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粉圈文化日盛 基金投資娛樂化不可取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財經

一種類似粉圈社交的模式,正在植入基金投資圈。基金登上微博熱搜已是家常便飯,超話(超級話題)和後援會成為明星基金經理的標配,部分粉絲還為自己的偶像製作海報、做數據打賞。除了微博,豆瓣、知乎、小紅書、B站也被不少投資者“攻佔”,他們除了聊經驗、曬操作,還為自己的偶像“蓋樓”。最近連娛樂節目都躍躍欲試,試圖邀請基金經理組團“出道”。

基金粉絲們能否成為堅定的“投資信徒”?當熱潮退去,他們能否在基金回撤後仍堅持投資理念?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對於基金行業來講,可以寓教於樂,但切勿娛樂至死。狂熱的粉絲,一時的“基”情,對基金經理的正常操作形成干擾。

過度娛樂化背離理性投資初衷

基金現在有多火?除了電梯間、電影院、地鐵站隨處可見的廣告,基金“包月上熱搜”、粉絲為基金經理建立“全國後援會”和微博超話已是常態。最近,甚至某知名娛樂類節目都來邀請基金經理參加節目。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在3月3日發佈倡議書,其中特別提到公募基金管理人開展投教宣傳活動時,應注重專業、誠信、合規,引導投資者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和理性投資;嚴禁娛樂化,各機構不得開展、參與娛樂性質的相關活動。

“可以寓教於樂,但勿娛樂至死。如果僅看重明星基金經理流量帶來的曝光率,而忽略投資本身專業性、嚴肅性,最後只會一地雞毛。”華南地區某基金人士表示。

此外,多數基金經理還是秉承“低調做業績”的原則。有位績優基金經理直言:“把業績做好,投資者自然會找上門。業績是最好的宣傳。”她表示,“我平時時間安排就很緊湊,要帶團隊、做研究、去調研,還要做路演,時間都恨不得掰開來花,如果再花時間在不擅長的事情上面,怎麼看怎麼不值得。”

新增基民一半是90後

2021年1月14日,騰訊證券發佈《中國股民行為報告》稱,在A股、基金、房地產三種主要配置資產中,90後更偏愛基金。Mob研究院數據顯示,僅2020年上半年,新增基民數量就突破2000萬,其中約一半是30歲以下的90後。

“自從開始買基金,我都不怎麼逛淘寶了,每天就喜歡看賬户裏的錢漲了多少,還有哪些基金可以入手。”一位去年剛開始買基金的90後女基民説,“我還有好幾個分享基金的微信羣,有個羣名就是‘學習賺錢省錢羣’,大家平時就在裏面推薦基金,曬收益,最近大跌一度互相鼓勵,加油打氣。”

某基金研究員表示,年輕人通過互聯網平台,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高效地交流分享投資心得無可厚非。但是,交流中過度娛樂化會消解投資本身嚴肅理性的一面。

理性不能缺席

對知名基金經理的熱烈追捧,引起了業內的擔憂。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表示,基金飯圈化有其非理性的一面,比如盲目的個人崇拜,不加思考地全倉買入,甚至用借貸方式購買基金。這種狂熱可能會帶來“散户危機”,基金淨值上漲時,粉絲們喜氣洋洋,甚至槓桿加倉。而一旦下跌,有些人卻承受不了波動,特別是“小白”類投資者經常會出現恐慌性拋掉基金的行為。

劉亦千提到,社區討論帖中經常出現將基金經理短期業績作為投資者衡量基金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的現象。短期業績優秀便“神化”基金經理,短期業績虧損便“妖魔化”基金經理。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方面,投資者根據輿論方向決定買賣操作,不利於投資者深刻了解基金產品的特性,“無腦跟風”申購的基金產品並不一定適合自身風險偏好;另一方面,過於關注短期業績,容易使投資者抬高收益預期,難以接受短期內市場的正常波動,繼而影響投資者的投資體驗。

劉亦千認為,偶像化、短期化投資與理性、長期投資理念相背離,不利於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基金飯圈化發展對基金業的嚴肅性、專業性、紀律性也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