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為什麼人們會出現社交焦慮?

  一直以來想聊聊關於社交焦慮的問題,是因為近年來「社交恐懼症」這個詞似乎變得很流行,但很多人可能對社交焦慮與社交恐懼症未有區分出來。尤其很多人在社交網絡上推脱不參與線下聚會的理由,多是説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


 

  @鳳紅邪 大概是一位不錯的心理學愛好者,但是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偏差實在太大。他的一個基本錯誤就是在於,明顯沒有弄清楚什麼是社交焦慮,什麼是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是一種正常心理現象,與陌生人見面之前,人人都有可能出現焦慮的情緒。至於大家提到的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也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即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而鳳紅邪答案提到的,我引用--「社交恐懼症本質原因在於,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即與事實有偏差。原因有二:第一,雖然社交恐懼症成因複雜,目前為止科學界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遠遠不能概括社交恐懼症本質和原因,我在稍後會展開;第二,將社交焦慮直接上升到社交焦慮障礙或社交恐懼症,當中偏頗一來令人引起不必要煩惱和壓力,二來令真正有需要的人困惑。

  社交焦慮 / 社交恐懼

  幾乎任何人在社交場合都會有某程度度的緊張感,但這種緊張感其實並不會造成他們完全斷絕社交活動。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與陌生人見面前感到有點擔心焦慮,或在出席正式場合前有些恐懼緊張,這是正常的,但在實際情況中又不難發現,其實我們可以應付自如,某些場景到最後甚至是樂在其中。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焦慮治療中心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青少年在社交場合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覺,從來未有過焦慮擔心,不但無法真正擁有長大成人的心智,而且也會變成一個遲鈍而不敏感的人,這不是一件好事。而心理學上有一份研究,指出容易在社交上出現輕度焦慮害羞的成人,比其他人更能體諒別人,瞭解別人,而在交談時他們亦會更細心傾聽,較少打斷別人的話。

  所以,我們其實不必把社交焦慮看作洪水猛獸,適度的社交焦慮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想象一下,一個毫無社交焦慮感覺的人,也就不會在乎他人對他的評價,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社交恐懼症 / 社交焦慮障礙

  我們要明白,對於大部分人來説,以上的害怕及焦慮的感覺不會持續阻止我們去做想做的事情。不過,當這種焦慮與不安的感覺令我們不能從容地去做一些事,從而嚴重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時候,它便可能成了恐懼症。

  患有這社交恐懼症的人,一般會有如下特徵:

  心理方面:

  經常擔心於人前出醜

  參加聚會前會感到十分緊張

  不斷想像自己尷尬丟臉的情況

  無法隨意説話和做想做的事情

  在活動後,會一直做「檢討」,反覆地想當時應該怎麼做

  生理方面:

  感到口乾

  面紅耳熱

  流汗

  心跳加速

  手指腳趾麻痹

  心悸

  為了不感到恐懼,社恐的人多會做出遷就,讓自己的生活受到限制。他們無法上街購物,即使有能力得到一份更好地工作,可能也會拒絕升職加薪的機會。半數的嚴重患者甚至無法和他人建立長遠的伴侶關係,其中尤以男性為甚。

  社交恐懼症的原因

  鳳紅邪用中國特有的教育方式談到家庭對於社交恐懼症的影響,其邏輯建立在他認為社交恐懼症的本質原因在於「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上。他説「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教育環境、或者説世界上大部分精神文明程度、教育理念不是那麼發達的地方,人們的自我認同度與自信心普遍不高」作為患上社交恐懼症的原因。這個邏輯表面上看似乎有點道理,因為家庭因素確實是造成社恐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但按照這個推論,就沒法解釋為什麼教育更加完善的美國和歐洲,也具有那麼多社恐患者了。

  事實上,即使中國社交恐懼症人數因為各種原因(譬如東方傳統文化)長期被誤解為「內向」和「害羞」而趨於保守,但目前沒有任何數據能證明中國的社交恐懼症比例高於美國。而在美國,調查顯示,亞裔患病率實際低於白人。

  社交恐懼症的成因,科學還沒有定論,但我們已知道社交恐懼症在以下人羣比中發生率較高:

  
對自己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要求特別嚴謹的人

  
在孩童時期曾經有口吃問題或有人際關係陰影的人

  最近有學者認為,社交恐懼可能是因為患者停滯在 3 至 7 歲孩童正常發展的害羞階段影響(而非鳳紅邪説的,「15 歲與 29 歲左右是大眾普遍會產生社交焦慮的兩個年齡段」)

  我希望在此再次強調,不能將社交焦慮與社交焦慮症混為一談,一般的社交焦慮,一些自助書、練習等就可以提升社交商及社交技能。而如果認為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請儘快確診,並尋求更專業的人士幫助,而不要僅僅認為「我就是這樣的,説的就是我」。

  關於社交焦慮的建議

  社交當中產生的焦慮感,雖然並非病理性行為,卻也有程度高低之分。我們確實見到有些人非常善於交際,而有些人則害怕與陌生人見面。但我們可以注意到,在正常情況下,幾乎不會有人對和熟人見面有焦慮感——除非自己和熟人之間中的某一個產生了改變。

  社交焦慮產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題主所問社交的「可怕」之處,我個人認為還是在未見面之前,擔心他人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當一個人覺得別人總對自己有負面評價的時候,便會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對自己縝密的觀察(detailed self-monitoring and self-observation)。他們總是通過自己的猜想來判斷自己在別人面前呈現的樣子,別人怎麼想自己的,這樣就會很容易進入一個封閉的怪圈,他們的恐懼來自於自己的想象。

  面對社交所產生的焦慮感,我有 5 點扼要的建議:

  不要對於自己在社交中有過高的要求,比如「我完全不能暴露任何缺點」;

  不要對對自己訂下的形象規則 ,比如「我要經常看起來聰明及能夠自制。」 ;

  不要對於社交中的後果固有的想法,比如「如果我對某人的觀點表示不同意,他一定會覺得我很笨,迴避討厭我」;

  不要對自己產生過多的負面評價,比如「我和別人不同,我非常怪」;

  不要有對將來的負面預測 ,比如「如果其他人認識真正的我,他們就會知道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而克服社交焦慮最好的辦法,還是多多參與社交,熟悉社交規則,建立社交方式,都有助於造成心理的安全感。當對社交技巧熟悉以後,對於社交結果就會出現偏良好的期待,結果也變得更可預測,社交的「可怕」之處也就自然減輕了。

  關於社交焦慮症的建議

  至於社交焦慮症的心理治療,可能有人會有興趣瞭解,簡單介紹三個常見療法:

  社交技巧訓練

  社交技巧訓練可以幫助患者輕鬆及自信地與人相處。訓練包括學習一些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社交技巧,例如如何與一個陌生人展開對話。患者可以與其他人練習技巧,然後獲得反饋,將練習過程錄像,並從錄像實況中瞭解自己的行為和在別人面前的表現如何。

  層遞式呈現治療

  
研究發現,即使患者對某一種情況感到十分恐懼,焦慮的感覺是會隨着時間而減退的。層遞式呈現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列出所有令你恐懼的情況,然後將它們按不同的恐懼程度排列出先後次序。在治療師的協助下,由最輕微的恐懼情況開始,患者需要保持面對令你恐懼的情況,直到他不再感到焦慮為止。然後,可以處理下一個程度的情況,如此類推。整個過程分階段進行,恐懼和挑戰的程度會隨着成功克服的練習而逐漸增加。

  認知行為治療

  社交恐懼症患者面對的問題,對自己、世界及他人的看法有密切關係。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去改變自己對自己或及自己對他人的想法。治療師會協助患者去留意患者慣常對自己作出沒有幫助的規則、假設或預測及這些想法引起的身體反應,以及一些慣常想法的不良影響及這些想法與焦慮情緒之關係等。例如,治療師可能先請患者一面説話, 一面想着自己一定要表現得十分聰明及有趣。在數分鐘後,嘗試另一種模式, 把注意力集中在談話內容或要完成的事情上,而不要留意自己有的表現。這些治療通常都會由治療師與患者個別進行。

  最後,我想説的是,我們越是害怕某樣東西,就越該去了解它,認識它,並且正視它。這不僅僅對社交焦慮有效,我想,對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會有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92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為什麼人們會出現社交焦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