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是內容消費最重要的承載形態之一,在技術力和工業化的雙重驅動下,未來視頻將有什麼新變化,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
2020年10月10日下午,由騰訊研究院與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共同舉辦的“探元計劃研討會——視頻新物種與工業化升級”在騰訊深圳濱海大廈舉行,匯聚學界、業界、投資界及媒體嘉賓,以嚴肅活潑的分組研討PK形式,共同交流視頻行業的工業化難點,洞悉未來視頻物種與視頻化社會形態。
騰訊研究院產經研究中心主任劉瓊介紹了此次研討的背景。研討會作為“探元計劃”的第一次線下交流活動,以“科技 文化”為基本面,並將話題聚焦在當下最活躍、業態最豐富的視頻領域。視頻是承載當下及未來內容消費最重要的形態之一。隨着5G通信的日趨落地,長短視頻、直播等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普及;而人工智能、沉浸式技術、超清顯示等前沿技術,又將促動着下一代視頻形態的迸發。但是,這些數字技術革新又是以內容行業的深度數字化和工業化為基礎的。當前沿科技與工業化生產進一步滲透內容領域,將會對我們的產業與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AI技術能為未來視頻帶來什麼?
AI技術已經融入視頻生產分發的全流程,包括創作、發佈、生產、分析、播放、變現等。騰訊視頻平台技術部智能研發中心副總監王燁鑫以《騰訊視頻的 AI 技術應用》為題進行分享。
王燁鑫着重從智能生產、結構化視頻理解、視頻內容處理管線三個方面分享了騰訊視頻的AI技術應用經驗與案例。AI可以輔助創作智能圖片、配樂、文案和進行智能剪輯,生成視頻封面、海報、精彩集錦等內容。AI還能“理解”視頻基礎元素,進行結構化數據存儲,助力播放、互動玩法創新。AI也在幫助建立完善的視頻生產全流程鏈路,向自動化、規範化、可複用、全流程監控、可持續優化方向發展。他也分析了當前AI在視頻領域的落地難點,包括訓練數據的收集較為困難,線上數據正反饋缺乏為優化帶來不便,同時AI在起步階段的適用具有侷限性,需要人們對其能力有合理預期。
如何以科技化推動影視工業化發展?
“影視工業化”在國內提出不過兩三年時間,還處在早期。但隨着影視規模逐年擴大,影視製作環節中的痛點也越來越凸顯。騰訊影業智慧影視高級產品經理黃菲對此向大家分享了《智影團隊影視工業化探索》。
黃菲首先回溯了影視工業化的先鋒——美國好萊塢的工業化發展歷程和經驗,而後深度剖析了國內影視行業在人才建設、IT基建和標準化流程化幾大方面的差距。但是隨着雲計算、5G等技術的成熟、政府支持和科技公司入場,大大推進了IT基建等領域的進步;影視工業化在中國發展的機會也隨之凸顯。智影團隊從參與影視製作所遭遇的痛點出發,與騰訊頂尖技術團隊共同去攻克5G跨國傳輸、雲剪輯、AI剪輯等難題,逐步形成了智慧製片、拍攝、後期、播映等一系列解決方案。以科技化作為切入點,推動影視工業化的發展。
分組研討以3個平行圓桌的方式,由騰訊研究院研究員胡璇、餘潔、餘潛倩分別從新技術下的視頻新物種、視頻行業工業化升級、視頻化社會的特點和影響3個方向進行破題,全場嘉賓展開了激烈的組內討論。
圓桌1:視頻新物種
在 5G、超清、沉浸式、互動等技術的推動下,視頻行業會出現哪些新物種,它們滿足的需求和落地場景有哪些?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洪忠認為VR在5G和AI的加持下有望成為新物種,構建場景化的新社交。5G使VR的傳輸通路更順暢,而AI則使內容呈現的智能性和交互性顯著提升。
辰海資本合夥人陳悦天認為技術是推動視頻消費場景、人羣、動機發展的底層要素。VR、AR、全息影像等顯示技術的革新將帶來消費場景的改變,也有望創造新的交互方式。同時,工具也在賦能用户視頻內容生產,比如基於雲端的視頻編輯軟件、AI生成等,將使UGC將走向各環節細化分工的眾創階段。
互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術副總裁杜歡認為交互是視頻新物種的可能方向,並分享了公司創作多人在線互動視頻產品的經驗。用户在體驗過程中不僅在創造新的內容,也融入這個世界,同時形成新的社交關係,獲得成就感。未來希望AI技術輔助生產部分內容,降低創作成本。
騰訊文旅產業研究院院長舒展認為,新物種有三個可能的進化方向:一是視頻技術與真實社會與真實場景的聯繫更密切,二是在硬件上實現技術和體驗的突破,三是AI等技術工具帶來視頻內容創作成本和門檻的進一步降低。
阻礙新物種落地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騰訊客廳業務部商務拓展中心副組長汪崇力認為一大問題是成本。現有的VR等技術需要用户單獨購買硬件,無形中提升了接觸門檻。新物種應當既符合用户需求也最經濟,同時使市場所有參與方都能獲益,這是最理想的。
騰訊客廳業務部高級商務經理劉文富認為阻礙落地的因素一是能否真正商用,二是大眾接受程度,三是成本,包括設備成本、內容製作和生態搭建的成本。綜合來看AI和超高清可能是短期內能大規模應用和落地的技術。
圓桌2:工業化升級
目前視頻工業化的核心痛點在哪?比較理想的工業化狀態是怎樣的?
清華新聞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導司若指出,與工具相比,人的工作思維和習慣是更重要的難點。影視從業者多年來保持相對傳統的工作狀態。新興工具的推出,對於思維和習慣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如何讓他們理解這不是增加工作量,而是幫助解決問題,提高效率,從而敞開心扉接受新工具,這是一項挑戰;此外,工業化鏈條上還缺乏一些支撐環節,如完片擔保,影視保險以及第三方金融服務等。
騰訊視頻基礎技術中心副總監朱子榮也提出:在上游製片成品完成後,視頻平台在進行加工和分發環節的工業化。分發中會有很多用户互動數據,可以嘗試從用户喜愛的視頻或片段裏,分析它的模式與展現形式,反饋給上游,一定程度上指導製作。但問題在於目前還沒能很好地用起來,上下游環節還需要進一步打通。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常江進而談到,可以把工業化理解為對市場需求的高效滿足。一個比較理想化的工業方式,是一種生態性的思路,生產者和用户之間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涵化,互相建構的感覺。英文裏説Cultivation,類似多元主體或者協同性生產。
騰訊研究院版權研究中心秘書長田小軍分享了網絡文學領域的案例:內容和用户的交互,在網絡文學領域實現比較順暢,網絡文學生產、更新頻率是以天為單位的,讀者能對具體某一章的特定內容,進行單獨打賞和評論互動,這樣的內容與數據直接反映給平台和作者,作者可以實時地互動與內容創作。視頻領域是不是也有這種可能?在生態化思路下幫助內容和用户更充分地互動。
如何看待工業化生產與文藝創作之間的張力?
常江認為,並非工業化和文藝創作就一定存在張力。所謂工業美學和文藝美學之間的區別,一個是外向型,一個是內省式;一個是大眾化的,一個是小眾化的。工業本身也可以把自己變成一種美學,可能關鍵還是在於我們的視頻從業者,尤其是內容規劃者要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向更高的審美標準看齊。
圓桌3:視頻化社會
視頻媒介的獨特性是什麼?哪些領域會被大量視頻化?哪些領域不適合被大量視頻化?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巢乃鵬指出,視頻媒介最顯見的特點是它所具有的強烈的感官刺激,多感官的刺激會使得人們沉浸在其中。此外,對受眾而言,視頻的可接觸性和可理解性要比文本方便容易的多。再次,視頻媒體內容的豐富性也是受眾喜歡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如果借鑑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的理解,視頻媒介其實冷特性和熱特性都具備。短期看來,至少在教育等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架構的領域,還沒有辦法很好地視頻化。
頭頭是道基金合夥人姚臻則認為,視頻與電商、知識等領域在不斷融合,幾乎沒有領域是不能被視頻化的。差別在於有的通過視頻來做完整的表達,也有的通過視頻來形成一個工具或入口。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對此總結到:視頻化也許沒有邊界,但關鍵是看視頻內容能否打動人。有一個共識是,好的內容一定是觸達靈魂的,是促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與思考,使信息更好地在社會中進行流動。
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周政華認為,對於生活在21世紀20年代的網民來説,視頻不但是我們的眼睛、也是我們的四肢、甚至是大腦。我們消費視頻,視頻也在重塑我們。
視頻化內容消費有怎樣的特點?對個體生活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玲用“視頻時代”這個詞來概括:視頻是一種表達方式,隨着技術的進步,視頻編輯門檻降低,普通人用手機也可以製作視頻,激發了大眾創作熱情,推動內容生產進入“視頻時代”,並跨界進入直播、電商、教育等多種運用場景,而5G的廣泛普及,視頻還會不斷破圈、拓展邊界、豐富用户體驗、放大產業價值。
騰訊客廳業務部商務拓展中心副總監琚蓓蓓則談到了一個可能的問題:看視頻比看書來説是省腦力的。不管看長視頻還是短視頻,即使是比較燒腦的劇,其實並不太需要主動思考。現在很多時候人們恰恰不願意思考,但在一些非娛樂化的場景下,我們依然需要關注思考的習慣及讓優質的視頻啓發思考。
姚臻進一步指出,整個視頻化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挖掘人性的過程。一個心理學觀點認為,絕大部分人是沒有目的性的,他們對每天的生活做自然的反應。基於個體標籤,視頻內容被推到面前,你其實沒有太多的可選擇性,除非非常刻意地去尋找。而人的存在是有創造力的。怎麼去改善它?其實是一個規則與創造力博弈的過程;另外的也要靠我們的文化、教育去逐漸引導和改善。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主任邱澤奇分享了兩點參會感受。一是從數字化切入打造影視生態。如今,影視生態非常豐富,從短視頻到長影片,有各種形態,其中的流程、管理、AI接入等,對數字化而言都是很好的機會,雲計算也有望在這一領域發力。既有的產業需求和產業技術條件已經為產業新供給提供了條件,騰訊能不能弄一個影視生產平台,就像製造業的智能製造平台一樣。二是跳出技術,服務社會。騰訊除了生產影視產品,還應跳出技術,把技術放在更大的框架中去發揮優勢,使技術服務於價值傳播,比如藉助AI幫助用户從技術美感、產品美感過渡到價值美感,擺脱“信息繭房”。
最後,騰訊視頻總編輯、騰訊研究院總顧問楊健對研討進行了小結。他認為視頻與文字類似,都是人類對現實世界編碼、壓縮和還原的過程。現階段,我們通過創造新的硬件、尋找新的創作方法、形成新的互動,去駕馭這種比文字更為複雜的信息形式。未來可能誕生一種像自然語言一樣簡潔的視頻生產和管理方式,推動視頻工業化到達一個新階段。視頻化社會體現在視頻不僅還原生活,還對時間進行倍數轉換。比如“壓縮時間”使人沉浸,或者“拓展時間”去容納更密集的信息和知識。
同時,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對研討會全體參會嘉賓表示了感謝。他表示研究院不僅會繼續推進對視頻領域的研究與洞察,同時自身也在通過視頻語言去呈現嚴肅內容,這是未來必須錘鍊的一項能力。(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