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這件事,短期就是拉拉股價而已

文 | AI財經社 牛耕

編輯 | 趙豔秋

留給小米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小米已經確定造車,並視為戰略級決策,或由雷軍親自帶隊。消息恰好在港股收盤前曝出,小米股價瞬間大漲又出現回落,最終當日漲幅6.42%,市值增長超過900億港元。但小米告訴媒體:“等等看看,暫時沒有”、“等公告”。

小米造車這件事,短期就是拉拉股價而已

小米要造車的消息流傳甚久。此前數月,就有接近小米人士稱:“雷總要造車了。”

在手機之後,汽車無疑是下一個“大件”。據IDC統計,2020年中國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11.2%,已經是連續第三年下滑。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AI財經社:“手機市場相對平穩,企業需要尋找新的機會點,加上股市太火,所以都來湊熱鬧。”建約車評創始人餘建約則表示:“智能汽車就是下一個消費電子。”

但中國最不缺的就是要造車的企業。小米要怎麼造?留給小米的機會空間大嗎?多位汽車和互聯網人士表示不看好,認為小米入局太晚,有點“趕鴨子上架”,此時造車已經困難重重。

小米造車這件事,短期就是拉拉股價而已

現在入場,小米怎麼造?

據公開報道,雷軍在2015年和2016年投資了蔚來和小鵬,但佔股不到5%。此後2018年,小米內部啓動了名為“micar”的造車調研,由王川牽頭。2019年Q3,王川再提造車建議,但雷軍始終認為小米沒有做成的機會,否定了建議。

相比做手機時的篤定,雷軍在造車上顯示出猶豫不決,這是為什麼呢?作為成熟的企業家和投資人,雷軍不得不考慮小米造車的機會和回報。

造車要分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硬件部分不難解決,但軟件部分小米已落後太多。

在硬件部分,行業人士分析認為,如果造車,小米很可能將汽車製造委託給汽車主機廠。“它不可能花幾百億元自己建廠,建了也沒有生產資質。”自動駕駛資深從業者趙括對AI財經社表示,這裏指的是新建純電動乘用車需要生產資質。崔東樹也稱,小米不太可能涉及整車製造,因此更準確的説法是跟主機廠“合作”。

小米能造車,受益於如今造車模式的轉變。汽車製造越來越像手機OEM代工模式:品牌企業來設計,代工廠來生產。“汽車製造的護城河正在被攻陷。”餘建約説。車企也紛紛開放自己的架構平台:例如比亞迪的e平台、大眾的MEB平台、吉利的SEA浩瀚平台。尤其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的架構平台要簡單得多,更標準化、模塊化和集成化,給代工生產創造了條件。同時,代工也能解決吉利這些主機廠的產能過剩問題。

2021年1月,百度與吉利合資建立整車廠,就是採用這種模式。阿里、華為和FF也紛紛以這種模式參與造車。“小米肯定也是把製造甩給主機廠,頂多招一些主機廠的人幫他把關。”趙括表示。

刨除硬件,讓科技公司能夠介入造車、成為造車新勢力的,實際上是軟件能力。“汽車本身的產品屬性變了,它的核心能力已經不是製造。你不要去看傳動、發動機和變速箱,你要去看軟件。未來汽車實際上是智能和數字化之爭。”餘建約稱。

但業內人士表示,小米雖然是科技公司,在汽車軟件這方面並不佔優勢。“我能想象小米跟車有關的,就是兩個方向:一個是它做過語音產品,可以做車聯網領域的智能座艙,比如語音模塊、視覺模塊的交互。另一個方向就是做芯片和盒子(ECU,汽車電腦)。”趙括表示。

在智能座艙的交互方面,小米早有探索。2018年1月,小米就與一汽轎車達成合作,在車內搭載它的語音助手小愛同學。據媒體報道,小愛還曾參與理想ONE的語音方案,威馬汽車也展示過小米物聯網設備的車家互聯方案。

“但這塊價值不高,不是好的切入點。”百度自動駕駛平台Apollo員工章邯告訴AI財經社,“況且第一代智能座艙,就是語音識別和觸控屏,大家已經做到天花板了。現在都在做第二三代,就是多模交互、人機共駕,以及往to C的個性化發展。”他認為,小米的交互技術在汽車領域並不稀缺。

在互聯網造車中,阿里最早的切入點就是車聯網和智能座艙。2014年7月,阿里與上汽開始合作,2015年合資成立斑馬網絡,2016年7月,搭載斑馬智行的榮威RX5上市。儘管榮威取得了成功,但此後再無爆款,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相較智能電動車,單純依賴車聯網的模式不再被看好”。此後2018年,阿里也主動佈局自動駕駛,並最終在2020年11月宣佈與上汽再次合作“智己汽車”,同時以數據積累、雲計算和YunOS多點切入。

除了智能座艙,軟件的另一個重頭戲自動駕駛,小米沒有任何積累。“現在入場已經太晚了。”趙括稱。

特斯拉、百度等在自動駕駛的產品,不論層次還是廣度,都已經很深入。“很多自動駕駛領域的獨角獸,現在都開始選擇做差異化的港口、礦車和小巴,往新基建上靠。説白了就是認命了。”自動駕駛人士韓昱強調,能插一腳的只有阿里、騰訊這些巨頭。連入行多年的傳統車企供應鏈上的tier1公司都無法立足,還有多少空間讓新手從頭做起?

另一方面,主機廠也並不甘心讓出自動駕駛這塊蛋糕。“比如吉利成立億咖通,長城成立毫末智行,長安跟騰訊做梧桐樹,宇通也開始有專門做自動駕駛的團隊。”章邯稱,他們雖然給不起互聯網巨頭或獨角獸們那麼高的工資,但確實開始願意花錢。實際上,在自動駕駛方面,它們都比小米有能力,而不是讓小米賦能。

小米要想補足自動駕駛能力,“它絕不可能找百度Apollo或者華為,否則就是被當肥羊一樣宰。”章邯進一步分析,小米最可能的方式是先招來自動駕駛大佬,前期去跟獨角獸們談合作,後期在內部建立團隊。

“問題是,舍不捨得燒那麼多錢?”趙括透露,“這幾年造車新勢力九成以上都死掉了,確實釋放出很多人才,包括自動駕駛和汽車領域。尤其是北方的主機廠,很多原先不願出來的人都開始找工作了。”如果小米捨得花錢,確實是個拉攏人才的好機會。

“但小米要做自動駕駛,就要重複百度在2015、2016年的狀態,就是每年要燒掉百億的錢。”趙括説。作為對比,小米在2016-2020年累計研發投入286億元,2020年Q3利潤率只有6.7%,與百度同期的35%相差甚遠。此前做手機澎芯片,小米就暴露出投資不足、規劃週期短、急躁的問題。

一位理想汽車的投資人告訴AI財經社,他不好評價現在造車是早是晚,“但現在入場的企業能給用户什麼理由買你的車?新造車有什麼地方沒做好,還能讓新玩家來做?”他表示,車賣得多,也代表收集的數據多,是做自動駕駛的巨大優勢。現在入場,在融資和數據上都佔不到好位置了。

小米能在造車上覆制手機的成功嗎?

眾所周知,小米在手機和智能家居領域取得成功。其中,手機得益於當年市場從傳統功能機向智能機轉換的大背景下,其在產品定義、銷售渠道以及營銷方式的創新上。“科技公司在供應鏈整合上的優勢很明顯。”餘建約稱。當年,小米成功與高通達成合作,再借助互聯網的興起,在產品定義、渠道、定價上都有令行業耳目一新的變革,讓小米快速崛起,重挫傳統手機企業。作為“造機新勢力”,雷軍的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成為眾多企業家效仿的對象。

但多位人士認為,小米不一定能在汽車領域複製手機的成功。“小米品牌對小家電企業可能很有吸引力,但對汽車企業來説,品牌號召力遠遠不夠”,崔東樹表示,小米只可能在整車的基礎上提供智能網聯套件,“如果車企不夠開放的話,很難形成主導權,深度介入”。

此外,小米在手機上起初採取的低價策略也很難再次成功。小米要造車消息一出,有接近小米人士猜測,“作為年輕人的第一輛新能源車,小米汽車可能要賣9萬9”。但某新造車投資人告訴AI財經社,“低於20萬元的車根本沒有空間去做智能化”,這也是為何蔚來、小鵬等目前定價較高的邏輯。即便特斯拉準備針對中國市場,推出16萬元車型,也是在其電動車已經大賣的基礎上。

如果説小米成立的2010年,手機江湖尚是“一盤散沙”,大大小小有上千家企業,其中大都是山寨機還有整合的空間,那麼如今,章邯形容:智能汽車供應鏈就是“巨頭對決”的狀態。科技巨頭與汽車主機廠激烈爭奪自動駕駛的話語權,幾乎在“巷戰”。“你退我就進,絕不是很鬆散的狀態。”

“主機廠希望合作時,期望科技公司能把代碼開源給它們。但華為和百度覺得它們是在剽技術,軟件是我的核心能力,怎麼可能讓你抄?頂多是小公司不情願地拿出比較老的代碼。”趙括觀察,華為開發智能駕駛計算平台MDC 600的時候,主機廠想跟華為共同開發一些接口,但華為拒絕説:你要什麼功能我給你開發,合作免談。

章邯表示,科技公司和主機廠相互侵入對方的領域,拉鋸了很多年,才走到去年“集體下場造車”這一步。華為已經從底層芯片、激光雷達到上層應用形成整套解決方案。有汽車AI芯片公司的高管告訴AI財經社,“它的基本盤是汽車芯片,但因為現在被美國卡了脖子,製程上不去,還是46nm。它最後一定會做到整車,用系統優勢彌補芯片的單點劣勢。”至今,華為的鯤鵬和升騰芯片已推出多年,基於升騰系列AI芯片的智能駕駛計算平台MDC 300也做到了車規級。

百度除了自動駕駛系統,也已經在內部造整車裏的零部件,比如雷達和ECU車載電腦。到了2021年,百度更是將所有跟車有關的東西打包成立一個子公司,把員工簽到新的公司。

“原來百度員工是國企養老的狀態,現在開始加班到凌晨兩三點,百度在培養自己這塊的狼性”,章邯説,這是百度向整車的最後衝刺。

趙括向AI財經社分析稱,雖然百度、華為和小米看似都同時宣佈造車,但實質完全不同。百度和華為在汽車領域有深厚的積累,慢慢釋放出來,只不過到了這個時間點,有這樣的動作。小米與百度、華為處在同一生態位上,本該跟主機廠互補,卻沒有相應的技術積累。“小米打算拿什麼去跟主機廠合作?”

而外界不太瞭解的是,崔東樹告訴AI財經社,科技公司下場造車並沒有那麼大優勢。外界太高估智能化,卻低估電動化。“電動化才是那個超級大的概念。你看歐洲,去年新能源車增長達到120%,沒有哪個歐洲公司説自己是智能化。它們的核心是什麼?是達不到碳中和指標被罰款。”

他認為,谷歌和百度做智能化這麼多年,但對智能汽車銷量的推動甚微,“新造車的市場份額也只有14%”,真正推動市場暴漲的是國家對電動化的政策扶持。按照國務院規劃,中國2025年新能源新車銷售應占到總量的20%左右。據中汽協預計,2021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就會增長40%。

這個暴漲的新能源車市場空間,才是留給新玩家的機遇。而在電動化的核心技術,比如IGBT方面,玩家是英飛凌、比亞迪等,目前互聯網科技巨頭尚無突破。

一位蔚來投資人也坦率地説,他不認為這些互聯網企業是為了推進智能化,“就是為了佔股。但它們投資新造車的那點股份,夠幹嘛的?要親自來做。”

崔東樹表示,科技公司造車不排除炒作股價的成分。“只要一説造車,就有更大的股票增值空間,比如某公司車沒造出來,股價已經非常高了。”趙括也表示,真正吸引這麼多科技企業的,是去年特斯拉、小鵬和蔚來的估值暴漲。

但無論小米怎麼做、如何來做,時間已經非常緊迫。一家自動駕駛公司創始人告訴AI財經社,“大部分車企都希望在2021年底推出自動駕駛量產車型”,它們自己也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在做。章邯表示,2023年可能是另一個時間點,因為到時的蘇州世界智能交通大會,是很多企業的對賭節點。越晚時間面世,就要面對多一批競爭對手。相比傳感器方案都落地,軟件也解決的科技企業,留給小米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章邯、趙括均為化名)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78 字。

轉載請註明: 小米造車這件事,短期就是拉拉股價而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