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願)訊,“十三五”正在進入尾聲,“十四五”規劃正在緊密編制中,在“雙循環”背景下,“十四五”規劃對經濟金融政策和發展方向將如何定調備受關注。
8月30日,由CF40主辦,CF40資深研究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牽頭負責的主題為“‘十四五’時期經濟金融發展與政策研究”《2020·徑山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報告》對寬貨幣低利率、金融防風險、房地產金融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雙循環’是全球化重構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抉擇,也是構建高水平開放、制度型開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十四五’時期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肖鋼在發佈會上表示。
不過,《報告》稱,當前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結構與超大規模經濟創新及高質量發展要求不相適應;金融風險累積增大,對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帶來新的挑戰等問題。
寬貨幣、低利率將持續
在全球疫情衝擊下,主要經濟體經濟金融體系將面臨長期不確定性,美國、歐洲、日本等已處於零利率或負利率區間,與此同時中國保持常規、穩健的貨幣政策,與主要發達經濟體比較,利率水平保持正常。
“‘十四五’時期全球’寬貨幣、低利率’或將持續,並且不會改變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格局 ,這為我國內部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更大的政策自由度,同時對深化外部市場化改革提供了內生動力 。”CF40成員、外匯局副局長陸磊在發佈會上表示。
陸磊稱,全球“寬貨幣、低利率”時代,我國金融市場開放提供了以人民幣為基礎的“全球公共產品”選擇方案,例如我國債券市場利率高於國際主要市場,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在疫情衝擊下也表現出良好的韌性。
不過,目前我國股票市場中外資持股佔比不到5%,債券市場外資佔比不到4%,人民幣佔全球儲備資產比重不到3%,銀行業外資佔比不到2%。
“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程度仍有待提升,儘管近年來金融開放步伐明顯提速,但仍滯後於實體經濟開放步伐,也影響了超大規模金融市場潛力的釋放。 ”《報告》稱。
為此《報告》稱,要構建與更高水平金融開放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治理體系,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開放經濟條件下多層次跨境資本流動宏觀調控體系,綜合運用逆週期宏觀審慎工具及時對跨境資本流動進行預調微調,重點防範外匯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單邊貶值預期等。
“建立以人民幣金融資產為基礎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力發展股權市場,增加風險資本供給;繼續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市場化常態化退市制度改革、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和水平;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十四五’末實現資本項目基本可兑換。”《報告》具體建議。
累積金融風險進一步暴露時期
肖鋼在發佈會上稱,“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過去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進一步暴露的時期,同時又是國際環境變化和全球疫情衝擊帶來新的風險應對的關鍵時期。
“居民償還住房貸款和消費型貸款壓力增大,銀行信貸風險日益突出;國內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匯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加大,房地產風險仍然存在;全球爆發債務危機、貨幣危機、銀行危機、股市危機等金融危機的概率顯著升高。”肖鋼解釋稱。
CF40特邀成員、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發佈會上特別談到我國開放條件下防範金融風險的重點和難點,包括:疫情對國內經濟形成衝擊,經濟下行壓力可能推升金融風險;跨境資本流動將成為危機跨國傳染重要渠道;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和產融結合進一步密切,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等。
“中國經濟運行週期性、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金融風險正在呈現一些新的特點和演進趨勢,比如重點機構和各類非法金融活動存量風險仍需進一步化解,金融開放加速下境內外金融風險疊加共振可能性不容忽視等。”王信表示。
《報告》建議,應保持金融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創新和規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健全“雙支柱”政策框架,做好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的壓力測試,推進功能監管、協調監管,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增強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完善風險處置和市場退出機制。
此外,對於房地產市場問題,CF40特邀成員、高瓴資本產業和創新研究院院長梁紅認為,中國房地產金融的核心問題,就當前而言是平衡金融供給與金融風險,其癥結在於資產價格(和其預期)管理,“從發展的視角來看,金融工具的欠缺非常明顯,因此我們更多着眼於以房地產金融發展改革的視角來尋求問題解決之道,而非將目光放置在如何修補當前的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