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 | 王紀人:徜徉在有思想者和智慧樹的地方

上海圖書館建立於1952年,今年正值七十週歲,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了。上圖建立之初,我還是小學生,根本不知道在昔日的跑馬總會里突然出現了一個書籍的寶庫、知識的海洋。後來我去大光明看電影,路過這座寄寓於新古典主義建築中的圖書館,便很好奇。尤其是它毗鄰人民公園西側巍峨的鐘樓,一直是南京西路上引人矚目的地標。在上世紀80年代初,經過十多年的閉館重新開放時,更成了廣大讀者的盛大節日。每天開門時,往往排起了長龍。整個80年代就是求知的年代、尋求真理的年代。這條為借書閲覽排起的長龍,恰與同時在新華書店門口為購書讀經典排起的長龍,一起成為當時上海市民精神追求的象徵,我有時也位列其中。回想起來,仍會有一種激動。

十日談 | 王紀人:徜徉在有思想者和智慧樹的地方

上圖曾經寄身的原跑馬總會的室內部分是一個高級俱樂部,所以它的設施包括了滾球室、彈子房、餐廳、酒吧、打牌室等。經調整,用於作為展示廳尚可,作為圖書館其實是不甚相宜且容積太小。所以1996年於淮海中路高安路口原上海乳品二廠和乳品機械廠原址落成的上圖新址,顯然是按當時對市級圖書館的要求量身定製的。由於離我家僅一站之遙,所以我們全家都辦了借書證。除了借還書,我還為主編一箇中國現代小説選本去查閲資料和即時複印。有幾年新館還放映學術資料電影,這也是我一度成為上圖常客的原因。上圖還經常辦展,其中有的是上圖和國內其他圖書館的鎮館之寶,精品薈萃,歷史悠久。有的則是當代多個藝術領域的個展,可謂百花齊放,千姿百態。

上圖還經常在多功能廳舉辦學術講座和其他學術活動。記得我曾兩次受邀做學術講座。不少學者在上圖都做過講座,但與上圖密切相關的出訪活動,可能之前沒人蔘與過。2007年秋我曾參加上海的一個文化交流團去布達佩斯和法蘭克福訪問,一共六人,上圖就有三位。擔任副團長的是當時上圖新任黨委書記穆端正先生,我在上圖的頂樓辦公室先與他見了一面。我承擔的任務有兩項,一是為前匈中友好協會會長翻譯的《王貴與李香香》作序,我在之前已經完成,待譯者譯成匈牙利文後即出版;二是到匈牙利第一學府羅蘭大學做一次有關中國文學的講座,講座之後再與漢學家們座談交流。共同的活動是參觀羅蘭大學和法蘭克福市的兩家圖書館並贈書。

我們參觀的羅蘭大學建立於1635年,圖書館的歷史更加悠久,內部結構和裝飾古色古香。這使我想到了博爾赫斯的名言:“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那天館長小心翼翼取出的鎮館之寶,竟是一本手抄和手繪的裝幀極端精美的彩色古籍,十分稀罕珍貴,不知出自中世紀哪個繕寫室的繕寫師和插畫師之手。後來在法蘭克福參觀的一家圖書館卻相當現代化,其中央大廳有三層,一、二層兩邊有許多閲覽室。大廳中央有一個相當龐大的紅色圓柱形雙層電梯,通過載書車可自動地向一、二層各個閲覽室吐納讀者借閲或歸還的圖書,達到了高效和減少人流的目的。

每當我出入上圖或路過時,往往會放慢腳步,徘徊於中央的知識廣場和西邊的智慧廣場,在羅丹的思想者雕塑和智慧樹雕塑前流連忘返。知識是需要用智慧的大腦去提煉思考的。讓讀者成為思想者,是圖書館最偉大的目標。

據聞位於浦東的上海東館將於今年建成開放,它將是全球世界級城市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全媒體時代的新型圖書館。到時候我是一定要去瞧一瞧,泡上一天半日的。約吧!(王紀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2 字。

轉載請註明: 十日談 | 王紀人:徜徉在有思想者和智慧樹的地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