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去鴨蘭看望表妹,正逢她家烘青豆。
烘青豆由她那經驗豐富的婆婆和兩位鄰居大嬸在做,我們幫不上忙,只能當吃客。其時,青豆已烘好一部分了,熱乎乎的,我們當零食嚼着吃。當然,也可用其下酒。但它最好的吃法,是做烘豆茶。
烘豆茶是江浙地區的一種民間茶品,通常由烘青豆、綠茶、紫蘇籽、鹽漬橘皮、胡蘿蔔乾等組成。喝過不同人家的烘豆茶後,我發現他們的原料不盡相同,有用芝麻不用紫蘇籽的,有用筍乾而不用胡蘿蔔乾的……但,都有烘青豆和綠茶,這兩者,不可或缺。
烘豆茶的茶湯是鹹的,料是香的,衝幾次湯後料恰好泡軟,可以嚼嚼吃掉。
農閒時,鄰居們聚在一起吃着茶,話話桑麻聊聊閒話,當地人稱之為打茶會。年節裏客人來,他們也常用烘豆茶來招待。
我第一次遇烘豆茶,就是在小馬家。那時,小馬和表妹的戀愛有段時間了,姑姑讓我做近地代表,前去拜訪。一進門,便見茶几上擱着幾盞烘豆茶,熱騰騰的。坐下近觀,但見茶水裏沉浮着綠茶,芝麻……下面擠擁着一些青豆,還有些許細“橘皮”,但表妹説,那並不是橘皮,小馬家屋側種了棵樹,樹上結出的果子和橘子類似,但不能吃,是清苦的,他們家專門用以泡茶喝。具體是什麼,小馬説他也想不起來了。想必,它有着一個比較獨特的江南小名吧,不在口邊,在歲月泛黃的書頁裏,得去翻……
看似簡單的一碗茶,其實凝聚着主人家的很多功夫。
十月,在豆粒飽滿還未開始變硬前要迅速將其割下,迅速剝出,然後淖水、烘製。烘製要四五個小時,每隔二三十分鐘翻動一次,以免糊掉。當地人把烘青豆叫做“戰豆”,言外之意,這項工作是緊張繁忙的。過了時節,豆的品質就變了,而且家家户户都要做很多。所以,每年的國慶小長假,是餘杭人的忙碌季。尤其在良渚、仁和這些地方,你會經常看到一些剝豆的場景。
青豆,可謂毛豆的青春時代。烘青豆,其實就是用炭火將毛豆年輕時的容顏和體香一起定格,然後,再讓它綻放在平常歲月中那些閒散美好的瞬間。
我老家人也愛毛豆,但這種愛和江南之愛大不同。他們捨不得在毛豆未成熟時吃它,一定要等它變黃,變硬,自己從莢裏蹦出來,這才收進糧袋,日後換做家用的錢食。
有人説,外地人是吃不慣烘青豆的,前口鮮鹹,接下來就是澀甜,一股怪味。可是,我卻對烘青豆有着十足的迷戀。冬天裏寫字,喝膩了咖啡,我就喜歡沏一碗烘豆茶,又暖又墊飢。表妹的婆婆知道我喜歡,每次都會送我一罐烘青豆。
烘青豆歷史悠久,據説早在南宋時期就在京城臨安的茶館裏流行了。一種食物,之所以能流傳下來,説明它是有力量,有好處的。小馬有位太婆,即他奶奶的母親,九十二歲了,牙口還很好,雞鴨魚蝦幾乎什麼都能吃。吃罷飯,便坐到一邊,沏一杯烘豆茶,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喝……
在餘杭,你若看到有人給你準備了一盞烘豆茶,一定要明白,這其實是他們最樸素、最真誠的心意。烘青豆之味,其實就是最原始最樸素的江南味兒,在塵世的浮華下,隱秘地傳遞着江南人的温暖與真誠。(桑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