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梁啓超、宋嘉樹都推崇的教子之道言傳身教
對於一個孩子來説,父母是他第一所學校。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影響巨大,古時便有孟母三遷,曾子殺豬等故事。可見中國的家庭十分重視教育。
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一個人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將會影響到他以後的發展歷程。我國古代歷史上有許多的教育典故,後人總結,給後人留下很多珍貴的經驗教訓。
一、曾國藩:寒門出人才
曾國藩是我國清朝位高權重的大臣,家庭肯定是非常富有的。那麼既然家裏非常有錢,他的子孫們便很有可能變得驕奢淫逸,好吃懶做。但是他的子孫後代,卻沒有一個不成材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於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裏面有着密切的關係。
他覺得,子女不能沉迷在安逸舒適的生活中,這樣會讓他們失去鬥志。所以他的孩子的日常生活都和普通百姓一樣,如果只想着享受,就很難成為有用的人才。如果只是説説的話,這的確是很難讓子女們服氣。所以他是怎樣做的呢。
曾國藩在朝廷擁有着那麼高的地位,那麼他一天所要處理的事情自然是不少。但是,無論事情再怎麼多,他再怎麼勞累,他都依然堅持,每天抽空教育孩子。在他的悉心教育下,曾家子孫沒有一個不成才!
曾國藩一直相信一個治家道理:一個家庭如果都很節儉,那麼這個家庭就會興旺;一個人如果很勤勞,那麼這個人就健康。如果既節儉又勤勞的話,那麼就永遠不會衰敗。他嚴格要求子孫,無論春夏秋冬,都要早起打掃衞生,打掃完之後再回房間寫一千個字,在這一千個字中,“儉”列居首位。
有一次用餐,他的兒子吃到了沒去外殼的的米粒,於是就拿出來放到了一旁。曾國藩看到兒子的做法後,並沒有責怪兒子,而是將米粒拿起來除去外殼,然後吃了。由此可見,曾國藩教育孩子,並不是只給他們講所謂的大道理,而是用實際的行動來教育。僅僅只是一個動作,便讓孩子們明白了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
曾國藩每天從早到晚地努力工作,從不偷懶,從不放鬆絲毫,也是為了做孩子的標杆。教育孩子的之前,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行為,曾國藩便是用此方法來教育後代的!
二、梁啓超:一分付出,一分收穫。
梁啓超是我國非常出名的一位人物,是維新變法的領導人之一。不僅自己在歷史上貢獻很大,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而且他的孩子們,也個個是了不起的人物,這與他是有很大的關係的。所以,他的教育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梁啓超一反傳統的教育理念,主張父母要跟小孩做朋友。他經常和孩子們討論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和孩子友好相處,沒有一點父親的樣子,和孩子儼然成為了彼此的摯友。他從不給孩子們施加壓力,讓孩子們以身體為重,不能用了有績,卻累壞了身體。
梁啓超一直相信,有多少付出就會有多少收穫。他告誡他的孩子不能驕傲,也鼓勵他們不要放棄,盡力而為就好。他其實只是想告訴子女們,只要現在努力的,不求回報地付出,未來便會是一片光明!
三、宋嘉樹:言傳身教
宋嘉樹,我想應該沒幾個人知道,可是如果提起他的子女們,我想大家都在熟悉不過了,因為他的孩子們,都是當時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
小時候,宋嘉樹很不喜歡父母對他的培養,所以他對他的子女,向來都很寬容,他給了孩子們對生活強大的信心;他經常跟他的子女討論,説他年輕時的經歷,告訴他們只要有自信,不輕易説放棄,並且有勇氣去努力,沒有什麼事是做不成的。
他讓孩子們在困境中成長,養成獨立的品質。他為了提高子女耐力和意志力,陪他們一起在雨天跑步,在美食麪前,他整天的不吃東西。這種挫折式教育,對孩子們後來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成就了他們的一生。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平白無故的,一般的家長在別人詢問時,都會推三阻四的説沒什麼。但是人家從小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付出的,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到的。
瞭解完他們的教育之道後,我們不難發現: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家長的行為,將會影響到他們後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