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麼如果龐統不死,劉備真的可安天下嗎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經典

在劉備搜尋天下人才時,有一句話打動了他,那就是“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卧龍知道是諸葛亮,鳳雛則指的是龐統。在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後,直到借得南郡時,劉備才得到了龐統。可惜的是,龐統在劉備進攻益州的時候,在攻打雒城的戰鬥中陣亡。那麼如果龐統不死,劉備真的如同諺語中説的那樣可安天下嗎?
一、龐統的生平。
龐統是荊州名士,年少時就得到過司馬徽的賞識。但是他和諸葛亮不同,最初他是加入了東吳陣營,並且擔任了周瑜的部下。在劉備借得南郡後,龐統留下參加了劉備陣營。但是,一開始他並沒有得到劉備的賞識,被任命為耒陽縣令。
龐統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遭遇,主要和他的長相有關。和諸葛亮的相貌堂堂對應,龐統卻長得相貌醜陋。他面見孫權的時候,本來就不喜歡他相貌的孫權,聽到他對周瑜評價不高,十分不高興。因此,孫權沒有任用他。在魯肅的指引下,龐統投奔了劉備。
劉備和孫權的看法差不多,他讓其貌不揚的龐統當了個小縣令。不久,龐統就因為治理地方不力而被免職了。多虧魯肅給劉備寫信推薦,諸葛亮向劉備的舉薦,劉備才召見了龐統。在和他談話後,劉備發現了龐統的才能,大加信任重用。劉備任命龐統為治中從事,和諸葛亮一樣擔任軍師中郎將。
龐統對劉備事業的貢獻,主要是在劉備奪取益州的戰略上。龐統在加入劉備陣營後,就向劉備建議,説荊州經過戰亂,四野荒殘,人物殫盡,勸劉備奪取益州為根據地。劉備聽取了龐統的建議,帶領他應劉璋之邀一同入川,圖謀攻打益州。
在奪取益州的戰役中,龐統為劉備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劉備起兵之初,為劉備謀劃了上中下三策。劉備經過考慮,採納了龐統的中策,順利打開了局面。但是,讓人惋惜的是,在攻打雒城的戰鬥中,龐統被流矢射中而死,年僅三十六歲。劉備對龐統的死十分痛惜,只要提起此事就流下眼淚。
二、龐統之死給蜀漢帶來的影響。
在《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和龐統並列為劉備的軍師。這是因為在歷史上,他們同時擔任着劉備的軍師中郎將的職務。在書中,作者把諸葛亮入川的原因,歸結為龐統之死。因為龐統之死,劉備手下沒有了出謀劃策之人,只得召諸葛亮率領援軍入川。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劉備打敗劉璋,順利奪取了益州。
有人還説,正是因為龐統的死,使得諸葛亮沒有能夠在荊州鎮守。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關羽獨自守衞荊州。由於關羽高傲自大,和東吳發生了不必要的衝突。最後在荊州之戰裏,關羽大意失荊州,使得時候的《隆中對》戰略破產。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必入川,荊州也就不會丟失了。那麼,在歷史上真的是這樣的嗎?
其實在現實中並非如此。龐統雖然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的軍師中郎將,但是他們工作的側重點卻是不同的。諸葛亮工作的主要方向是發揮自己“治戎為長”的能力,為劉備編練軍隊,做到足食足兵。而龐統則是彌補了諸葛亮“奇謀為短”的缺陷,跟隨劉備衝鋒陷陣,出謀劃策。因此,在劉備出兵益州的時候,龐統跟隨劉備征戰,而諸葛亮則鎮守荊州。
在當時的劉備軍中,並不是僅僅有龐統為劉備出謀劃策,還有一位謀略奇才,那就是法正。法正在投奔劉備後,也跟隨劉備一同入川。在龐統死後,他接替了龐統的責任,為劉備出謀劃策。在他的幫助下,劉備不但奪取了益州。在後來的漢中之戰裏,擊敗了曹操。因此,説諸葛亮入川是因為龐統死後無人為劉備出謀劃策是不恰當的。
諸葛亮入川的原因是劉備要以益州為自己的根本之地,需要諸葛亮來進行治理。劉備迫切想要奪取益州的原因,主要是在荊州的戰略形勢過於不利。諸葛亮評價劉備在荊州的窘況時説,劉備在荊州,北有曹操,東有孫權的逼迫,身邊還有孫夫人變生不測的威脅。在這種狼狽的處境中,他自然對龐統的建議一拍即合,下定奪取益州的決心。
隨着益州戰事順利展開,劉備也開始把統治重心轉移到益州來。在這個時候,以諸葛亮為首的一大批軍政人才就隨軍進入益州。在奪取益州後,諸葛亮馬上開始了對益州的治理,很快穩定了局勢,使得劉備在益州站穩了腳跟,併為下一步奪取漢中奠定了基礎。
因此,龐統的死與諸葛亮入川關聯不大。為了建設益州這個根本重地,劉備必然會讓諸葛亮入川。龐統的死,他的職責也有法正接替,不會立刻對劉備陣營造成影響。但是,龐統的死對蜀漢政權卻有着深遠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人才的選用上。
在劉備陣營中,不缺乏能征慣戰的勇將,缺的是運籌帷幄的謀士。在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前,劉備既要擔任主帥,還要擔當謀士,十分辛苦。諸葛亮雖然可以在軍隊訓練編組後勤等方面為劉備分憂解難,但是在戰場謀略上力有未逮。在這種情況下,龐統的加入就顯出了他的重要性。
雖然後來法正的加入,讓劉備暫時有了兩名出色的謀士。而且在龐統戰死後,法正馬上就能夠彌補他的損失。可是劉備擁有兩塊相對獨立的根據地益州和荊州,就無法兼顧了。這就嚴重影響了蜀漢政權的發展,為後來的荊州之戰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三、如果龐統不死,可能出現的情況。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龐統的死在當時並沒有給劉備陣營帶來直接的影響。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龐統之死的後果慢慢顯現了出來。最主要的後果就是影響到了荊州的防守和後來蜀軍的戰場指揮。
首先,龐統如果不死,荊州就不會遭受那麼大的損失。我們從劉備奪取益州的軍事行動,可以看到龐統對劉備的影響力。龐統之所以勸劉備奪取益州,主要是看到了荊州一片荒涼,無法作為劉備的大本營。
再加上荊州的戰略形勢不利,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雙方對荊州都虎視眈眈。劉備雖然和孫權結盟,可是隨時處於孫權的夾擊之下。諸葛亮雖然看到了這種形勢,但是作為《隆中對》的制定者,他無法説出放棄荊州的話。只有通過龐統,才能夠勸説劉備放棄荊州,專心以益州為根本。
因此,如果龐統不死,蜀漢的統治重心將會向益州轉移。荊州或者會放棄還給孫權,或者由於重要性降低,將主力向益州收縮。這樣一來,劉備統治的荊州對東吳的威脅將會大大減低。孫權可能不對荊州採取武力奪回的行動。即便是採取武力奪回荊州的軍事行動,由於荊州沒有蜀漢的主力,蜀漢也不會遭受荊州之戰那樣的慘重損失。
這樣一來,孫權奪回荊州,而蜀漢則保有了主力,雙方還是可以重新達成和解的。在接下來的戰爭中,由於蜀漢將全部主力集中益州,從益州向秦川的進攻將會十分順利。這樣就能夠彌補《隆中對》的缺陷,重新擁有主動權。一旦曹操病逝,蜀漢將可能佔領關隴,威脅關東,統一天下也是可能的。
其次,如果龐統不死的話,如果劉備堅決不放棄《隆中對》的戰略,他可能會派龐統或者法正中的一人去荊州幫助關羽。這樣,荊州就可能不會遭受東吳襲擊的損失。荊州的關羽雖然軍事能力出眾,但是他的謀略水平還是有一定的缺點的。他採取北抗曹操,東拒孫權的策略,使得荊州陷入了危險之中。
在襄樊之戰中,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堅決不撤軍回顧荊州根本。這使得他的後方空虛,被東吳鑽了空中。我們可以肯定,如果龐統或者法正有一人留守荊州,就不會發生荊州之戰的情況。但是由於龐統早早戰死,劉備在漢中之戰只能依仗法正,派駐荊州的謀士人選就無法保證了。這也是荊州失守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龐統如果不死,蜀漢在後期就不會出現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況。我們如果公正地評價蜀軍,這支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十分強悍的。這支軍隊長期是處於數量較少的一方,但是在和敵人的正面交鋒中,蜀軍並沒有落入下風。相反,他們疊挫強敵,威震敵膽。
這和諸葛亮的訓練以及老一輩的傳承有關。諸葛亮“治戎為長”,他訓練出來的蜀軍“賞罰肅而號令明”。再加上劉備留下的誘敵反擊的戰法,使得對手望而生畏。可惜的是,在龐統戰死後,法正也英年早逝,使得這支軍隊缺乏有能力的謀士指揮。
如果龐統不是在三十六歲的時候戰死沙場,他會在蜀漢陣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他活着,劉備就不會遭受夷陵之戰的慘敗。如果他活着,就能夠在諸葛亮的北伐中,與諸葛亮相配合,彌補“奇謀為短”的缺陷。那麼,蜀漢的形勢將會一變,至少能夠在北伐中佔有一定的優勢。奪取關隴,進取關東也是可能的。
結語:
龐統是劉備重要的謀士,他擔任着軍師中郎將的職務,隨同劉備征戰疆場,為他在戰場上出謀劃策。但是,在劉備奪取益州的戰鬥中,龐統不幸中箭身亡。他的死雖然在當時沒有產生直接的影響,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不良的後果慢慢顯露出來。
龐統是主張放棄荊州的,如果龐統不死,劉備集團肯定會降低荊州的重要性,將主力向益州轉移。這樣,荊州就可能還給孫權,雙方不會再發生衝突。即便是孫權武力奪回荊州,蜀漢也不會遭受嚴重的損失。這樣,關羽和他的部下就可以保全,投入到北出秦川的戰場。集中兵力的劉備集團,會比較順利地奪取關隴,下一步進軍關東。
龐統的死也使得蜀漢的人才出現了斷層。這使得馬謖這樣的人也被委以重任,使得蜀漢遭受了不應該的損失。如果龐統不是在三十六歲時就死去,他能夠在蜀漢政權中起到突出的作用。他可以和諸葛亮配合,雙方才能互補,取得北伐的勝利。這樣,蜀漢即便統一不了天下,形勢也會比現實有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