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有個叫大琪的妹子給我留言説,她和男友是異地,在一起的這幾年,汽車高鐵火車票已經囤了厚厚一沓了,但是最近一張車票,已經是三個月前的了。
這三個月以來,大琪給男友發微信,打電話,男友的回應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問了在幹嘛,就説“在忙”、“沒空”、“説了你也不懂”,很扎心了。
並且這幾天,男友幾乎不回大琪的消息了,像人間蒸發了一樣。
我心想,手動冷漠,這不就是渣男慣用套路嗎?
無緣無故消失,也不告訴你到底在忙什麼,讓你慢慢從失望到絕望,最後心灰意冷,提出分手,也是渣到骨頭裏了。
言語中我能體會到,大琪非常迫切地想弄清楚,男友是否還愛自己?這段感情還有繼續下去的必要嗎?
好友橙子曾經説過一句話:戀愛中的女生都是大騙子,不僅喜歡騙別人,還喜歡騙自己。
完全同意。
我在以前的文章裏面就説過,女人生來就是編劇。無論你的對象對你做了什麼,好或壞,你都能腦補出一場大戲。
當他在人羣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就已經想好你們以後的孩子要叫什麼名字,開始編一部子孫滿堂闔家歡樂的喜劇。
然而當故事開始往悲劇的方向走的時候,女生們就會開始騙自己,想方設法去證明他還愛你。
喜歡和不喜歡,愛和不愛,沒那麼難猜。
喜歡你的人,看你的時候眼睛裏面全是你,不喜歡你的人,看你的時候眼裏只有眼屎。
所以當你自己都能感覺到和他的距離越來越遠,他對你越來越冷漠的時候,就不要再騙自己了。
套用最近網上很火的一句話:他喜不喜歡你,自己心裏還沒點兒13數嗎?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你,你找他,他就永遠在洗澡,手機永遠都沒電。
我有個師弟叫阿杰,他以前參加過一個高校7天情侶的活動,匹配到的是一個看起來文文靜靜的女生。
阿杰跟我説,他已經很努力地找話題了,然而天還是被妹子的一句“我去洗澡了”給聊死了,每次聊天基本都是以妹子去洗澡告終。
阿杰還告訴我,在7天情侶活動進行到第四天的時候,他想請妹子看電影和吃飯,結果直接被拒絕了,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
被拒絕後,阿杰很着急,問妹子是不是不太喜歡他,過了好久妹子才回他一句“哈哈,不是啦,我手機沒電了,先不聊了,拜拜。”
且不討究阿杰是不是太過熱情嚇到了妹子,但是妹子的套路完完全全就是一副“我TM不想理你”的表現,所以無論阿杰再怎麼努力討好,妹子還是對他無感。
喜歡你的人,洗澡也能抽出手來回信息,手機電量永遠都會是滿格。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你,他總能把天聊死,也從來不會主動。
當你對自己跟另一半的感情產生懷疑的時候,不妨翻一翻你們的聊天記錄。
你會發現,幾乎每天都是你跟他説的第一聲早安,但是過了好幾個小時才會等到睡懶覺的他回一句“剛醒”。幾乎每晚都是你苦撐着等他打完遊戲陪你聊天,結果等到半夜他來了只説一句“困了”就去睡了。
喜歡你的時候最拿手的就是尬聊,從南説到北,從白説到黑,不喜歡你的時候最拿手的就變成了rap:幹嘛有事去洗澡,吃飯在忙要睡覺。
電影《喜歡你》中,顧勝男和路晉因一例女巫湯而結緣,起初無論他們自己還是旁人都覺得兩人很不搭調,但是感情的變化就是如此微妙。
路晉無法阻止自己去找顧勝男的腳步,從一開始的寫紙條讓顧勝男為他做菜,後來是跑到後廚找顧勝男“麻煩”,最後直接帶着食材和衣服被子住進了顧勝男的家,每天一起吃飯。
路晉對顧勝男動情了,顧勝男對路晉也是。
喜歡你的人,不會掩飾自己的感情,從來都是明明白白的主動。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你,他會嫌棄你,是真的嫌棄。
之前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採訪,男女交往時,往往會互相嫌棄,但這種嫌棄是很温柔的,無害的。
道理非常簡單。
比如男朋友總是叫你小胖妞,時不時就讓你減減肥,但是每次看到好吃的第一個就會想到要買給你吃,這就是一邊嫌棄一邊愛你。
但是假如他口水滔滔説了一大堆讓你放棄工作搬去和他住的理由,就為了可以隨時滿足下半身的慾望,讓你包攬家務還整天嫌棄你做的菜不好吃,那就是隻有嫌棄,並沒有愛。
説了這麼多,一個人喜不喜歡你,你自己心裏也該有個底了。
其實,你點進來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已經輸了。
我們常説,談戀愛不要用太多套路,但是希望這些套路,可以幫你看清一個人。
在粉牆黛瓦的煙雨江南,河道縱橫,漁夫緩緩的搖着船槳,船客卧坐船頭,酌飲小酒,悠哉地放目遠方。市井街道兩旁,茶館林立,人們三五成羣,用吳儂軟語聊聊家常和國事,一壺茶,兩個説書人,一個故事,消半晌。
如果這是你熟悉的江南情調,那麼這種情調在評彈裏也被演繹得別有風致。“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碧蓮香”。5月3日的思想湃舞台上,高博文穿着長衫,手持三絃,正在演唱評彈名曲《鶯鶯操琴》。台下觀眾一邊興致勃勃欣賞着高博文的評彈表演,一邊跟着輕輕哼唱。
方言的滅絕,是傳統戲曲的滅頂之災
和以往的嘉賓演講不同,高博文是第一個用蘇州話、上海話和普通話混合演講的嘉賓。用他的話説,用三種語言來演講,一方面保證大多數觀眾聽得懂,同時,也讓大家直觀地領略吳儂軟語的魅力。
評彈起源於蘇州,興盛於上海。傳統戲曲跟地域方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評彈根植於蘇州吳方言,想要很好地欣賞和學習評彈,語言是重要的一關。近年來,隨着普通話的普及,方言在逐漸消弭。“聽不懂”已經成為年輕人喜歡和傳承評彈的重要阻礙。曾經一位著名學者説過:“方言的滅失,是傳統戲曲的滅頂之災”,這説的就是方言和傳統戲曲不可分離的關係。
高博文很小就開始學習評彈。説起愛上評彈的起源,高博文介紹道,小時候,囿於經濟發展條件,人們的娛樂生活比較匱乏,通過收音機聽評彈就成為一種重要的消閒方式。對於生於上海,長於弄堂的他來説,每天定時從收音機裏傳出的優美評彈曲段,無異於是一種美的啓蒙。
因為喜歡所以熱愛,長大後的他考入戲校評彈班,開始接受老先生們的傳統教育,這一入行就是幾十年。在被問到是否中途有放棄的想法時,高博文説,當年的評彈班有十個人,但是九個後來都轉業了,在那個全民皆商的年代,人很容易受到商業習氣的薰染。但是,由於他本身的性格、興趣等原因,還是在自己喜歡的評彈道路上發展,“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就是喜歡”。
創新就是玩,玩也得有範兒
受過正宗傳統評彈教育,跟過多位名師學習,高博文可以演繹出最原汁原味的傳統評彈。以門派傳承的代表作《珍珠塔》為例,高博文兼收各派之長,將傳統評彈的韻味演繹得淋漓盡致,也受到一眾老觀眾如痴如醉的喜愛。
但是,要想讓評彈獲得長足發展,必須要博得年輕人的喜歡,畢竟年輕人代表着未來的趨勢和發展方向。用高博文的話説,“要就青年”,意思是要知道年輕人的想法、愛好、需求,然後針對年輕人的口味做一些藝術上的創新改變。
事實上,高博文已經在藝術形式上做了很多探索。從一開始的搖滾評彈,到近年來的爵士評彈、《繁花新説》,每一次創新都希冀讓人們見識到評彈的另外一種發展可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評彈。爵士評彈的創新更多的是將爵士的活潑和評彈的舒緩做一個融合,《繁花新説》則是在評彈本體上有所突破,比如在原有表演方式上加入了很多上海和蘇州的方言俚語等。高博文評價説,《繁花》還不成熟,尚有很多融合的點需要打磨。
不同音樂形式之間的磨合,當然會有碰撞,但合作的樂友們總是能夠對評彈這樣一門藝術心懷敬重。高博文説,他們也會以開放的心態去包容和探索。當然,這種創新一直都是有底線的,評彈創新要堅持“一人多角,自彈自唱,跳進跳出”的基本底線。不管任何一種創新探索,他一直都堅持一個理念:創新是一種選項,不是方向。“大膽地往前改,不要怕別人的評論,只要去做就可以了,老的都在,不怕改壞,大不了回來嘛”。
高博文告訴澎湃新聞,除了評彈的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外,他們還推出了“白領定製”的演出形式,意為會不定期根據白領客户的需求,做一場定製的個性化演出。這種形式不僅可以為評彈的推廣開拓門路,同時,對於蒐集客户需求信息,豐富評彈的藝術表演形式,也是非常不錯的個性化嘗試。
評彈裏的故事,有生動的智慧
評彈之美在於舒緩、優美,能俗能雅,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們更趨向於追求效率、力量和快餐化。作為一個從業幾十年的評彈演員,高博文説,我經常勸我的學生們不要喝冷的飲料,要多喝茶,因為茶是燙的,“你非得等茶涼下來才能喝,這是要告訴你,要耐下性子,慢下來”。在整個採訪過程中,高博文的語速非常舒緩。
其實,傳統文化的韻味就像茶,它的美是優雅沉靜的,需要你用時間細細體味。評彈作為一門傳統藝術,一直以來也得到了各界大家的敬重和喜愛。從政界名人陳雲到文學大師金庸,再到商界精英馬雲,他們的政治、藝術、商業理念無不受到評彈藝術的影響。高博文説,評彈特點之一是故事性,這些故事飽含真理,能夠教人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拿捏事物的分寸。同時評彈的演繹方式優美生動,亦可成為一種自我修行的審美寄託。
面對評彈的未來,高博文也表示了擔憂,在年輕一代學評彈的孩子們身上,他很少看到了那些因為喜歡而來學評彈的熱切,這些孩子大多是因為升學考試被迫做的選擇。説到對年輕人傳承評彈的看法,高博文略顯沮喪,“現在的孩子不像我們那個時候,只能聽磁帶,他們現在的條件好了,想聽什麼網上都有,但是現在誘惑力太大,她(他)們反而聽得少了”。
美是沒有年齡界限的,故事是任何年代都有人喜歡的,評彈作為一種兼具故事性和審美性的藝術門類,它的活力不僅僅來源於自身生命力的更新,更來自於藝術本身的開放和包容。高博文相信,評彈這門相對傳統的藝術門類,將來會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歡。
對話高博文
Q:您最擅長和喜歡的曲目是?推薦幾首評彈經典給大家聽吧。
A:每個演員都會有一個長篇作為流派傳承的書目,我最擅長的是《珍珠塔》,推薦《文徵明》、《高博文説繁花》給大家。
Q:對於想要學習評彈的初學者,您有什麼建議嗎?
A:學琵琶、學蘇州話、學基本的評彈唱腔。懷着一種興趣去學,只要開心就好。
Q:在評彈演出過程中,彈唱者需要和現場觀眾有所交流嗎?
A:肯定是有交流的,給知識分子和農民的説法是不一樣的,既要有雅,也要有市井氣,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演繹。
Q:很多年輕的朋友們想要聽評彈,能給我們推薦幾個聽評彈的書場嗎?
A:專業書場很少,很多書場都歸附到文化館了,如黃浦區文化館,靜安區文化館,上海評彈團的鄉音書院,長寧區文化藝術中心等。其實如果你關注“吳韻一哥高博文”或“上海評彈團”的微信公眾號,那裏會有很多演出信息,喜歡的觀眾們可以到那裏看看。
Q:如果用“上海評彈團副團長”、“吳韻一哥”、“評彈演員”,幾個詞來形容您的話,您最喜歡哪一個稱呼?
A:吳韻一哥,因為吳韻不僅僅是蘇州地區,是整個吳語區的一個稱謂。當然,一哥並不是説我年輕,就是比較喜歡這種稱謂。
Q:您和王珮瑜合作的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A:珮瑜和我在台上有合作過,她評彈唱得也很好,在京劇藝術上非常有造詣,我很欣賞她,也祝福她,希望她越來越好。之後如果她來到思想湃的舞台,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有機會來現場聽。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0⊙)”:無緣故的喜歡,是一種很難得的情感。做什麼都帶着目的,純粹的熱愛慢慢喪失了。
網友“唐慈亮”:本地的評彈,稱為彈四郎,現在僅僅是專業民間殯葬班子的手藝
(1970-01-01)
6月24日下午,陳美琪攜新書做客上海書城,與讀者分享她的旅行經驗和感悟。
如果有一份工作,可以讓你成天世界各地遊山玩水,你會不會羨慕?可能旅行作家陳美琪的工作會讓很多隻能在黃金週期間擠出時間去熱門景點看人頭的上班族羨慕嫉妒恨。陳美琪筆名小麥,做過多年旅行雜誌特約記者、編輯,遊歷過40多個國家。出版過《暢遊港澳》、《暢遊台灣》、《暢遊德國》等作品。最近陳美琪的新作《不顧一切去旅行》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記錄了她遊走歐洲的見聞和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不顧一切去旅行》這本書在表現形式上也有獨特之處,除了18篇文章,還有117張精美照片,更有6段旅遊視頻藏於書中;在翻閲圖文的過程中,“偶遇”一個二維碼,這時拿起手機掃一下,看到的是一段異國風采。這樣立體的閲讀體驗,也給這本書增加了很多新鮮感。
6月24日下午,陳美琪攜新書做客上海書城,參加全國新書發佈廳第68期活動,與讀者分享她的旅行經驗和感悟。陳美琪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採訪。
陳美琪
澎湃新聞:你在這本書裏寫了很多故事,能跟我們分享你印象中非常深刻的幾個嗎?
陳美琪:我裏面寫了一個故事叫《你是最好的一道風景》。在布拉格,有個姑娘跟我住同一家青旅。我陪着她去走她和前男友走過的地方。她很不開心,因為失戀。最後有一個小節點,小轉折,她的整個心情改觀了。她碰到一個街頭藝術家,到達這座城市的時候,不經意地給她畫了一幅畫,但他沒有叫住她。等到她重遊的時候,那個藝術家認出了她,把畫送給了她,讓她從失去戀人的悲傷裏走了出來。
澎湃新聞:你書中的故事是你刻意挖掘的嗎?
陳美琪:我一直字做文字工作,我之前在雜誌社做編輯。慢慢累積起來的習慣吧,我特別愛聽故事,尤其愛找當地的老人家講故事,只要他能講一點英語,就很喜歡聽他們講故事,或當地的神話。歐洲很多小城鎮都會有一些神話故事,關於魔鬼啊神啊這類的,都很有趣。我喜歡聽,喜歡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但我有一個弱點,就是記性差,所以就形成了習慣,把有趣的故事記下來,回來把它們寫下來。
澎湃新聞:你寫過歐洲、港澳台等這些地方,世界還有哪些地方你想去的?
陳美琪:美國、加拿大也去過,但我還是更喜歡人文類的景觀,所以還是更喜歡去歐洲。歐洲去了不下五六次吧。
我特別喜歡歐洲的公墓,歐洲的公墓跟我們亞洲的不太一樣。那邊公墓就像一個街心公園,沒有很蕭瑟、陰森的感覺。還有墓碑的形狀,哪怕不是名人,為了紀念這個人,也會有個雕塑。在巴黎,我看到過有個墓地是棺木的形狀,上面的墓誌銘是法文,但是很奇怪立着一個可以旋轉的八卦,下面有很多小人,很藝術,很抽象,很有意思。還有一些人的墓碑是一雙很大的翅膀,翅膀上面是一個個洞。我覺得歐洲的墓園不亞於博物館裏的雕塑。
澎湃新聞:你是那種説走就走的旅行嗎?
陳美琪:是的,我的簽證是多次往返,突然看到機票便宜了,我就出發了。跟我職業也有關係,需要多積累這樣的素材。每次出發,在旅途中都能碰到可以變成素材的東西。
《不顧一切去旅行》
澎湃新聞:做你們這行是不是很爽啊?可以經常到處玩。
陳美琪:不,我只有八十幾斤,我還要拍東西。每次出去,我要背一個相機,3個鏡頭,1個三腳架,還有我的電腦,還有各種東西,所以我揹包的重量加起來幾乎就是我的體重了。而且我特別喜歡一個人出去,很累。
澎湃新聞:有遇到什麼意外嗎?
陳美琪:有啊,很多。我覺得旅行的魅力所在就是每一次都是未知的,任何事情都能碰到。我是以非常接受、開發的心態來面對,來什麼事情,我就接受什麼事。誤過飛機,包被偷過,都遇到過。當你解決了困難後,你會覺得原來我可以這麼強大。所以獨自旅行的時候,可以認識你自己。
澎湃新聞:你會喜歡故地重遊嗎?
陳美琪:巴黎去了4次,一開始不太喜歡這座城市。我特別喜歡小城鎮。第一次去巴黎,覺得怎麼是這樣的,我不喜歡購物大軍,我覺得巴黎怎麼這麼髒,鳥糞、狗屎,地鐵裏都是尿騷味,經常有小偷光顧你的荷包。我在歐洲都會把包背在前面,外國朋友就問,這是你們中國的fashion嗎?我説不是,是因為你們這裏太不安全了。在意大利、南法、西班牙這些地方,丟過很多次護照、錢包。説回到巴黎,當你早上很早的時候起牀,你下到隨便什麼小路,你買一條法棍,一邊走一邊吃,你看到花店開門了,他們在整理花,對面有個法國帥哥跟你説聲bonjour,這種感覺真的很好,整體的生活節奏很慢。
澎湃新聞:你覺得最無聊的歐洲城市是?
陳美琪:法蘭克福、漢堡等幾個大城市吧。還有瑞士,瑞士消費很高,自然風光很美,但是你有的人家奧地利也有啊,為什麼人家奧地利的物價就比你便宜那麼多?
澎湃新聞:你去旅行會看攻略嗎?
陳美琪:去歐洲不會看攻略。但之前去伊朗這樣的地方,因為那邊消息比較閉塞,只能訂到飛伊朗的機票,住宿、內陸交通你都訂不到,所以就帶着《孤獨星球》去了。
澎湃新聞:現在旅遊是不是已經成了你的職業?
陳美琪:是,而且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每年有半年在外面。我可能真的是有流浪的靈魂,喜歡在外面。平時沒在外面等的時候,我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不願意打交道,不願意見人,慢慢旅行的時候,見到陌生人,就放開了,感覺身體的每個細胞都綻放了,像海綿一樣在汲取各種元素。
澎湃新聞:現在很多年輕人也很想成為你這樣的人,覺得不用上班,到處玩多爽啊,那什麼樣特質的人可以成為你這樣的旅行達人呢?
陳美琪:只要有這樣的想法,非常堅定,要心理素質好,因為你出去後,尤其是女孩子,會遇到各種意外,丟包丟護照,誤機誤火車,也是家常便飯,有時真是大頭蝦。如果你每次出去前都想着我要順利,有這個念頭就不行。碰到什麼事情,如果都想為什麼經歷這些,那就不行。我出來,就是想經歷各種事情。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阿信10”:旅行也是一種閲讀
網友“兔斯基桑”:去掉那個黃色的腰封 這本書會看起來更美
網友“瀋河西”:做你們這行是不是很爽啊?可以經常到處玩。
(1970-01-01)
蔡英文到苗栗視察,被媒體指大啖千元法國菜,且由民眾買單惹議。 台灣《聯合報》 圖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8月13日到苗栗視察,被媒體爆料大吃千元(新台幣,下同)法國菜,且由民眾買單。蔡英文辦公室則稱,是由政務官特支費支出。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表示,特支費用來鼓勵青創,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再次引發網友炮轟。
蔡英文8月13日視察苗栗縣著名的公館鄉石圍墻紅棗園,中午在銅鑼鄉新開幕的卡卡松法式餐廳包場用餐。有媒體估算,蔡英文一行24人吃這頓飯至少要花3萬元。國民黨政策委員會執行長蔡正元更批評蔡英文“吃相難看”,24個大官小官吃千元大餐,又是納税人的錢。
而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則在臉譜網(facebook)發文力挺。她説,特支費用來鼓勵青創,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就如同一種獎勵,一種品牌營銷的協助。並稱特支費用於蔡英文吃法國菜,“這是用於公務啊”。
對於如此“忠心護主”的言論,台灣網友憤怒表示,“‘綠委’真的很搞笑!”、“無恥的‘立委’救駕,襯托無恥的領導人,good job!”、“連戰吃500元便當就被民進黨轟死,蔡英文吃千元大餐還理不直而氣壯地説是鼓勵青創,民進黨的邏輯還真是與眾不同啊!”
蔡英文辦公室昨天也説明,吃千元大餐是因“客家委員會”認為座談會有助於蔡英文了解地方產業發展。相關費用不宜由民間人士支付,因此由政務官特支費支出。
網友對此表示,“民眾觀感就是不喜歡看當局亂花納税人的錢,(蔡英文)經六萬御廚被罵臭頭後,應該知道公開行程就該低調點。不是不讓她吃,吃些平實普通的餐食。鼓勵青創?青創也有人在做便當做簡餐做小吃的,想吃好的豪華的高貴的,自己私底下花自己的錢去吃,沒人會講話。空心菜要知道現在是在做百姓的公僕,不是在做皇帝!”“難道吃普羅大眾吃得起的就不能鼓勵青創?管碧玲和民進黨竟是貴族至此。”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雲追夢”:不要臉鬼都怕,鬼都怕了人算甚麼?
網友“小二東二”:蔣公走後,台灣盡選擇娘娘腔,沒有一點政治家的膽略,唉命苦呀,偉人在哪裏!
網友“蔡小雷”:笑死了,反應台灣現狀經濟很不好啊。
網友“毛毛蟲他爹”:當初攻擊國民黨的時候,就應該想到有今天!
網友“ychych”:去台灣吃頓法餐飛去飛回比大陸還便宜!
網友“Virus☻⛵️”:一千台幣不就兩百人民幣嗎 至於這樣報道嗎
網友“2203413637”:據説現在連綠營都開始看衰小英了。據説最新的綠營民調顯示,蔡英文的支持率持續下降,已經與反對比率靠近,而她的林全班子更糟糕,直接死亡交叉,反對的比支持的更多——下降速度創下了台灣記錄。媒體大多集中在批評蔡英文閃躲政策,對於重要事務完全不做表態,用人唯親,最積極的就是愛護小動物,比如之前小白虐殺,她就立刻跳出來發言,貓命、狗命都比人命大太多。
網友“第九梵天”:“連戰吃500元便當就被民進黨轟死,蔡英文吃千元大餐還理不直而氣壯地説是鼓勵青創,民進黨的邏輯還真是與眾不同啊!”灣灣之所以罵,根本原因在這裏。澎湃這題目,有標題黨之嫌啊。
網友“帥的不忍直視!”:台灣人。自己選的馬桶,自己承受這份屎吧。。呵呵呵
網友“David”:md台灣的法國菜真便宜
(1970-01-01)
從Airbnb,到滴滴、摩拜單車,共享經濟模式不斷普及到新的領域,這些服務所帶來的便利和問題也備受討論。與此同時,共享經濟的另一產物“共享社區”近年也逐漸在年輕人中風行。
這些社區大多面向年輕羣體,人們在擁有一定私人空間的同時,共享廚房、客廳、書房、健身房等功能區域,共同使用衣櫃、桌椅等物品。這樣的居住空間既能解決很多人的居住需求,也能為他們達成社交等目的。
共享社區的流行始於國外,但事實上,共同居住的概念在國內早已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公共居住空間。如今在中國的不少共享社區設計,也從四合院等傳統居住空間汲取了靈感。
共享社區的理念古已有之
共享社區和中國傳統的公共居住空間頗有共通之處,為了設計出符合中國本土居住文化的共享社區,一些建築師也從中國傳統的公共空間中得到了靈感。來自日本的建築師青山周平在探索共享社區概念的過程中,就從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裏獲得了不少啓發。根據他的觀察,居住在衚衕裏的人常常會將住處周圍的飯館、菜場、道路等視作他們生活空間的一部分。
青山周平在設計共享社區時,這種“家在空間上的延伸”也有所體現。以他的“400盒子的城市社區”設計模型為例,每個人都有卧室功能的私密“盒子”,同時,衞生間、衣櫃等公共區域在外面,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移動位置。人們可以共用桌椅等物品,就和四合院中鄰里之間共享某些物品一樣。
青山周平設計的“400盒子的城市社區”,讓每個人有一個卧室功能的私密盒子
事實上,共享社區的理念可以在很多中國傳統居住空間中找到原型。在古代中國出現不少類似“共享社區”的公共空間,其中一些保留至今。
根據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朱宇暉的觀點,公共空間的出現和社會環境的開放密切相關,“公共實體空間的發展可以體現公共思想空間和話語空間的發育程度。宋代開放的社會環境為公共居住空間的誕生提供了條件。”
不少公共空間都脱胎於祠堂等具有特定目的的場所。“浙南閩北、尤其是温州永嘉楠溪江流域有不少公共居住空間,其中,又以南宋時期形成的巖頭鎮蒼坡村李氏聚落公共空間、明中晚期形成的巖頭鎮巖頭村金氏聚落公共空間最為典型,它們都較多擺脱了對神性的依附,成為較為自覺而純粹的、多功能的、有層次的‘社區’公共空間,供人們交流、休憩、遊賞、舉行公共聚會。” 朱宇暉告訴記者,這些公共空間或是亭子,或是戲場,成為人們公共生活的載體。
巖頭鎮蒼坡村李氏聚落公共空間是當時人們公共生活的載體
基於年輕人需求的當代共享社區
除了從中國傳統公共空間中汲取靈感,年輕人對社交及創業的需求也推動了共享社區的發展。一些公司和建築設計師都在進行“共享社區”理念的實踐,希望在如今人均居住空間不斷受到擠壓的中國城市,為年輕人及其他羣體探索新的居住模式,在滿足他們居住期望的同時,儘可能地實現他們對社交、健身等活動的需求。
YOU+國際青年社區成立於2012年,是一個面向現代都市青年居住、生活、創業的社區,目前已在8個城市建成項目。YOU+針對青年羣體,制定“三不租”規約:45歲以上的不租、結婚帶小孩的不租、不愛交朋友的不租,希望由此為年輕人形成專屬社區。
2016年,創辦了眾創空間“優客工場”的毛大慶將聯合辦公與共享居住相結合,打造出“共享際”品牌。共享際的第一個“城市空間實驗室”落地項目名為東四共享際•優客工場,位於北京東四九條衚衕。
毛大慶將聯合辦公與共享居住相結合,打造“共享際”品牌
毛大慶表示,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年輕一代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新的社交,開始害怕孤獨、擔心被信息甩掉。與此同時,城市的消費狀態也逐漸從注重功能向注重精神轉變,而共享際正試圖通過24小時無人超市、健身房、線下書店、露天電影院等服務來滿足人們的精神性消費。
如今,對於青年共享社區的探索和建設仍在進行中。曾經在福建泉州開創自助式桌遊吧的杜曉峯對於青山周平“400盒子的城市社區”構想頗為認同,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將這一構想付諸現實,在福建泉州的一棟老住宅樓的部分區域進行名為“一號地點青年社區”的項目實踐。樓房的一到三層分別改造成公共活動空間、短租和長租公寓,四到六層還是原來的住户。
“未來,這個地方將變成長租短租相結合的社區。順利的話,項目會在今年內完工。”青山周平在“設計上海”展覽上透露。
無論是源自傳統,還是生於現代,人們對共享社區的需求都會不斷髮展,而這方面的創業者也會越來越多。正如毛大慶在談及共享際這一“城市空間內容的化學實驗室”時所説,“我們不知道這個實驗是否會成功,但是這條路上,隨行的人不少。”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七秒鐘記憶的魚”:共享社區的理念可以在很多中國傳統居住空間中找到原型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