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專訪中國信通院魏凱:相較於區塊鏈的技術發展,合作模式更不成熟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財經

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會議首次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3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數據中心”。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背景下,如何打破數據孤島,推動各主體實現鏈上合作?

去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一年時間內,區塊鏈在哪些領域的應用趨於成熟?

近期在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共同主辦,科技行者協辦的“2020可信區塊鏈峯會”上,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了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魏凱,在他看來,不能寄希望於區塊鏈能打破數據孤島,但是區塊鏈能改變數據的使用模式,推動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實現各主體的利益共享。目前區塊鏈已在票據、供應鏈金融等多領域廣泛應用。

貝殼財經:去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集體學習後,一年的時間內我國區塊鏈產業發生了哪些變化?

魏凱:市場更加成熟理性了。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進行集體學習後,區塊鏈也享受了政策紅利,去年以來,全國範圍內上線了很多區塊鏈項目,包括函證平台等,把行業的相關方連接起來,共享一些可信的數據,然後能夠實現基於可信數據的交換價值。可以看到現在區塊鏈項目實幹的越來越多了,脱虛向實的效果逐漸顯現,跟實體經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貝殼財經:在哪些領域出現了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和新模式?

魏凱:可以從兩個大的板塊來看。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來看,比如各地的互聯網法院和地方司法機關都開始採信基於區塊鏈存儲的電子證據,來順應數字經濟的發展。在司法機關立案的民事案件裏,很多都要基於電子證據來判斷和審判,以往電子證據很難舉證,而區塊鏈技術的使用很容易固化證據,一些網絡上的知識產權類的糾紛通過電子存證,能夠解決很多糾紛。

另一個領域是票據領域,區塊鏈來存儲電子發票。以往税務機關開的電子發票是一個需要下載的文件,出示和報銷時一般需要打印出來,這中間的信息是斷檔的。應用區塊鏈技術以後,發票可以在鏈上流轉。在報銷和税收抵扣時,可以直接採用鏈上的發票數據。不同的部門之間基於同一份在鏈上存儲的發票數據,能夠認定這筆交易是真實的。

還有區塊鏈在數字經濟方面逐步應用。這個行業很重要的就是把產業和金融信息打通,可以解決的問題包括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以往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時往往需要抵押物,中小企業拿不出抵押物就沒辦法拿到貸款。今年復工復產以後,國家出了很多的政策,為了把錢真正的惠及這些缺錢的、質地較好的中小企業。區塊鏈在這個過程中能發揮很大作用。

其中很熱門的產業是供應鏈金融。一個企業在它的訂單、交貨、採購整個過程中,如果需要資金,它可以基於這些訂貨信息、物流信息、倉儲信息來貸款,而不是基於以前的房產抵押或者固定資產抵押來貸款,所以這就改變了金融的操作模式。金融機構可以在區塊鏈上提取數據,而數據本身經過了鏈上很多主體驗證過,真實可信,可以作為貸款的依據。包括貿易金融中也有廣泛應用。

另一個很重要的應用是產品的溯源,在產品生產之初,可以把產品的很多信息跟產品存儲到區塊鏈上,上鍊數據不可變更,在產品賣出時,用户可以去查詢相關信息。比如目前雲南的一家茶葉公司,應用區塊鏈做普洱茶的溯源,給普洱茶的小茶餅拍照,每個,就跟人的指紋一樣,把照片的特徵提取出來放到區塊鏈上,在外包裝上貼個二維碼,用户買到以後先掃外包裝二維碼,然後再用手機拍照把照片傳到區塊鏈去驗證。

貝殼財經:介紹下目前區塊鏈的監管框架、體現了什麼監管思路?

魏凱:區塊鏈就像一個頑皮的小孩,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而比特幣是要顛覆所有的東西,顛覆央行、商業銀行、支付機構、商業組織等等。但是這種理想化的設想在現實中是非常難以落地的,比特幣必須得適配現行的各個國家的法律法規,也就是頑皮的小孩要學社會上的風俗禮儀。所以目前我國對於虛擬幣的監管,屬於金融領域的監管措施。除此之外,還有信息內容的安全問題,個人信息保護,數據跨境的流動的問題需要被監管,這就涉及很多市場主體的監管。還有就是行為的監管,也就是不能用區塊鏈來幹壞事。

我覺得基本上我國的區塊鏈監管還是與區塊鏈的發展節奏相適應的,我們在各個方面已經出台了一些監管的規章制度,但區塊鏈是個發展很快的技術,如何做到監管有一定彈性,不過度限制技術發展,可能要逐步去探索。

貝殼財經:您認為區塊鏈是加劇了數據孤島,還是能夠打破數據孤島?

魏凱:不能寄希望於區塊鏈能打破數據孤島,但是區塊鏈能改變數據的使用模式。鏈上的各個節點可以給各自的數據背書,可以改變數據的生產關係。

但區塊鏈不能改變的現狀是,各家對於數據分享的意願,誰願意把數據放到區塊鏈上,不願意共享數據的人,也不願意上鍊。

數據資產大家很重視,數據是資產,是有價值的,不願意免費給別人用,這是人的天性。各方不再要求數據都集中在某一家,而是把一些需要相互交叉驗證的數據放到鏈上,核心的、不需要檢查驗證的數據,不用上鍊,這可能是一種可行的各方合作的方案。

以前我們認為數據要集中到某一個大的機構中,才會形成數據孤島。但區塊鏈不同的是,鏈上各個節點能看到的是同樣的數據,從這個角度就不是數據孤島。

貝殼財經:在數據共享、數據上鍊領域,有什麼值得改進的?

魏凱:技術已經跨進去大半隻腳,但是商業模式的一隻腳還在外面。分佈式的模式,最難的是形成一個大家願意平起平坐的,願意在聯盟裏分享利益的機制非常難。

能夠驅使各方將自己的數據資產進行分享的動力,可能是有商業利益,它們本身就是互補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這也就是為什麼供應鏈金融能夠做成,因為裏面很多企業有求於銀行,需要貸款,所以別人願意把數據給它,這就有一個正向激勵。

貝殼財經:如何能夠形成正向激勵的合作聯盟?

魏凱:還是要商業的迴歸到商業模式,打通利益合作鏈條。如何在大家組成的鬆散的聯盟中,劃分責權利形成一套能運轉的生態,還是需要組織創新。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姝欣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世輝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