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徐昊)訊,隨着L3級自動駕駛標準的確定,這一距公眾近在咫尺的駕駛體驗,離全面商業化落地已指日可待。與之相對應,作為L3級自動駕駛“標配”的激光雷達,自然也有了相對明確的上車時間。
3月18日,激光雷達製造商Luminar公告,已與上汽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將為上汽新型R品牌電動車提供激光雷達傳感器及相應軟件系統。公告中預計雙方合作推出的新款R品牌電動車將從2022年開始批量生產。
就在同一天,R品牌也發佈了一款內部代號為ES33的全新車型。雖然並未披露新車所搭載的激光雷達的供應商,但上市時間同樣為2022年。
“任何一個新事物出現,都會存在從不完善到逐步成熟的過程,技術的進步總需要有敢於率先吃螃蟹(的企業)。”均聯智行副總裁陸海濤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激光雷達上車進入“倒計時”
做出“吃螃蟹”論斷的均聯智行,是A股零部件上市公司均勝電子的子公司。作為Tier1的均勝電子,不久前剛剛對激光雷達製造商Innovusion公司進行了戰略投資,並通過均聯智行與後者的合作,為蔚來ET7提供超遠距離高精度激光雷達。
按照蔚來在今年年初NIO Day上披露的信息,搭載高精度雷達的ET7將於2022年開始交付。
比蔚來略微激進的,是小鵬汽車。小鵬汽車新款車型所採用的激光雷達由覽沃科技提供,覽沃科技是無人機公司大疆創新內部孵化的初創公司,新車預計在2021年上市。
“國內智能汽車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新勢力造車的推動,使得原先需要5-6年才可能產業化的產品,在2-3年內就實現量產。”陸海濤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除了上述提及的上汽R品牌,在自主品牌中,長城WEY品牌旗下的摩卡選擇了德國Ibeo公司的固態激光雷達,其可實現L4級自動駕駛的車型上市時間為2022年。
與上汽和長城不同,雖然不少自主品牌整車企業似乎更青睞國產品牌,但激光雷達上車的節點同樣是2022年。其中,北汽新能源ARCFOX極狐αS HBT將搭載3顆華為96線車規級高性能激光雷達,成為首個搭載華為激光雷達的車型,將在今年4月亮相上海車展;長安汽車近日也宣佈將攜手華為、寧德時代一起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將搭載5顆激光雷達。
不僅自主品牌把時間節點鎖定在了2022年前後,跨國車企同樣如此。近期,Luminar宣佈與沃爾沃旗下的自動駕駛軟件公司Zenseact合作,開發了全堆棧的Sentinel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有消息稱,這項技術將在2022年開始裝車,並有可能率先搭載於全新XC90車型上。此外,2021年上市的全新奔馳S級將搭載法雷奧的第二代激光雷達產品Scala 2。
以往,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攝像頭 毫米波雷達技術,更多應用在L2以下級別的自動駕駛領域。隨着全球自動駕駛技術的升級,L3級成為車企使用不同自動駕駛技術的分水嶺。從多家車企的選擇來看,精度更高的激光雷達成為實現L3級自動駕駛的重要路徑。
“對於國內市場,激光雷達的路徑更合理。因為國內對於自動駕駛安全的政策要求更高。”招商證券汽車行業高級分析師馬良旭表示。
成本和技術仍是主要制約因素
有研究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將有600萬輛新車搭載激光雷達,乘用車L3級自動駕駛的滲透率將達到6%。按照研究機構預計,2025年車規級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達到46.1億美元,2019年至2025年複合增長率達 83.7%。
不過,激光雷達的應用在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2021年只能算是激光雷達前裝量產的試水之年,真正的量產元年還得再等等。”鐳神智能創始人、董事長鬍小波在此前表示。
不同的選擇曾引發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和特斯拉CEO馬斯克的隔空互懟。分析人士認為,特斯拉放棄激光雷達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激光雷達的價格過於昂貴;二是馬斯克堅信特斯拉算法升級的速度會比激光雷達降價的速度更快。
拋開算法,從目前來看,成本依然是制約激光雷達上車的重要因素。
高工智能汽車近期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按照目前市場平均數據測算,L2 級駕駛輔助系統成本在3000美元左右,而L3的成本預期將在5000美元左右。這意味着,激光雷達的成本不能超過500美元,但Luminar目前的前裝量產成本約1000美元。
此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曾表示,“華為未來計劃將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可見,目前激光雷達的價格戰已經打響。
除成本因素外,從上述整車企業激光雷的供應商的介紹中可以看到,激光雷達的市場並不集中。不同的供應商選擇的技術路徑不同,且技術應用的成熟度也不一樣。
據瞭解,激光雷達按照發射的激光線束可分為單線、4線、8線等多種,其中32線、64線和128線最為常用。激光雷達按照掃描方式可分為機械式、半固態的MEMS、轉鏡以及固態的相控陣OPA、Flash等等。
國金證券的一份研報表明,為實現高頻準確轉動,其機械結構複雜,平均失效時間僅1000-3000小時,與車規要求的最低13000小時差距明顯,難以實現前裝量產。半固態的MEMS、轉鏡目前應用最為廣泛,但也存在有效探測距離較短的缺點,而固態式激光雷達則尚不成熟。
“沒有一種通用的激光雷達架構能夠滿足所有不同應用的需求。”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這意味着雖然2022年或成為激光雷達上車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但距離全面量產裝車還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