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我向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友申請互加微博好友,結果他禮貌而略顯尷尬地婉拒了,理由是“內容不堪,怕誤傷你!”我會意地笑了笑,默默將大號切回小號。
現實世界與虛擬空間的一大區別可能正在於此。當你披上外套,你不自覺地開始束手束腳;而當你穿上“馬甲”,你不自覺地開始思維裸奔。在公共輿論場上,如果情緒任由引導而語言又不受節制,那麼思維極有可能奔向同一終點——不堪入目的網絡暴力。
近日,有媒體調研顯示,20.82%高校受訪者表示受到網絡暴力的嚴重影響,包括改變情緒、説話方式等,56.70%受訪者表示受到部分影響,比如干擾對事件的判斷和思考。兩者相加,近八成的比例,足夠引起高度警惕。
“鍵盤俠”們常説,“嘴臭一時爽,一直嘴臭一直爽。”不可否認,披着“馬甲”罵人可以帶來肆意妄為的生理快感和阿Q式的精神勝利感,集體“出征”有時甚至能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正義感。看上去,網絡暴力的受害者也只是那些在聚光燈下社會性死亡的個人,比如被曝光流調信息的新冠病人、比賽失利後曬自拍受譏諷的運動員,而更多人則是故作正經的施害者。
但現實是,如果將每一起孤立的網絡暴力事件串聯起來,那麼無論被罵者、罵人者、圍觀者,人人如困獸一般囿於烏煙瘴氣之中,沒有人是勝利者,更無人從中受益。這不僅因為大範圍、持續性的過激言論消解了多數初衷的善意和正義,更因為其所滋生的羣體性極端情緒完全壓倒客觀理性的獨立思考,限制了信息的暢通交流和邏輯的針鋒相對。久而久之,集體無意識塑造了片面狹隘的思維方式,催生出瀰漫網絡社羣的暴戾習氣。從某種意義上講,熱門事件的頻頻反轉、爭議過後的一地雞毛,正是網絡暴力盛行的背景下“二極管”思維的必然歸宿。
當然,網絡暴力是一場“假面狂歡”,其複雜程度遠超現實世界的打架鬥毆,所以治理難度更甚。以社交媒體平台的飯圈治理現狀為例,大規模的封禁措施固然在表面上重挫施暴者的氣焰,但在根本上並未禁絕粉絲之間的拉踩行徑,有時甚至衍生出更隱蔽、更畸形的樣態。究其原因,是對網絡暴力事件中潛藏的挑唆者和煽動者欠缺更為清晰的描摹,對集體行為背後的運作勢力欠缺更為有力的制約。這些工作的開展,需要平台拿出明確的懲罰依據、細緻的處理手段,更需要監管部門協同發力、治標治本。這才是“清朗行動”的題中之義。
與此同時,我們呼籲高校學子及廣大網友,不妨從虛擬空間適度抽離,與熱搜熱榜保持距離,去感悟身邊生活,汲取書本智慧,以更健康的方式排解情緒,通過更多元的渠道認識世界。放下手中的鍵盤,放過他人,也是放過自己。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