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棵棗樹,一棵石榴——琵琶灣公園的兩棵“捐贈樹”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休閒

文|玉河微瀾

每天清晨和傍晚,山東省平原縣城的琵琶灣公園,鍛鍊和散步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大多目光向前,行色匆匆。即便有人注意觀瞻路兩側的景觀,目光也只是短暫停留着各色各樣的花木上。除非是春季,鮮花盛開的時節,人們刻意留步觀花和拍照留影。

公園的景觀,除了花木,就是地面了。公園的地面以草坪為主,還有一些散落的大大小小不規則的石塊,他們一個柔弱,一個堅硬,二者在地面上就有了一個剛柔相濟的效果。

我敢斷定,極少有人會刻意去注意地面的。可是,我是一個例外,我去注意了兩塊看起來極不規則、其貌不揚的石頭。這一看不要緊,居然發現這兩塊石頭上,居然有人工雕刻的字。

到底雕刻的什麼字呢?我蹲下來,撥開掩映的小草枝葉,拂去石上綠苔的浮塵,發現,一塊是:棗樹,鼠李科,李屬。編號:A-009。捐贈單位:王廟鎮黨委政府,負責人:張傳軍,捐贈日期:二00九年四月五日。另一塊是:石榴樹,科屬:石榴科,石榴屬。捐贈單位、負責人和捐贈時間同上。無編號。

起身再仔細端詳這兩棵樹。棗樹已經長成大樹,樹幹早已超過碗口粗,枝葉繁茂,枝葉之間是紅綠相間的棗子,玲瓏可愛。石榴樹,高度雖比不過棗樹,但是五根粗壯遒勁的分枝,伸向空中,支撐起蓬蓬如蓋的樹冠。枝頭,掛滿了基本紅透的石榴。

與兩個樹相比,地上的捐贈石顯得那麼渺小和萎縮。

依照棗樹捐贈石的009編號看,捐贈的樹木應該還有,我藉着散步的機會,瞪大眼睛,四處尋覓,再也沒有見到。被捐贈的樹木,不一定在沿道,或許在某個角落,所以,500畝方圓的琵琶灣公園,我也沒精力來個全方位“掃描”了。

琵琶灣公園位於平原縣城中心,平安大街南側,文化南路東鄰,是在原督府營村、東關村及縣農業銀行、鹽業公司、農業局等拆遷的遺蹟上建立起來的。之所以叫琵琶灣,是因為灣的形狀如琵琶,灣側有一甜水井,周邊居民生活用水都取自於此,當井水被居民集中打取水位下降時,井內泉水的滴答聲猶如琵琶彈奏,而得名。琵琶灣周邊有龍門樓、張良辟穀橋、三步兩眼井等歷史遺址,並有許多美麗的故事及動人的傳説,是平原縣最富有自然特徵和人文特色的地理景觀區域。

琵琶灣公園於2009年竣工,總佔地面積33公頃,其中水面10公頃,由上海中建設計院以生態建設和提煉中原漢文化特色為切入點,按照“自然生態、知性溯古、休閒活潑、寫意風情”的理念進行規劃設計,形成“一灣、兩環、四區、八景”景觀佈局。一灣指琵琶灣;兩環是以南北主園路形成東、西兩個風格不同的環水景區;四區指西北文化藝術慶典區、西南商業民俗風情區、東北歷史文化遊覽區、東南市民健身休閒區;八景指畫橋煙雨、霞襯桃園、傑閣遠眺、雲凝古渡、曉鐘鳴梵、長堤桃李、龍湫響應、古城藹影。

琵琶灣公園為市民提供一個集觀光、遊覽、遊戲、健身、購物等多種遊樂類別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的活動場所。

我在想,或許當初,捐贈者並沒有“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的想法,而接受方,出於鼓勵,主動將捐贈樹和捐贈者信息雕刻在石頭上。無論如何,效果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棗樹呀,石榴呀,都被民間給予了美好的寓意。但願你倆繼續好好成長,為美麗的琵琶灣公園,展示自己的風采和色彩,為廣大的遊玩居民,帶來幸福吉祥。

棗樹和捐贈石

石榴樹和捐贈石

壹點號玉河微瀾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