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上最重口味的君主:齊桓公為何寵幸“三寵”

  齊桓公有3個寵臣,分別是公子開方、豎刁和易牙,這3個人陪着齊桓公吃喝玩樂,非常得齊桓公的寵幸。

揭秘史上最重口味的君主:齊桓公為何寵幸“三寵”

  他們除了能想着法子哄齊桓公高興之外,還都有“感動齊桓公”的事蹟。

  公子開方是個公子,可是並不是齊國的公子,而是衞國的公子。他放棄了衞國公子的地位來服侍齊桓公,而且,他的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都沒有回去奔喪,而是留在齊國陪齊桓公。按齊桓公的話説:公子開方愛我勝過愛他親爹。

  豎刁的事蹟更動人一些,原本他是一個貴族家的孩子,小的時候被送到宮裏來服侍齊桓公。別以為到了宮裏的孩子都是窮人家的孩子,事實上春秋那時候都是有地位人家的孩子才能到宮裏工作。

  後來長大了,豎刁開始遺精了,這就意味着他不能再在宮裏幹活了,於是被父母接回了家裏。接下來,就應該是上學、娶媳婦、生孩子這種事了,再仗着曾經在宮裏伺候過齊桓公,撈個一官半職不是問題。可是豎刁對這些事情沒興趣,反而特別懷念宮裏的生活,於是趁着大人不在家的機會,自己拿把剪子把自己的小雞雞剪下來餵狗了,然後休養了半年,重新回到宮裏伺候齊桓公。“刁這小子,愛我勝過愛他自己啊。”齊桓公感慨,更加喜歡豎刁。是啊,對於常人來説,割小雞雞比死還痛苦。

  他為什麼叫豎刁?豎是一種職業,就是太監的意思。

  易牙的故事也很感人。易牙是個非常優秀的廚師,也是中國廚師的祖師爺之一。齊桓公很喜歡他做的菜,有一次,易牙做了一個烹乳豬給齊桓公吃,齊桓公順口説了一句:乳豬這麼好吃,不知道嬰兒肉有沒有這麼好吃啊?

  説者無意,聽者有心。第二天,易牙真的烹了一個嬰兒來給齊桓公吃。齊桓公嚇了一跳,問易牙這是怎麼回事,易牙説:主公想吃嬰兒肉,我就把我兒子給烹了。

  齊桓公當時都不知道該説什麼好了,這人肉吃沒吃不知道,但至少有一點讓齊桓公感動得不得了——就為了自己一句話,人家把兒子就給殺了。

  不被感動的管仲

  對於三寵,齊桓公的宰相管仲是很不喜歡的。管仲臨終之前齊桓公來探視他的時候,他就提到了這3個人。

  “主公,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這3個人不是好人,離他們遠一點。”管仲説。

  “可是,易牙很愛我啊,他把他兒子都蒸來給我吃了呀。”

  “人之常情是最愛自己的兒子的,他連兒子都忍心殺掉,對別人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

  “可是,豎刁為了留在我身邊,自己把自己給閹了啊。”

  “人都是把自己的身體看得最重,他連自己的身體都不在乎,他會在乎別人嗎?”

  “公子開方呢?他放棄了衞國公子的位置來跟隨我,父母死了都不回去奔喪,他難道不是真愛我嗎?”

  “連父母都可以拋棄,還有什麼人不能拋棄?”

  管仲的一番話,讓齊桓公大感困惑:怎麼這3個人的感人事蹟到了管仲這裏就成了沒人性了?

  儘管齊桓公有困惑,可是他知道管仲看問題是有道理的。所以,他儘管不願意,還是把這3個人都趕開了,不許他們在自己的身邊。

  管仲死了之後沒多久,齊桓公實在感覺生活沒什麼樂趣,忍不住又把三寵給招回來了。

  後來的事情則完全按照管仲的推論進行,因此齊桓公生病,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太子的位置明爭暗鬥,三寵加入了這場爭鬥,最終易牙和豎刁將齊桓公關在後宮,將他活活餓死了。

  “唉,仲父真是聖人啊,我不聽他的話,才落得今天悽慘的下場。我死之後,哪裏還有臉見仲父啊,嗚嗚嗚嗚。”齊桓公臨死之前,發出這樣的哀嘆。

  更悲慘的是,齊桓公去世之後67天才有人為他收屍。

  鋭評

  不要鼓勵違揹人性

  對於同樣的3件事3個人,齊桓公和管仲得出的結論卻是完全相反的,為什麼?

  齊桓公只看到了表象,卻不去探尋本質。管仲從人性出發去看問題,因此能夠看到本質。

  人性首先是自私的,每個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其次,人是有親情的,父母之恩,妻子之愛,這種親情甚至超過了自私。不同的文化中,親情是不一樣的,這説明親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後天環境的影響。但是,親情是人性重要的一個部分。至於其他,都是次要的。

  當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這説明要麼這個人有更大的陰謀,要麼就是心理變態,人性扭曲。如果一個人基本的人性都不存在,他可能超級高尚,也可能超級殘忍。但是最大的問題是,他的行為具有不可預知性。

  不要違揹人性,也不要鼓勵違揹人性。

  在過去的中國,違揹人性的東西很多,但是至少一點是符合人性的,那就是司法實踐中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意思就是父親可以不舉證兒子的罪行,兒子也可以不舉證父親的,這樣才符合人性。

  其實關於人性,在中國歷史上有過著名的爭論。

  在春秋以前,認為人是有廉恥的。所以,春秋時期及以前使用周禮,而周禮是建立在人們普遍懂得廉恥的基礎上的。管仲曾經説過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是“禮義廉恥”,禮義是建立在廉恥之上的。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周禮已經無法規範社會秩序了,也是人們開始思考人性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我們著名的《三字經》中開頭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論是孟子的提法,他也被認為是正宗的儒家。

  而最早的法家如李克、商鞅等人認為人是沒有廉恥的,因此需要刑法來約束。到了荀子,則斷言人性本惡。

  在對於人性的問題上,西方與中國的做法是有較大區別的。在西方,很少有人會為老人讓座,除非這個老人確實難以站立。是西方人的道德水準低嗎?有中國人曾經在美國為老人讓座,結果美國老人不僅不領情,反而很生氣地説“你難道以為我老到不能站立嗎?”

  而在中國,事情恰恰相反,在我們的極度宣傳下,一些老人甚至會對不讓座的人拳腳相加。

  為什麼會有這樣事情?還是要歸結於人性,西方人在這裏體現出人性自尊的一面。

  正因如此,在西方越俎代庖是不受歡迎的。譬如你去為一個清潔工掃大街,他會認為你在羞辱他的能力;而在中國,這是好人好事。

  問題是,越俎代庖張揚了你人性善的一面,可是同時會觸發對方人性惡的一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15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史上最重口味的君主:齊桓公為何寵幸“三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