編造的“事實”上,繼續誇大、扭曲。
麥卡錫的傳記作者曾經講過這樣一個細節——麥卡錫得到的材料上寫着,“據説被調查對象的兄弟是共產黨”。
但經過他的“加工”後,這句話變成了“被調查對象的兄弟在國務院任職,他是一個共產黨組織的成員”。
虛擬語氣變陳述語氣,捕風捉影成了既定事實。作為一個投機分子,麥卡錫,一直在説謊。
美國人民,為什麼沒有識破他的謊言?
事實上,在麥卡錫主義剛剛興起之時,它的擁躉,不在少數。
1954年1月,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有50%受調查的美國人支持麥卡錫,不贊成的只有29%,沒意見的是21%。
麥卡錫主義為什麼有着這麼強的“生命力”?這和當時的國際大環境有關係。當時正是冷戰時期,美國樹立了一個“假想敵”——蘇聯。
但面對所謂的“敵人”時,並不是所有人都在考慮國家利益,這背後,有一些人的小算盤。
當時,民主黨連續贏得大選,共和黨一直在尋找扳倒民主黨的機會。而麥卡錫的出現,讓共和黨看到了希望。
無論是那份莫須有的名單,還是麥卡錫的言論,都在告訴人民,民主黨政府內部,有共產黨,有蘇聯間諜。
而共和黨,根本不在乎麥卡錫言論的真實性,只要能讓民眾對民主黨政府產生懷疑,那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好事。
作為“催化劑”,麥卡錫也促成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的上台。
美國1947年出版的恐共漫畫
狼來了喊多了,就不怕被美國人民識破嗎?
美國曆史學家費正清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
“普遍缺乏安全感,是美國人民本身的病態心理”。
美國是一個建國時間相對較短的移民國家,美國民眾之間,缺乏一些諸如文明、歷史、生活習慣等這樣的強力紐帶。
所以,當一個明確的“敵人”出現,美國人民會團結起來,獲取安全感。
這種心理,也成為了某些政客拿來利用的手段。
當他們想要為自己謀取政治資本時,就會試圖“復活”麥卡錫主義。
儘管在“尋找共同敵人”的基礎上,美國達成了團結。
但這種團結,是短暫的,甚至是虛假的——因為麥卡錫主義,只是把矛盾外化,並沒有真正解決矛盾。
這就導致麥卡錫主義會愈演愈烈——它的手段、它的對象、它的範圍,會不斷擴大,只有不斷尋找新的打擊目標和對象,才能持續消費美國人民的認同感。
許多人遭到了惡意誹謗和迫害。
最開始,只是在娛樂圈,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好萊塢的一大批編劇、演員、導演都被扣上了“通共”的帽子,就連被譽為“好萊塢象徵”的卓別林,也只能去瑞士避居。
隨着事態發展,美國引以為傲的科學領域也沒能倖免。
“曼哈頓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奧本海默,被全面禁止接觸一切美國原子能項目;愛思斯坦被長期監聽和監視,1950年,美國移民局一度想取消其美國公民的資格。
1954年美國《國家》雜誌上發表的奧本海默案
我國著名的兩彈元勳錢學森,在當時同樣已經不能從事有關研究,甚至無法留在實驗室裏工作。
不到5年期間,事態愈演愈烈,有近2000萬美國人遭到了惡意誹謗和迫害。
美國政客,已經把“麥卡錫主義”,作為了一種工具。
這個工具每使用一次,就會導致美國社會,更撕裂一分。
所謂的“美國建國的初衷”,所謂的“美國夢”,都消失了。那美國,也不再是美國了。
麥卡錫通過指控民主黨政府“通共”,進入美國民眾視野。
在共和黨上台後,他打着維護國家安全的旗號,無視正常的法律程序,隨心所欲地提出指控,導致美國上下,人人自危。
多數人,都被籠罩在恐懼當中,而麥卡錫,是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後來,人們逐漸認清了他——麥卡錫,沒有挖出一個真正的潛藏在美國政府中的共產黨人。更為重要的是,反對不存在的敵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尤其是在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麥卡錫的名單無法填飽美國人的肚子。
他消費了美國人民對安全和穩定的渴望,卻在美國遇到危機的時候,加劇了他們的不安全和不穩定。
麥卡錫主義,固化了美國保守主義的統治思維。那段時間,美國的政策、社會福利,並沒有向少數族裔傾斜半分。貧困、住房、醫療、失業、教育等各種問題,困擾着他們。
在這樣的形勢下,美國爆發了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
尤其是當運動的兩位領袖,馬爾科姆·X和馬丁·路德·金相繼被刺殺後,美國社會的對立情緒,達到了高潮。
1968年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洛林旅館遇刺前
但這些惡果,麥卡錫不曾親眼看到——正如他的出現,麥卡錫在美國政壇上的消失,也是突然的。而這一起一落,只有不到5年的時間。
如今這個幽靈有可能再度復活,如果允許其大行其道,對於美國,對於世界的傷害是否不可避免?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宋彥霖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玉淵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