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能源股票沒崩,有人心態可能崩了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財經

這段時間,手裏捂着新能源汽車股票的朋友,心裏估計慌的很。

2月份之後,牛了大半年的新能源板塊,突然來了場半自由落體式的下滑。特斯拉領頭,股價從1月底最高時每股900美元,跌至最低時600美元以下,市值蒸發近3000億。

同在美股的蔚來、理想、小鵬,股價最低時也都接近或者直接腰斬。甚至A股大妖的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也沒能倖免,前者更是一連多個跌停,把人嚇得不輕。

這頭心驚肉跳,那頭,之前在資本市場只能當背景板的傳統車企們,倒是揚眉吐氣了一回。大眾、寶馬、戴姆勒、通用、福特、豐田,股價齊齊上漲,雖然不像新能源車企那樣動不動翻個十倍百倍,卻也足夠讓它們把腰桿挺得筆直。

兩頭的境遇一比較,加上輿論的不斷唱空,很難不讓人相信,新能源車企們的好日子已經到頭,泡沫破裂,股價崩塌,避無可避。

當然,崩看來是不會崩的。暴跌之後,最近這一週多,主要的新能源股票陸續反彈,算是給市場壓了壓驚。

不過,即便有所起色,對新能源車企的看衰之聲,恐怕也要持續一段時間。

人紅是非多,過去一年裏新能源汽車在消費市場飽食紅利,在資本市場更是要風得風, 讓傳統車企顏面無存。但是,一邊是飆升的股價,拿到手軟的投資和流量明星般的待遇,另一邊卻是微不足道的銷量(相較傳統車企)和望不到頭的虧損。

強烈對比之下,唱空的聲音很容易就佔了上風。

再加上不確定時期,人們對財富和未來本已十分焦慮,異常火爆、已經脱離理性範疇的新能源汽車,自然就成了宣泄壓力的活靶子。所以,一段時間裏,噴新能源汽車似乎成了某種政治正確。

這種氣候下,除了此輪行情中的得利者,無論吃着“酸葡萄”的,還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基本都在等着看新能源車企們的笑話。

2月之後,車企們陸續進入財報季,這種觀感更為強烈。與銷量、利潤上依舊“穩如老狗”的傳統車企們相比,賣了50萬輛的特斯拉,盈利仍然要靠賣碳排放額度。“蔚小理”作為新造車中的翹楚,去年銷量成績不可謂不優秀,同時也先後實現了毛利轉正,但全年仍分別虧損53、27和1.5億。

尤其是,三家還都發了些“偏財”,蔚來靠賣新能源積分,小鵬憑自動駕駛服務的收費,理想四季度從短期理財產品中獲利不少。否則,毛利和虧損情況可能更難看一些。

至於何時盈利,外界預期並不樂觀。考慮到新車企仍需要在研發和銷售服務上大量投入,有研究機構經過測算認為,蔚來、小鵬、理想達到盈利所需的年銷量分別為18萬、12萬和6萬。對應地,三家去年銷量分別為43728、27041、32624。離達標最近的理想,也得先翻上一番才行。

業績與估值嚴重倒掛,在很多人眼裏,新能源股票崩是理所應當,不崩才不正常。

暴跌到來前,高瓴資本的一連串操作,曾被不少人看成前兆。

去年四季度,高瓴將持有的約241萬股蔚來股票、160萬股理想股票和約90萬股小鵬股票悉數清倉。隨後在今年2月,轉身就砸出2億美元,參與了比亞迪新一輪定增。這“一拋一投”,多少有些“勝利大逃亡”的味道。2月份之後發生的事情,似乎更證實了人們當初的判斷。

但要因此斷定市場看衰新能源車企,怕是有些牽強。

且不説對高瓴這樣的早期投資者來説,高位套現本是常規操作。脱手“蔚小理”,入手比亞迪,充其量只能算在新能源的佈局裏“騰籠換鳥”。而且,真説起來,相較認購比亞迪時225港幣/股的高位價格,這一“換”,也已經虧掉近20%。

長期持有,勢在必行。

高瓴的操作,其實代表了這波行情裏投資者的典型狀態。

疫情期間流動性氾濫,各國為刺激汽車消費同時滿足環保要求,爭先恐後扶持新能源,生生造出了一個投資風口。位於風口正中的新能源車企,因此成了稀缺標地,備受青睞,價格暴漲自然水到渠成。

2月份以來,眼看疫情得到控制,市場對流動性收緊的預期強過以往,以資本嗅覺之敏鋭,套現和避險,必然是本能反應。尤其在美股,近來隨着美國國債收益率持續上升,投資者不斷將資金從股市撤出轉而認購無風險的國債,間接造成了“踩踏”效應。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解釋美股中幾家傳統車企的股價上升。

豐田、通用、福特等,本來都是極度佛系的存在。投資火熱時不太受待見,論起保值避險,卻是絕佳選擇。

但這並不意味着,新能源不再是熱門標的。正相反,各地的政策紅利仍在並將長期存在,加上拜登上台後美國的政策轉向,新能源向上的勢能不減反增。

雖然流動性不會像之前那般氾濫,仍可以設想,短暫恐慌後,資本向新能源迴流,將是大概率事件。

不同的是,這次投資的成分有望更多,投機的成分更少。

當然,各種不確定因素疊加之下,資本市場的動向,只會越發沒有準數。

好在如今的新能源車企們,或多或少已經實現了對資本市場的“脱敏”。這其中,自身造血能力見漲是一大因素。比如特斯拉,在去年四季度末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已經增加到194億美元,自由現金流達到28億美元,已然一家成熟車企的姿態,有十足的底氣對股市的短期變化愛理不睬。

仍處於虧損狀態的“蔚小理”,通過賣車/服務、股市增發、融資多管齊下,到2020年末,現金儲備也分別增加到了425、353和299億人民幣。隨着營收的持續增加和成本的不斷下降,想必一段時間內不用為錢發愁,自然也不用太在意資本市場的起伏。

比起股票,新能源車企們倒是更應該擔心被人抄了後路。

上週,大眾模仿特斯拉,也來了一場“電池日”(Power Day),分享了自身在電池技術、產能和充電基礎設施上的宏大計劃。隨後的財報會議上,大眾繼續在電動化上狂立Flag,包括2021年電動車銷量100萬,2025年成為全球電動車市場領導者等等。

老對手寶馬的財報會,同樣是滿場遍插Flag,包括2021年銷售100萬輛新能源,2025年銷售200萬輛電動車等。加上早前已經發布規劃的戴姆勒,德系三強向外展示電動化雄心的急切心情,一覽無餘。

放在以往,外界對此類高調,多半見怪不怪。但今時不同往日,三家除了“嘴炮”,行動上也沒含糊。近來推出的產品無論量還是質,都有明顯提升,大眾I.D系列更是風靡歐洲。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也給出了直接反饋。2月份以來,三強的股價一路上揚。大眾最為兇猛,“電池日”後至今已漲超過20%。

股市中的一時得失,説明不了太大問題,但至少傳遞了一個訊息:新能源車企獨享聚光燈的日子,即將一去不返。而且,別忘了,除了傳統巨頭,一幫科技大廠,有的已入局,有的正在外圍盤旋,伺機而動。

這麼鮮活的市場,可比股市裏那點漲漲跌跌的事兒,有意思多了。

總之,無論看衰新能源,還是眼紅新能源,都別隻盯着股票,心態容易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