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2300點 創業板指創4年新高

本報訊(記者 孫杰)截至昨日收盤,創業板指收於2319.45點,大漲2.36%。這一點位也創下2016年4月以來的新高。當日,A股三大股指悉數上漲,滬指也收漲0.96%,深指漲1.51%。

從板塊看,券商股午後開始發力,領漲兩市,“牛市旗手”中信建投漲停,光大證券也一度封板。零售股全天強勢,茂業商業、杭州解百、合肥百貨、百聯股份等7股漲停。北向資金在大量流入,一天淨流入金額達21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年初的1798.12點算起,創業板指近半年來累計漲幅已達29%,大幅領先滬指和深指,即便在全球主要股指中,也是高居首位。

今年以來,創業板指的這一波行情,甚至被一些股民形容為“牛味兒十足”。原因何在?信達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劉景德認為,這段時間上漲的股票主要是創業板和中小板,包括一些泛科技類的軟件、元器件、半導體等,這就把創業板指數帶了上去,“還包括創業板裏的芯片、食品飲料等,漲幅都相當可觀。”

相比之下,滬指和深指漲幅明顯落了下風。他分析,這主要是因為滬深兩市的指標股沒有怎麼漲,且近幾年來主要呈下跌走勢,“週期類股票不漲,滬深兩市指數就很難漲上去,典型的代表就是中石油、中石化近年來一直在下跌,這些股票所佔市值比較大,一隻股票跌,其他200只股票上漲也沒有用。”

也就是説,雖然有些股票也漲了不少,可由於鋼鐵、煤炭、有色金屬、電力和券商、銀行、保險等帶動指數的品種沒怎麼漲,這就會拖累指數。

各板塊間和板塊內部均有明顯分化,劉景德認為,主要原因還是由於資金面偏緊,市場活躍資金相對還是偏少,這樣一來資金就只願意炒一些普遍認可的熱點概念,或者是白馬股以及食品、飲料、酒類等,其他股票很難吸引資金的關注,自然也就難以上漲。

相關新聞

拋棄垃圾股 引入科創板

滬指啓動近30年來首次修訂

本報記者 孫杰

為回應市場呼籲多年的“滬指失真”問題,滬指啓動了近30年來的首次修訂。昨天,上交所和中證指數公司宣佈,將於7月22日修訂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案。剔除ST股、延長新股計入指數時間,納入科創板股票,成為修訂的三大看點。

上證綜合指數發佈於1991年,也就是常説的“滬指”,是A股第一條股票指數,其核心編制方法沿用至今。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滬指編制方案修訂多有呼聲,類似“上證綜合指數失真”“未能充分反映市場結構變化”等意見頻頻出現,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包括代表委員在內的市場專業人士再次提議對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法進行完善。

在此背景下,為充分響應市場呼聲,進一步提高指數編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更加準確表徵上海市場整體表現,上交所慎重啓動指數編制方案修訂。

修訂完善指數編制方案也是國際主流指數的通行做法。此次滬指修訂的一個重大變化是,將被實施風險警示(ST、*ST)股票從指數樣本中剔除。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解釋,ST股票基本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投資價值受到影響,難以代表上市公司主流情況。剔除後有利於指數更好發揮投資功能,更好反映滬市上市公司總體表現。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滬指樣本中包含85只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合計權重0.6%。因此剔除ST股票不會影響其綜合指數定位。

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是滬指重要的基礎安排,許多市場專業人士認為,當前上市第11個交易日計入新股不利於指數的表徵準確性與穩定性。數據也能説明這一點,當前A股新股上市初期存在“連續漲停”及高波動現象。2014年至2019年,滬市共上市新股563只,上市後平均連續漲停天數為9天,217只新股連續漲停天數超過10天,新股以漲停價計入不利於滬指客觀反映市場真實表現。2010年至2019年,滬市新股1年內平均收益波動率約為同期滬指的2.9倍,計入高波動新股不利於指數的穩定。

修訂將延遲新股計入時間,新股上市滿1年後方可計入指數。同時,考慮到大市值新股上市後價格穩定所需時間總體短於小市值新股,因此設置大市值新股快速計入機制,也就是,上市以來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10位的股票於上市滿3個月後計入,以保證滬指的代表性。

科創板股票也將納入滬指樣本空間。上交所表示,一般而言,新板塊上市的證券,通常需經一段時期跟蹤評估後才會考慮計入市場代表性指數。自去年7月22日首批科創板證券上市至今,上交所已持續跟蹤評估近一年時間,科創板整體運行平穩。截至5月底,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105家,總市值1.6萬億元,已成為滬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創板證券計入滬指的必要性日益凸顯。

科創板上市公司涵蓋諸多科技創新型企業,科創板證券的計入不僅可提高滬指的市場代表性,也將進一步提升滬指中科創型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佔比,使其更好反映滬市結構變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7 字。

轉載請註明: 突破2300點 創業板指創4年新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