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這個社會上,一切不符合禮制規定的都不能去碰。而且我國曆來就有着“禮儀之邦”的美譽,因而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的第一課就是“懂禮貌!”
一、“我的孩子,見人不愛打招呼”
閨蜜的婆婆是小學退休的校長,大半生的時光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婆婆本身就是個非常温柔的人,出門在外和人交談説話都非常謙虛有禮貌,所以小區周圍的人都很喜歡和她相處。殊不知,閨蜜對這點卻極為“憤怒”。
自打婆婆退休後,閨蜜一家三口就主動住了過去,害怕老人家獨自在家很孤單。而且最近這幾年閨蜜和丈夫工作都處於上升期,平常加班加點工作是家常便飯,沒辦法大多時間只有請保姆照顧孩子。
但婆婆退休在家正好可以幫忙接送下孩子,做個午飯接放學等等,這些和保姆做起來相比,明顯親奶奶會做得更好。但閨蜜一家不知道的是,哪怕婆婆不再去學校教書,可因為她為人好相處,基本上每天都會有朋友上門一起喝喝茶、跳跳舞。
這人一來一往的,使得閨蜜的兒子變得非常怕生,而且脾氣變得格外暴躁。要知道,每次家裏來了客人,婆婆就會領着孫子一位一位的喊人,然後在別人的要求下表演特長或被蠻橫的親親抱抱……最終孩子變得一言不發,看到陌生人就關門進房間,再不肯打招呼~
或許在婆婆眼裏,這是朋友親近孫子的行為,可在孩子眼裏這卻是最可怕的社交活動!然而,這種現象在中國家庭卻時刻上演着!
二、這3種“中國式禮貌”,正一步步毀掉孩子
1、告誡孩子要謙讓別人
從孩子能聽明白家長的話開始,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第一件事就是教會孩子謙讓。比如説,家裏來了個小夥伴,這時家長手裏有一顆糖,他們絕對會讓孩子把糖分享給小夥伴,而這就是中國人思維力固有的謙讓行為。
要注意的是,小朋友懂分享確實是好事,畢竟只有性格大方的孩子社交才會更廣闊。但問題是,謙讓是雙方的,如果孩子一味付出得不到反饋,那麼這種謙讓只會讓孩子養成習慣性付出的壞習慣。
2、強迫孩子和別人打招呼
出門在外,基本上走兩步都能碰到熟人,這時家長寒暄一兩句過後必然會讓孩子打招呼。如果孩子性格外向喜歡打招呼,那麼別人就會誇獎孩子“真乖、真懂事”;可如果孩子性格內向逢人就躲,家長就會認為孩子沒教養,事後總會批評孩子“沒禮貌”。
這裏要注意的是,家長認為的熟人在孩子眼裏卻很陌生,倘若總是強逼孩子打招呼,只會讓他們產生更緊張的害怕感,更抗拒和別人相處。
3、灌輸孩子時刻謙虛的理念
生活中有句老話是這樣説的:“滿招損,謙受益”。為了保障孩子能夠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家長們總是時刻不忘打壓孩子。最明顯的場景就是,當週圍有人誇獎孩子做得不錯時,家長們會説:“他就是隨便做做的,根本算不得數,比不上您家孩子!”
要知道,孩子沒有成年人“複雜”的思維能力,而且他們的心靈脆弱而敏感,若是家長一味要求孩子謙虛,可能會導致孩子變自卑。
三、養育孩子,家長應該用心和上心
其實養育孩子真的沒有規律可循,也沒有什麼獨門絕技,有的無非就是家長的用心和上心。畢竟,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家長全部套用一個教育模板,結果不一定會按照我們所預想的方向發展。
因此,希望家長不要過於強逼孩子打招呼,也不要稍不順心就責罵孩子。順着孩子的性格,靜下心來和他們慢慢溝通,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