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主演的電影《我本是高山》經過首映禮和兩天的點映後,爭議持續不斷,而且輿論發酵愈演愈烈。至此才明白以張桂梅為故事原型像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給電影帶來很高的關注度,但同時在出現爭議時,被輿論反噬的也更厲害。
網友們對電影的質疑,目前來看,已經從最初的眾説紛紜、抓不住重點,逐步可以歸結為三個重點:
第一個,現實原型是父親酗酒,但電影裏則變成了母親酗酒。很多網友認為大山裏日子過得很苦,哪有錢買那麼多酒喝?這是兩位男性導演對女性的偏見、糟踐女性,不道德。
第二個,表現女孩不學習,原因是貪玩,逃學逛街買買買、打遊戲,上課睡覺不看書。孩子們已經這麼苦了,哪來的錢去消遣娛樂?
第三個,胡歌在電影裏閃回的太多了,本來張桂梅老師堅持下來的動力是自己的理想和對黨的熱愛,但這樣一來反倒像是在完成已故丈夫的意志,這是對她的侮辱。
如果説電影編劇的粗暴回應,是在火上澆油,那導演鄭大聖是真的想出來滅火,但還是失敗了。對於母親酗酒的設定,鄭大聖透露是主創團隊在當地調研時看到的情況,在那樣的山區,類似的情況很多,甚至有遠比電影畫面裏呈現更不堪的情況。
如果説男導演的解釋不太有説服力,那麼女主角海清的解釋,應該有可信度了吧?畢竟海清只是演員,她沒參與電影的投資也拿不到票房分紅,她只是拿到合同里約定的片酬,而且一般是電影殺青了就會結完尾款,如果這個設定有很嚴重的瑕疵,海清不但完全可以不幫着電影解釋,甚至可以撂挑子不跟路演。
但海清正面回答了關於母親酗酒設定的問題,她表示這個問題經常會被問到“因為我們在前期採風的時候是看到了相對來説當地會有一些這樣的情況,我們也是看到了很多包括有的從早上就開始酗酒,有喝酒的這個事情。”接着海清還表示,主創團隊選擇這樣一個母親的形象,其實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就是一個受害者,電影想表達的不僅是對孩子的救贖,也是對母親的一種救贖。接着海清還補充,母親的救贖是有結果的,她被張老師拉了一把,讓她到食堂工作,確實救贖成功了。
至於有網友説電影是將酗酒男人魔改成酗酒的母親,這點也不敢苟同。因為不要忘了,電影裏其實是有對男性的批判的,山月嫁人後,在丈夫的虐待下結束了生命,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酗酒喪失理智,至於到了將自己妻子逼死的地步嗎?所以這一點,真的要好好思考下。
再説第二點質疑,電影是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即便是取材於現實,但也不能少了戲劇加工把!這是無可厚非的改編。
再來説第三點,我也不否認,胡歌的戲份確實多,其實刪了也無傷大雅。我覺得這一點質疑,確實折射出片方有功利心、想要多賣票、多盈利的企圖。畢竟《我本是高山》不是大製作電影,除了海清外,主演裏沒有知名度高的演員,甚至孩子們都是素人。
電影在歌頌張桂梅老師的光榮形象和打造成商業片的企圖心並不衝突,為了電影能賣的好一點,多給最大牌的胡歌一些戲份、根據這個角色有所改編,是可以理解的,確實沒有必要揪着不放。
而且,摸着良心説,看一部電影,不但要找缺點、找漏洞,更應該多想想電影的好。《我本是高山》無論是劇情、節奏,還是演員的表演,都有很高的水準,身邊看過的朋友基本都流淚了,這樣一部作品,值得我們奉上一張電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