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想要祛濕,可怎麼就這麼難?跟默默學會了,其實非常簡單!
祛濕,我每年都做這項功課,我喝薏米赤小豆湯,已經喝了好幾個月了,每年我都定時喝
結果我這個濕怎麼還祛不掉呢?
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薏米赤小豆湯,這裏有兩味食藥同源的中藥,一味叫做赤小豆,這個赤小豆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它的性平,下行,所以可以排尿,把這個濕利用排尿排出去。
還有一味叫薏米,或者薏仁,這個薏米有健脾而祛濕的作用,它既有祛濕又有健脾的作用。
我們知道中醫學當中認為這個脾是主轉運的,運化的,不僅運化水谷精微物質,而且運化水濕。水濕即身體當中,液體的代謝產物,要把這些代謝產物排出體外就靠脾的轉運能力,所以這個薏米還具有健脾的作用,而且有祛濕的作用,兩者相配看起來是非常的相得益彰,健脾又祛濕,所以深得大眾歡迎。
那麼在中醫學當中,脾的轉運的功能靠誰來推動呢?就靠脾的陽氣叫做脾陽,而濕為陰邪,濕是涼的,如果我們想要把這個濕排出體外的話,就需要更加強有力的脾的陽氣來推動,來運化這種涼邪、這種陰邪,因此我們的脾陽就必須要健運起來。
可是,這個赤小豆是平性的,薏仁米是偏涼性的,所以如果我們長期的喝這碗湯,短期之內可能有一個利水的作用,但是長期服用就會出現一個副作用了,就損了脾陽,導致我們的脾陽受損,反而是水濕難以排出體外、那麼怎麼辦呢?
在這裏教大家兩個小技巧,一個是薏仁米最好把它做炒焦,我們在臨牀應用當中是用的炒薏仁,那麼炒薏仁的性質,涼性就通過炒制去掉了,而留存下來的是它的温性,是它的健脾之性,所以就不損脾陽。用炒薏米加上赤小豆,兩者相配,這是第一個技巧。
第二個技巧,如果你的身體當中脾陽是不足的,比如説你身體是不怎麼運動,或者經常出現困重的情況,這時候我們希望增加脾陽的能力,於是我們在煮這碗湯的時候放一點乾薑絲,取乾薑温中之性,用一點薑絲放在裏面共煮這碗湯,效果就表現出來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經絡穴位的方法,再推薦給大家一個經絡穴位的小方法,就是用艾灸的方法。
我們在服用這碗湯的同時,這個時間段之內我們可以艾灸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叫做陰陵泉。這個陰靈泉是我們的小腿內側,膝關節的內下方,我們沿着小腿的內側,脛骨的後緣由下向上推,到這個膝關節的內下方,覺得骨頭有一個明顯的拐彎,這就是脛骨的內側髁,在它的下方凹陷處就是陰陵泉。
這個穴位健脾而利水,它有很好的利水的作用,再加上另外一個穴位,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脾俞穴,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脾俞,這個穴位如果施以艾灸,就有健脾温陽的作用。我們將脾俞穴和陰陵泉穴,兩穴相配,都施以艾灸,可以健脾、温陽、利水,你看這樣的方法是不是特別像這個炒薏米赤小豆湯,加點薑絲的作用,薑絲就是我們艾灸,陰陵泉像赤小豆,脾俞像炒薏米,乾薑絲就是艾灸。
藥穴同源,簡單的方法,小小的技巧讓你的祛濕效果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