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文|令狐伯光

最近,海清主演的電影《我本是高山》上映了,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部電影改編自張桂梅的真實事蹟。現在國內的女性主義風潮正熱,因為歷史原型的偉大,所以上映前很多觀眾非常期待這部電影,但是電影上映後罵聲一片。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而網友罵這部電影實際落腳點主要針對着兩三點吧。一是支撐張桂梅信念的開始確實有小情小愛,但後面主要還是信念,這還有本人的採訪,但是電影改編成張桂梅老師選擇創建華坪女子高中的動機是老公去世了,她為了彌補內心的傷痛而拼命工作。

二是其中把丈夫酗酒給改編成了母親酗酒。三是原型表示桂梅非常温柔,女孩子不能上學更多是重男輕女的觀念和經濟壓力之類,結果電影改編成女生逃學去網吧之類等等。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如果要我個人評價的話,一部真實偉大人物改編的電影靈魂都變了,原本這部電影應該是真正的女權主義,大家看看另一部電影《大山的女兒》這才是真正的改編,現在的《我本是高山》引起的爭議,證明它本身確實不行。

和原型相比,為何《我本是高山》爭議那麼大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這個張桂梅老師原型的事蹟就不講了,這個傳記電影肯定會有改編。但是這部電影的改編,至少沒有獲得不少原型的認可,電影頻道有《高山》在華坪女高的放映視頻,影片映後環節採訪了三個原型人物。

分別是任職17年的教育局長、華坪女高建校時跟張老師一個辦公室面對面坐了4年的辦公室主任、第一屆女高學生又回到學校任教的女老師。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感動誇讚的話主要有兩部分,一是説電影讓他們回憶起了當初的不容易;二是讚揚張老師。

但這三位的發言分別講到,第一位局長説,電影很好了,但是120分鐘的影片不能苛求,實際上張老師遇到的困難大得多。最後説,我非常敬重張老師、從來沒有吼過張老師,張老師也從來沒有吼過我。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導演解釋説創作的時候請教過局長,不過電影中的角色不是100%符合現實人物。

第二位回憶了他和張老師騎着兩輪摩托爬懸崖去家訪的經歷,他最後説聽説電視劇也再拍,祝願電視劇有足夠的篇幅、空間和時間展示張老師和女高的故事。還有非常精彩的故事可以挖掘出來。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第三位女老師和姐姐都是女高的第一屆學生,回憶了當時女高沒建好,還要去隔壁學校借廁所的往事。最後她説,張老師對我很好,沒有(像電影中)那樣。

主持人中間又一次解釋説,電影有藝術創作,可以看作是平行時空的故事,“跟原型不完全一樣”。張老師什麼都沒講。平行時空的故事,那應該不能算傳記了。大家想看張老師和華坪女高的真實經歷,電影主創們創作了一個關於張老師和華坪女高的故事。

父親改成女親,最終都要依靠男人?男觀眾都看不下去了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原型裏父親酗酒導致女兒不能讀書,電影裏改成酗酒的母親。

現實中第一個採訪張桂梅,報道她想要建女校,幫助她籌錢辦校的是女記者;兜裏只有五塊錢路費,寧願自己走6個小時山路回家也要給她捐錢治病的是女村民;剛剛做完手術,摘掉腫瘤,都要馬上回去上課的還是女老師......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但電影中變成了酗酒家暴的媽媽;體罰且把女學生當成假想敵的女老師;和“意外懷孕”為了照顧家庭辭職回家當家庭主婦的女人。貧困山村極端的女男不平等與鄉親們對她的幫助,是她成立女校的初衷。

而電影卻統統歸為:她沒有男人,她是殘缺的女人,只能用事業來填補。

如何削弱一個女性的力量感?

塑造一個死去的男人,並讓他成為她的精神支柱,死了也要活在她的回憶裏。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留校老師當時是幾個黨員,宣誓堅守女校。結果變成女教師貪圖安逸享樂,顯得張桂梅跟個精神病一樣強迫他們996。一個女校陰陽怪氣,高光都給了男的。網友一質疑他倒反過來説,因為電影拍的東西影射到的沒法説,把鍋又甩到審查頭上。

沒法説什麼?央視紀錄片都能拍他都不能説了?不能説張桂梅是因為黨性才堅持下去嗎,不能説張桂梅偶像是江姐,不能説是在黨和組織的幫助下建立女校,對抗重男輕女封的思想嗎?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中國的審查肯定有問題,但就該像廣電前領導罵過別沒有藝術才華,就怪題材限制,這個題材倒是不限制,你不也拍的妖魔鬼怪嗎?

這裏就又引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戲劇源於生活,但影視作品不是紀錄片,不必做到完全還原現實,可並不意味着主創就能隨意抹黑女性、篡改公眾的集體記憶。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這部電影作為傳記電影和原型對比,這種不符合現實和沒有受到原型認可的問題,在這部電影裏面可以説比比皆是了。如果只是一般真實原型改編的電影可能還沒有那麼大的爭議,但是張桂梅老師在當下很有代表性。

她既和當前社會熱門的女性權力爭議不同,因為她代表那個時代中國女性教育,中國女性的家庭遭遇,中國女性通過艱難教育如何走入社會等等問題,它背後精神是和我黨在一起的,也就是電影的精神。

不真實,還沒有了精神?海清新片確實“挺氣人”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張桂梅老師的信仰開始可能還有家庭的關係,但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只有一個,但某些導演和編劇偏偏把一個善良、剛強、慈悲、不屈不撓的先鋒隊的故事,拍成了封建主義和小布爾喬亞的縫合怪。

張老師的精神支柱她自己就在紀錄片之中説過:“作為黨員,哪怕只剩下一個,都應該守住陣地”!“黨”這個字對你們影視圈的人來説,很燙嘴嗎?

電影中直接把張桂梅對黨的自白給刪去了,是覺得黨拿不出手,還是覺得人民見不得光嗎?大家在電視中看見張桂梅時刻佩戴黨徽,在電影中有麼?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連張桂梅幾個黨員重新宣誓電影也是閃過!

《我本是高山》這電影有個問題,是拋棄人民史觀,拿好萊塢那套個人英雄主義的樣板戲套路,套在了張桂梅校長的身上了。

這電影描述的張桂梅出發點居然是為了丈夫?為了個人的愛情,像個戀愛腦。這就是好萊塢性轉版男主嗎:必須有個恩愛的白月光前妻,最好還去世的那種,在拯救世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時又回想起白月光的美好,然後扭轉乾坤,完美結局。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這種套路劇情,把愛情作為個人奮鬥的原動力,片面強調個體,非常狹隘。

導演和編劇絲毫不提真實的張桂梅的“信仰”,即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對人民的信仰,好像提了這些信仰就太主旋律了,就不高級了,就沒辦法去西方拿獎了,這也是國內電影和文化領域的通病,好像非要批判點什麼,非要隱藏點什麼。

他們為了自己的惡趣味和奇葩癖好把整部電影都拍成了你們自己的刻板印象,把主角塑造成了一個丈夫去世就找新寄託的東亞式極端大家長……這是大學文藝理論課教你們寫小説、拍電影的“公式”嗎?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我相信很多人對於中國電影最大的槽點就在於:明明按現實拍就非常戲劇,非常感人,非常有故事感,可電影人非要自以為高明的二次“創作”。所謂“藝術高於生活”但往往搞藝術的人根本想象不到生活的故事性有精彩。

他們自以為更理解“藝術”更理解“觀眾”,實則脱離實際。遠的如抗美援朝電影裏的“人海戰術”,説是為了拍出“氣勢”;近的去《高》裏的創作。真的,就拍成紀傳片,就足夠了。

別拍了,除了拿西方獎,你們拍不好“張桂梅”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這部電影目前看來,所有的改編都是導演跑去西方拿獎而做出的,那些酗酒拯救之類的橋段在美劇太常見了,結果改編被國內衝了,説明西方拳法和國內水土不服啊,這些都是小問題

大問題是把一個黨員豐功偉績拍成《武訓傳》,為啥要允許這樣一部價值取向嚴重偏離問題的電影上映?《隱入塵煙》已經指桑罵槐抹黑中國扶貧成就了,後來有關部門看出問題不得不緊急下映,這個電影基本就是《隱入塵煙》原團隊做出來的。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張校長事蹟感人,全國人民都知道,各種宣傳報道已然不少,可就沒聽説過這些報道出過啥差音來。而且講述這樣的人物故事居然引起這麼大爭議,簡直匪夷所思嘛!而且主創人員在回懟網民質疑時還發了狠,上了葷詞。

這種失態的表現是不是暴露了內心的極度虛虧?

中國娛樂圈,確實病得不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92 字。

轉載請註明: 海清新片“捅婁子”了?網友:玷污張桂梅,被罵得不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