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抽水”地產

信託“抽水”地產

文/樂居財經 曾樹佳
月初,在5天時間內,光大信託連續出現了信託產品違約。因佳兆業無法按期履行還款業務,“錦江富貴12號”“錦灣優債3號”猶如驚雷,令光大信託聞聲而心悸。
作為信託界的“後起之秀”,光大信託從2014年底資產管理規模不足600億,到如今已突破萬億,短短几年時間,增長近16倍。這些年,房地產一直是它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但眼下卻反遭拖累。
這是信託踩雷地產的一個縮影,已讓人見怪不怪。
自恆大暴雷以來,隨着地產調控的不斷深入,相關信託都掀起了暴雷潮。去年一整年,地產信託項目違約規模超900多億;今年開年,又有超過七成的信託違約,都是與地產相關。
“踩雷”地產後,各家信託有不同的應對之策。

有的信託公司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開發商展期;更多的信託公司則是將房企訴訟至法院,查封旗下資產;甚至還有一部分信託公司下場當起“開發商”,接盤暴雷房企的項目。
在過去,地產信託一直都是信託公司重要的利潤來源,甚至是“救星”;但如今,房企暴雷聲不絕於耳,疊加信託業自身嚴監管、控規模、試轉型的影響,這條路一步步被堵死。
見此情形,信託公司主動縮減了在地產領域中的投資,避免被房企更多的信用風險波及。去年,新發行房地產類集合信託規模為602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超三成
然而,轉型必定伴隨着陣痛。從年報中可以看到,2021年信託公司的營收總體下降,淨利潤滑落的主體不在少數。此外,也有部分信託開啓了重組,人事震盪時常發生。
地產“壓降”
“地產”是信託年報中難以避開的話題。
去年,共計披露信託違約風險項目280餘款,涉及金額約1500億元。在經濟增長下行和監管收緊的驅動之下,存量資產的風險加速暴露,其中房地產領域成為了“重災區”。
據統計,年內房地產信託違約數量至少為99只,涉違約金額917.12億元,佔比61.1%。這樣的體量,相較於工商企業、基礎產業、金融等都要大得多。

尤其是下半年以來,恆大暴雷拉開了風險蔓延的序幕,地產信託違約狀況頻發,規模急劇攀升。
信託“抽水”地產
在此情況下,信託公司逐漸縮減了在地產領域中的投資,避免被房企更多的信用風險波及。
有一項數據,可以佐證這一現象。2021年,新發行房地產類集合信託規模為602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34.5%;規模佔比26.42%,較2020年下降3.98個百分點。
年報顯示,各家公司信託資產運用於房地產的規模,普遍都在減少。中信信託的該項數據為1600.86億元,是唯一一家超過千億的公司;中航信託、光大信託為938.48億、916.79億,中融信託為895.55億,其餘的都在800億以下。
信託“抽水”地產
19家典型信託公司中,只有光大信託、長安信託、北京信託,投向房地產的信託資產為正向增長,但也只是微增1.44%、2.36%、2.04%,其餘公司均呈現出下降狀態。
渤海信託、山東國信甚至來了一個縱跳下滑,它們投向房地產的信託資產的降幅,均超過四成,分別為46.97%、43.22%。此外,陸家嘴信託、華能信託、中建投信託、平安信託等信託公司,也有超過30%的降幅。
除了萬向信託、愛建信託,其房地產信託資產所佔比重達到60.08%、52.31%之外,其餘信託公司的佔比大多在20%以下。看來,地產城門失火,信託公司生怕“殃及池魚”,都想盡快甩掉包袱。
根據信託業協會提供的數據計算,信託整體的不良率由2018年末的0.98%上升至2020年一季度末的3.02%。此後,信託業協會雖然不再公佈相關數據,但近兩年信託不良率大概率仍不低。
為了保住自身的資產質量,信託公司割捨地產信託業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但即便如此,對於現有的項目風險,他們也得想方設法去化解。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信託公司入局接手相關地產項目股權,被迫下場當“開發商”,尋找有資質的合作方,共同推進項目正常退出,清除手中的“燙手山芋”。
今年2月,光大信託便聯手五礦信託,接手恆大黛山華庭、東莞恆大悦龍台、佛山鉑睿府、廣深國際文旅城等4個項目。此舉可收回部分前期投資款約19.5億元,並化解項目涉及的債務約70.1億元。
另有消息稱,中航信託接手了恆大陽光半島項目;更早之前,中融信託也接盤了中南建設旗下鹽城港達房地產49%股權,平安信託接下正榮集團旗下廈門市榮璐置業49%股權等。
類似這樣的例子,已屢見不鮮,假如處理得當,可以達到委託人、信託公司、開發商三贏的局面。信託公司此舉,既是“渡人”,也是“渡己”。
畢竟,考慮到資本方與開發商都是拴在一根繩上的螞蚱,倘若房企最後因為流動性危機而破產倒閉,信託砸下的大筆資金也將覆水難收。
“收成”不佳
去年,信託行業監管環境的主基調是“兩壓一降”。即繼續壓降信託通道業務規模,逐步壓縮違規融資類業務規模,加大對錶內外風險資產的處置。在持續性的監管下,信託公司的營收規模,難免會經受考驗。
年內61家信託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112.82億元,同比下降3.56%。2017-2021年,信託行業營收增速分別為6.67%、-4.2%、5.22%、2.33%和-1.63%,呈現出持續震盪的起伏態勢。
樂居財經統計獲悉,平安信託是去年唯一一家營業總收入超過百億的信託公司,它實現了232.91億的收入,同比增長8.68%;此外,中信信託、重慶信託則分別以85.85億、77.42億位列第二、第三。
強監管的環境下,部分頭部公司也遭受了業績下滑的狀況。在營收規模TOP 15中,就有中信信託、五礦信託、中航信託、江蘇信託的營收,呈現負增長,增長率分別為-1.84、-10.98%、-7.46%、-1.6%。
信託“抽水”地產
從利潤的角度看,信託行業似乎在進行着格局的重塑。
61家公司利潤總額均值為9.89億元,同比略增長4.68%;而TOP10均值為29.29億元,卻僅增長1.94%。據統計,前十的行業集中度已有所下降,從上年的55.98%下降至48.55%。
儘管61家信託公司實現總淨利潤459.56億元,同比增長8.97%,增速由負轉正,有着企穩回升態勢,但單個主體淨利潤下降的例子卻不在少數。TOP15中,便有7家信託公司的淨利潤負增長,接近半數。
信託“抽水”地產
其中,被地產拖累的光大信託,去年實現的淨利潤為15.6億元,同比下降40.28%。同期,其管理的信託規模,已經邁入“萬億級”大關,超過了“信託一哥”,但淨利潤的滑鐵盧,似乎讓其這項成就黯然失色。
其餘如平安信託、中信信託、重慶信託、五礦信託等,都是在被風險波及、主動優化業務結構的過程中,導致了利潤的虧蝕。
不過,2021年末,全行業信託資產規模餘額20.55萬億元,比上年末的20.49萬億元,增加600億元,同比增長0.29%。增幅雖然不大,卻是信託業自2018年以來的首度止跌回升。
此前的2018年至2020年間,信託業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一直處於負增長的漸次回落之中,三年的同比降幅分別為13.50%、4.83%和5.17%。這種下行趨勢在2021年前三季度出現了明顯的企穩跡象,到四季度實現了回升。
對於信託公司而言,信託資產規模可謂是一把“雙刃劍”。規模壯大可獲得更多的收入,但龐大的信託資產對信託公司的管理,帶來更大壓力。
而眼下,信託公司正面臨着較大的壓力。一方面,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社會整體信用風險暴露幾率增加,資管行業不良資產上升,優質資產獲取難度增大,存續資產風險管控難度提升。
再者,金融行業強嚴監管形勢持續加碼,控槓桿、控地產、去通道、去嵌套等監管要求貫穿到底,信託公司合規展業難度並不小;而行業轉型雖初見成效,但多種創新業務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完成轉型還需些許時日。
除此之外,由於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設立,券商保險資管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等憑藉自身稟賦和制度優勢,參與資管市場份額,因此信託公司在資產管理領域,面臨着更加激烈的競爭。
在年報中,信託公司們提得最多的,便是風險隔離,同時做精、做輕、做穩,主動收縮傳統融資類信託業務,持續轉型、優化組織。
平安信託便直言要以“控風險、保質量、謀轉型”為首要目標,通過多措並舉、強力清收,加快消化歷史包袱;通過升級風險策略、提高標準,嚴控風險新增,並有效落實降本增效。
有些公司在發展規劃中,則細緻到了業務轉型的具體方向。
光大信託透露,其對於證券投資信託、資產證券化、家族信託等信託本源業務,以及監管鼓勵的業務,將加大突破力度,做大業務規模,並加快探索服務信託、養老信託、綠色信託等創新產品。
還有少數信託公司,表示要在地產板塊有所進取,比如陸家嘴信託,便計劃加強信託與地產板塊、基建板塊的協同,藉助陸家嘴集團在房地產領域的優勢,深度介入到房地產全產業鏈中。
新形勢下,信託主體們無論採取何種業務形態,要想在行業中破繭,他們還得學會沉澱,在變革中等待。
動盪中重組
雖然收成“不佳”,但不少信託公司還是不遺餘力通過擴大註冊資本的方式來增厚“家底”,為後續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撐。

去年,包括陸家嘴信託、華鑫信託、中航信託、紫金信託、大業信託等7家公司提升了自身的註冊資本。
其中,大業信託的註冊資本從10億元增至20億元,增加了一倍;陸家嘴信託從48億增至90億,增長率為87.5%;浙金信託從17億增至28.8億,增長率為69.41%。

其餘的信託公司的註冊資本增長率,則在20%至40%之間。
信託“抽水”地產
處於正常運營節奏的主體,尚能氣定神閒地通過增資,自我充實;但風暴中的信託公司則不然,它們必須繃緊心絃,謀求儘早重組,度過危機。
去年7月,久在泥潭中的安信信託,在復牌的同時,也拋出了重組方案。

其擬向上海砥安投資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不超過90.13億元。完成後,安信信託的控股股東變更為上海砥安,由後者持股44.4%。上海砥安背後大有背景,是由4家上海國企與信保基金成立。
因董事長“錘擊”女總經理而備受關注的華信信託,也在去年7月發佈重組投資人招募公告。此前在2020年11月,該公司曾公告徵集戰略投資者,欲引入資金34至68億元。
四川信託也發佈《風險處置工作進展情況通報》,表示將加大重組推進力度,進一步與省內外有意願、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溝通接洽,為適格的戰略投資者進入創造條件;而被中國銀保監會依法接管的新時代信託、新華信託,同樣宣佈招募投資者參與重組。
此外,華融信託於2021年8月正式宣佈重組,與主要機構債權人協商“債轉股+股權轉讓”方式對其實施股權重組。
不久後,經新疆銀保監局核准,胡江正式出任華融信託副董事長一職,並擔任董事會董事。胡江為“華融系”元老,此次受命推進華融信託的重組任務,或令進程提速。
近日,華融信託76.79%股權也在北金所掛牌轉讓,轉讓方為中國華融,轉讓價格為61.52億元。目前該筆轉讓或已有了意向受讓方。
在動盪時期,信託行業的人事變動也較為頻繁。
有媒體統計,2021年通過監管批覆“持牌”上任的董事長、總經理共25人,涉及23家信託公司。若加上副總經理、運營總監、財務總監、首席風險官等在內,高管變動情況更為繁多,行業內半數公司均有變動。
其中變更的董事長,包括金谷信託的李洪江、百瑞信託的趙長利等;變更的總經理、總裁,則包括北方信託的黃河、平安信託的戴巍等。
中誠信託、外貿信託兩者更是在年內,完成了董事長、總經理的雙變更。中誠信託總裁安國勇、董事長李祝用先後獲批上任;外貿信託總經理劉劍、董事長李強也分別在1月、4月獲批上任。
後續一段時間內,類似這樣的重組與人事動盪的現象還會陸續出現,因為信託行業的轉型,不可能像產業升級“騰籠換鳥”那樣快速,還需要時間去沉澱。

文章來源:進深News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42 字。

轉載請註明: 信託“抽水”地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