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2020年已走過四分之三

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越來越近了

小康不只有一面

優美的環境,是小康

健康的身體,也是小康

青春的活力有處安放,是小康

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也是小康

收穫,是小康

耕耘,也是小康

江蘇蘇州開弦弓村,成名於80多年前,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通過對她的考察,寫出了聞名世界的著作《江村經濟》。8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江村”變成了什麼樣兒?費孝通先生對她的期待都實現了嗎?

戳視頻↓↓↓一起去尋找答案

天氣轉涼,90後小夥姚凌超的羊毛衫家庭工作坊迎來了一年中的旺季。夜裏10點左右,是接單最多的時候。此時爸爸媽媽、姐姐姐夫、還有新婚的妻子總是分工有序,完美詮釋着一個優秀家庭團隊的工作實力。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江蘇蘇州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村民 姚凌超:大概有1000多單了吧,因為現在正處在一個增長期,這才第一波冷空氣來。

摸清客户需求,定製化、精細化賣貨,別看姚凌超是晚輩,但顯然是團隊的指揮者。

江蘇蘇州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村民 姚凌超:我感覺我們90後眼光應該比我父輩更犀利一點,我們除了眼光之外,還可以藉助各種新興的網上平台工具都可以發現商機。這個體系非常完備,我要紗線我要原材料,一個電話過去他馬上幫你解決,我要機器要幫我生產,那也非常便捷,方方面面都有。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姚凌超口中的“他”,就是鄉鎮的紡織供貨體系。這是蘇州七都鎮的一家紡織企業,從人工繅絲到機械紡織,產品種類越來越多,其中7成銷往歐洲、中亞等地區。開弦弓村就在這些紡織企業的環繞之中,方圓10公里,紡織企業超過了700家。村裏人可以到工廠做一名職業技工,也可以在家裏做國際貿易。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江蘇蘇州吳江區七都鎮紡織企業負責人 王建華:以前是手工的、土的,現在都電子化、機械化了,原來一個工人開一到兩台機器,現在可以開到20多台,到今天為止銷售大概兩個億。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80多年前,費孝通在開弦弓村許下這樣的“富民”期許:增加農民的收入,發展農村企業,使農村居民不必非要離開農村和故土,才能改變自己的職業。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那時候的農民為了抵禦蠶病,提高蠶絲產量,走出家庭手工小作坊,擁抱新技術。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如今技術先進了,產量不愁了,家庭工作坊又重新火熱開張。這一次,他們擁抱的是互聯網浪潮。看似輪迴,實則是鉅變。今天的開弦弓村,人均年生產總值將近20萬元,村民收入不再是“一半靠田、一半靠絲”,而是9成來自二、三產業。

一碗燻豆茶 喝出時代變遷

在茶里加入燻豆、白芝麻、胡蘿蔔幹

一碗燻豆茶

就可以讓村民聚到一起

這樣的婦女茶話會,在開弦弓村可是有着一個世紀的傳統。但80多年前的婦女茶話會,沒有這麼豐富的飲食,話題更是僅限於家長裏短。而今,當記者參與其中的時候,發現早已變了模樣。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茶話會今天的主題是推進村裏的垃圾分類。和村委一起,細化分類標準,宣傳動員村民,設計考核表。每家院子每天的垃圾分類情況,都有專人檢查記錄,小鄉村整潔起來,一點也不含糊。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江蘇蘇州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村民 徐靜:我們用很簡單的方法跟她們説,豬吃的東西是放在廚餘的灰色垃圾桶,豬不吃的東西就放到藍色的其他垃圾桶裏面,因為以前她們基本上都養過豬嘛。

時代在變

茶話會的內容就跟着變

女性,在開弦弓村

早已不是費老筆下“依附於父親或丈夫的依附者”姿態

而是各揚所長,平等受教育,自主就業

活躍在村裏各項公共事務的舞台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江蘇蘇州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選調生村幹部 張力超:要發動村民自治的力量,村民帶村民的方式,大家互幫互助嘛。現在美麗庭院就已經差不多,就是形成了真正的費老筆下的美美江村。

富民,還體現在文化生活的豐富。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費孝通曾這樣描述開弦弓村休閒活動的貧乏。“村莊的規劃中沒有一個人們集中起來進行公共活動的專用場所。除了夏天夜晚人們隨意地聚集在橋邊乘涼以外,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組織起來的公眾集會。”而如今,包括崑曲在內的多種文化活動,填滿了村民的閒暇時間。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合卷尋舊夢,江村蠶事忙。”費老曾這樣寄語江村的鄉親們,不斷從勞動中創造自己的光輝前途。這個幾千年來以蠶絲業為特色的村莊鉅變,正是中國農村變遷的一個縮影:中國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不再被動地靠天吃飯,同時也不必遠離鄉土,捨棄鄉愁。當數千年的農耕文明駛入現代化的快車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就像她的名字

開弦弓村始終像一把蓄滿力的弓

瞄向更好的生活

這裏的人們始終攥着一股勁兒

要跟上時代

要編織自己的幸福

小康在哪裏?

小康就在鄉土裏

就在為了幸福生活而努力拼搏的這股勁頭兒裏

(編輯 楊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80 字。

轉載請註明: 小康在哪裏丨家庭作坊擁抱互聯網 鄉土“江村”人均年生產總值近20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