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世界經濟遭受重創,各國相繼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以期支持經濟渡過難關。經濟急劇下滑和刺激政策將難以避免地帶來全球債務的膨脹,加大本已受到警示的債務風險,各國需在刺激經濟及避免相關副作用之間做出較好的平衡。
近年來,全球債務風險已經引起廣泛關注,成為威脅世界經濟穩定的一大潛在風險。國際金融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球債務規模相當於GDP的322%,比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高40個百分點。歐美很多國家已經債台高築,新興經濟體的債務規模也在迅速擴大。而由於各國政府紛紛籌集資金,以抵禦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全球債務負擔將在2020年急劇上升。2020年即將到期的貸款和債務規模超過19萬億美元,其中,新興市場經濟體到期債務規模高達5.7萬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又從兩方面膨脹了全球債務規模。世界銀行表示,如果有不斷積累的債務壓力“引爆”,全球金融市場完全可能面臨新一輪危機。
一方面,各國經濟迅速陷入困境,不少國家一季度經濟已經出現衰退,二季度的經濟數據預計會更糟。一些本已脆弱的經濟體已經難以支撐。黎巴嫩政府決定停止償還一筆即將到期的12億美元債務、阿根廷在4月份已經宣佈進入技術性債務違約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債務風險顯現的表現。
同時,全球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也在擴大。比如,隨着一些企業宣告破產,這些企業的債務風險也已經引爆。有統計數字稱,在接下來的四年中,全球將有近11萬億美元的企業債務到期,再融資更為艱難,債務違約及不良貸款則將激增。
另一方面,各國採取的應對疫情衝擊的超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將使全球債務規模持續擴大,加大債務風險。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顯示,3月全球主權債務發行量飆升至2.1萬億美元,比2017年至2019年的平均值0.9萬億美元高出一倍多。
除了短期疫情衝擊外,財政寬鬆和超低利率貨幣寬鬆都是債務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為應對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從發達國家到新興經濟體,各國政府無不已為抗疫簽下鉅額賬單。在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2.2萬億美元財政刺激計劃,其規模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其他國家也紛紛推出巨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從貨幣政策方面看,在過去50年裏,債務增長潮都開始於實際利率較低的環境。超低利率的貨幣寬鬆政策雖然在短期內規避了債務危機的爆發,但卻留下了長期債務隱患。與此同時,超低利率也帶來新發行債務的回報率逐漸下降。
疫情衝擊下,由於經濟出現斷崖式下滑,各國強力措施只是避免更多企業在短期內出現破產從而加大違約風險,無論是超低利率還是財政刺激,其中有相當部分並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增長,也就不能以此抵銷債務的積累。國際金融協會預計,在當前情況下,如果今年政府淨借款增加一倍,全球GDP收縮3%,年底債務規模可能激增至GDP的342%。
從長遠來看,越來越多的國家將越來越難以維持債務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一方面,當債務日益增長且經濟增長動能持續削弱,最終國家的財政收入將難以支撐鉅額債務利息兑付,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另一方面,日益高企的債務將導致越來越多國家不敢採取財政刺激措施對沖經濟下滑壓力,政府大舉融資還債行為也可能排擠私人投資,從而損害經濟長期增長。
當前,對於未來經濟的預測大多基於一種假設,即疫情影響將逐漸減弱,經濟將在下半年恢復生機,但這種假設的不確定性很高。目前來看,各國正在積極準備重啓經濟。既要看到這些計劃對市場信心的積極提振作用,又要看到經濟完全重啓的難度。經合組織就認為,重啓經濟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對全球債務風險的加大需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