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刊財經 記者 | 王立峯
中國平安面臨人事安排、市場份額下降以及綜合金融平台成色不足三重挑戰。
中國平安的半年報顯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滑近30%,是2008年以來最差的業績表現。中國平安聯席CEO兼首席財務官姚波呼籲投資者用營運利潤來客觀看待上半年業績。但即使按照營運利潤看,中國平安的業績也不算理想。集團今年上半年實現營運利潤743億元,同比僅增長1.2%(見圖1)。
(圖1)
從其最核心的壽險業務來看,同樣不樂觀。平安人壽上半年營運利潤515億元,同比6.4%的增長率也遠低於2019年的25%。
業績增長放緩有疫情衝擊的因素,但與競爭對手相比,中國平安在業績方面顯然也不具備優勢。從新業務價值來看,中國平安上半年同比大幅下滑近25%,而同期新華保險下滑11%,中國人壽則逆勢增長7%。以扣非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來看,中國平安上半年同比下滑21%,中國人壽下滑5.9%,新華保險同比下滑4.7%,業績的低迷預示着中國平安正遭遇三方面的重大挑戰——尋找下一個馬明哲、市場不確定性以及綜合金融平台效率的提升。
經歷了較大人事動盪後
尋找下一位“馬明哲”非易事
通常,卓越公司都有一位目光遠大的魅力型企業領袖。如阿里巴巴的馬雲、蘋果公司前CEO喬布斯、默克公司的喬治·默克、亞馬遜的貝索斯等等。馬明哲之於中國平安就是如此。
馬明哲是中國平安過去幾十年業績穩步增長的靈魂與符號。雖然馬明哲不久前卸任了CEO職務,但這不影響其在中國平安的地位。馬明哲是中國平安的股東共同投票的結果。
1955年出生的馬明哲今年已經65歲了。不少的投資者擔心,如果有一天馬明哲退休了,中國平安會不會走向平庸。那麼,站在集團長期戰略目標以及股東利益的角度,中國平安須尋找到下一位馬明哲作為“接班人”。而理想中的接班人亦與馬明哲一樣可以帶領中國平安繼續前行,就如同張勇接替馬雲之於阿里巴巴,蒂姆·庫克接替喬布斯之於蘋果。
然而,尋找與馬明哲雷同的接班人並不容易,而馬明哲的光彩過於照人,這也增加了選賢的難度。
作為中國最大的保險集團,中國平安管理的資產總規模超過了8.8萬億,這個體量是中國人壽的兩倍、新華保險的近10倍。如此體量的資產管理規模,更意味着集團治理變革需要格外慎重。
從股東角度,中國平安的股權高度分散,這意味着未來的接班人需要具備足夠的能力可以平衡和駕馭股東之間的利益訴求。
事實上,中國平安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治理層面的改革。2018年12月,中國平安董事會決定,由李源祥、謝永林、陳心穎出任聯席CEO,任匯川仍為平安集團總經理,從而形成集團董事長/CEO馬明哲+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三位聯席CEO(三駕馬車)的獨特決策和管理機制。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三駕馬車”是馬明哲為退休做的提前安排。
終究還是一場意外事故的影響,“太子”任匯川最終從平安離職。有中國平安內部人士對《紅週刊》表示,任匯川的離職其實是緣於業績表現不佳。從集團收入角度看,在任匯川擔任集團總經理的期間,中國平安的收入增長從2015年的33%回落至2019年的20%,保費增長乏力。
從2019年到今年5月,中國平安經歷了較大的人事動盪。任匯川、李源祥等高管離職。前者出走騰訊,後者則加盟了中國平安最大的競爭對手友邦保險。
老三駕馬車解體後,中國平安在今年5月迎來新“三駕馬車”。姚波、陳新穎以及謝永林,三人分別從戰略、科技以及集團綜合金融業務方面作為聯席CEO負責平安的經營和發展,領銜者依然是馬明哲,這更凸顯尋找下一位馬明哲的不易。
從新三駕馬車來看,謝永林作為總經理並擔任聯席CEO,其長期分管銀行業務,姚波作為聯席CEO併兼財務總監,某種程度上,這樣的人事安排意味着中國平安這台金融機器未來在發展與穩健之間,尋求穩健優先,並圖謀做大綜合金融。
然而,在馬明哲的接班人問題沒有被最終確定之前,平安未來人事,乃至業績都還可能發生某種程度的動盪。這些都可能對中國平安業務開展,乃至投資者的信心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
中國平安的公司治理之所以如此關鍵,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市場挑戰的鉅變。
行業正進入紅海 市場不確定增大
平安人壽市場份額與對手形成反差
跟過往很多年相比,中國保險行業的生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從行業角度看,中國壽險業務保費已經揮別過去的高增長,從2016年以來整體呈現下降趨勢,2019年雖然有所回升,但這主要是因為2018年的低基數(見圖2)。從今年來看,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壽險公司保費增長放緩是確定事實。但中國壽險公司保費增長在2020年的再次放緩,或成為未來的整體趨勢。
(圖2)
這可以從保費收入的深度和密度兩個角度來考察。
Wind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保險行業深度和密度分別為4.3%和3051元/人,已經非常接近2014年保十條保險行業發展目標要求,也非常接近2018年全球5.4%的保險深度。某種程度上,這些數據意味着中國保險行業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成熟區間,儘管這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就現階段來説,很可能代表着這個行業增長速度可能放緩。
從政策角度以及競爭對手角度,也同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
政策面上,對內資的保險從業者也不像從前那樣友好。中國監管層鋭意推進的保險行業的改革政策,包括業務對外開放、保險姓保、費率市場化等,無疑將會加大保險公司的行業競爭,以及產品定價方面的壓力。中國領先的保險公司,國內的中國平安以及海外的友邦保險今年上半年的新業務價值率都出現了明顯下降,前者下降了8個百分點,後者下降11個百分點;連新華保險、中國人壽等內資保險公司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前者下降23%,後者下降2%。當然,上述現象也有疫情衝擊的因素。
中國金融行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度推進改革與開放,外資競爭對手加速入局。中國平安所瞄準的最大競爭對手——友邦保險,今年6月已經更名為友邦人壽,後者此前剛剛在媒體發起了一輪宣傳戰,其希望讓更多的中國消費者瞭解友邦,這意味着業務的擴張。
不止友邦,海外的安聯、安盛,恆安標準人壽等外資保險巨頭都把目光對準了中國市場空間廣闊的壽險市場。國內競爭對手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太保等也在積極進取。
顯然,中國的保險行業正在進入紅海市場。對於內資壽險業務的廣大參與者來説,如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人壽等,向左走可能是市場化競爭格局下被淘汰,而向右走則可能是改革後的重新增長,但過程也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
激烈的競爭意味着市場份額在競爭對手之間的得失。平安人壽的市場份額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了下滑。據中國銀保監會數據,中國平安人壽保險的市場份額較年初下降4.1%,大致退回到2017年的市場地位。
這與競爭對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中國人壽今年上半年的市場份額逆勢上升2.4個百分點;新華保險的市場份額也有小幅度上升(見圖3)。
(圖3)
上述種種,給內資保險公司帶來不小壓力,中國平安尤甚。
財務數據清晰顯示,中國平安2020年上半年新業務價值率36.7%,較去年同期的44.7%大幅度下降8%。從營收角度,平安人壽的營收增長遠大於新業務價值的增長。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壽險業務原保費同比負增長4%,新業務價值以更快的速度下滑,同比負增長近25%。這是政策演變以及市場化競爭的最終結果。這些都暗示中國平安面臨前所未有的囧境。
中國平安CEO兼財務總監姚波呼籲投資者看營運利潤,但是如果沒有保費的合理增長,營運利潤的維持只能是“幻覺”。再進一步説,如果沒有市場份額的提升,巨大的競爭壓力之下,最終帶來的只能是營運利潤以及新業務價值率的進一步下降。
競爭加劇還導致退保的上升。財報數據顯示,中國平安25個月保單繼續率下降至十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僅為85.1%,這意味着有接近15%的客户在第二年末選擇放棄平安的合同(見圖4)。
(圖4)
保費續期困難,或者是競爭對手的產品設計更加具備吸引力,或者是中國平安為了增加產品吸引力,降低了退保的條件,無論是哪一方面,都反過來印證了市場競爭的激烈。
面對險惡的市場環境,中國平安不僅需要公司治理層面的改革與推進,同樣需要在保險產品設計、產品營銷方面做出更多的實質性改革舉動。馬明哲在其致投資者的致辭裏面,希望平安能夠完成渠道 產品 數字化的改革。中國平安目前已經頒佈了新的《基本法》,但是最終改革成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綜合金融發展已顯露疲態
未來破局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平安一直被外界視為綜合金融平台,旗下業務涵蓋了壽險、產險、銀行、信託、證券、資管等各類型金融業務,金融科技,甚至還延伸到了P2P等業務區域。
據平安財報,其綜合金融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中國平安服務的個人客户數量從2017年的1.57億人上升至今年年中的2.1億人;客均持有合同從2015年2.03個上升至目前的2.69個;客均營運利潤從2015年的289萬元上升至2019年末的613萬元。
不過,從總體上看,其綜合金融平台的業務增長停滯了。中國平安的中報顯示,其客均營運利潤上半年為310萬元,簡單年化測算的結果是620萬元,這與2019年底的數據幾乎沒有分別;從合同數量來看,客均合同數量的增長已經接近天花板,今年上半年2.69個合同,與去年底的2.64個合同基本持平(見圖5)。
(圖5)
進一步説,中國平安在綜合金融平台方面的進展目前已顯露疲態。從財務數據來看,這一綜合金融平台,實際上給平安帶來的業務上效率的提升程度有限。
從負債端成本來看,中國平安旗下的銀行業務,未見受惠於綜合金融平台。過往5年,旗下銀行計息負債綜合成本率常年維持在2.13%以上高水位,今年前6個月的平均付息成本2.42%。這遠遠高於同行競爭對手招商銀行的付息成本。招商銀行今年前6個月的計息負債成本率僅為1.81%。
成本之間的高低,一方面凸顯兩家銀行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中國平安這一綜合金融平台實際上對於集團效率的提升方面幫助有限。作為總經理、聯席CEO,謝永林未來要克服的挑戰還非常多。這一數據,對於打算給予中國平安綜合金融平台溢價的投資者來説非常不利。
不妨再看一組保險業務數據。隨着中國平安服務的客户數量以及客均合同數量的上升,其壽險業務本應該水漲船高,實際不然。財務數據清晰顯示,中國平安的保費收入增長從2018年以來陷入困境,從此前27%的高增長快速回落至去年底的7%,今年上半年還是負增長。
新業務價值增速2018年以後呈現斷崖式下滑,今年上半年更是負增長近25%(見圖6)。
(圖6)
這些數據,意味着中國平安的綜合金融平台遠沒有管理層預期的那麼理想,至少在效率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平安如果未來想在綜合金融平台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就需要進一步深耕客户服務,推進改革。
中國平安過去的成功,與大時代不可分割,如經濟騰飛、缺乏強力的外資競爭對手、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些宏觀大背景,甚至多少帶有點運氣的成分。如今時代變了,市場環境變了,周邊的對手也不一樣了,中國平安能夠依靠自身的努力重塑輝煌嗎?這是真正的挑戰。畢竟,在投資者眼裏,更希望看到的是業績增長、市值上升、可觀的分紅。
(本文發表於9月5日《紅週刊》)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