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成鼎足之勢的三大勢力中,東吳可謂是最沒有存在感的政權了。它割據江東後,便依靠着長江天險一直固守不出,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軍事行動也以草草收場告終。
於是,人們在感嘆東吳的不思進取時,常常會指責只擅長治國理政的孫權,而懷念曾經南征北戰、開疆拓土,一手打下江東基業的"小霸王"孫策。
如果江東孫家是"兵聖"孫武后人的傳説屬實的話,那麼或許孫武關於行軍打仗的基因全部被孫堅、孫策繼承了,而孫權則在治理國家和平衡各方勢力等方面有着出眾的才能。
孫策的英年早逝使得原本處於積極拓展態勢的東吳只好放棄對外征討,將精力放在穩定內政上,孫權繼位後,他謹慎的態度和複雜的局勢拉了江東發展的後腿。那麼,孫策為何寧願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孫權,卻也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呢?
有的人主張,江東後來一直保持守成的姿態,就是因為其主公孫權過於小心謹慎,如果換一個領導人,那麼情況或許會大不相同,比如,孫策臨死前若是指定其子繼位,江東的結局或許就不是偏安一隅,被輕易攻陷了。但是,孫策之所以不將江東大權交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弟弟孫權,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孫策逝世時其子年紀尚小,貿然繼位難以服眾。建安五年(200),曹操與袁紹這兩大當時最為強盛的勢力在北方的官渡戰場對峙,而南方剛剛取得江東的小霸王孫策正意氣風發、鋭意進取,面對大好局面,孫策整頓軍隊準備北上偷襲曹軍。不過,孫策還沒來得及整裝完畢,便被前些日所殺的許貢的兒子和門客偷襲受傷。
因為傷勢過重,孫策不久便撒手人寰,而這時,他才年僅二十五歲。
提到孫策的配偶,相信許多人都會想到傾國傾城的大喬,而孫策納其為妾,是在建安四年(199)的十二月,這離孫策的去世僅有不到四個月,所以孫策的長子孫紹自然並非是大喬所生。那麼,我們哪怕算孫策十六歲就生下了長子孫紹,那孫策去世時其子也只有九歲而已。
所以説,孫策不將江東交給兒子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當時長子孫紹還年幼,倘若是他繼位,那麼朝臣、宗室恐怕是不會對他心服口服的。畢竟,即使是孫權繼位之初,朝中都有着"諸將賓客為禮尚簡"的現象,當時,只有周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才使得人們漸漸對孫權尊敬了起來。當時江東剛剛平定,孫策自然會讓更能服眾的孫權繼位。
第二個原因,便是孫權本人十分爭氣,有着不錯的能力。
孫策剛剛打下江東時,孫權年僅十五歲,他最初是被派到地方上當縣令來磨練自己,在此期間,他展現出了不凡的理政能力,也因此逐漸知名。據《江表傳》記載,孫權"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
也正因為孫權如此優秀,每當孫策帶着他參加與眾臣眾將的聚會時,都會笑着對他説:"此諸君,汝之將也。"言下之意,這些人遲早都是供你差遣的將領。孫策去世後,十八歲的孫權擔當起了江東之主的重任,他逐漸在朝野中建立威信,並招賢納士,為東吳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比之下,孫策的兒子就有些碌碌無為了。
因此,在筆者看來,孫策傳位於孫權的第二大原因便是孫權確實有着治理好江東的能力,即使他不能讓江東一統天下,但也不會是一個將東吳拱手相讓的庸主。相比之下,孫策長子孫紹能力並不出眾,也沒有從小讓孫策感到驚歎,基於此,孫策才放心大膽地將大業託付給了孫權。
原因之三,便是選擇家族晚輩中更年長者繼位是孫家的傳統。江東孫氏的最初奠基人無疑是以勇烈著稱的孫堅,他在漢末亂世中靠着勇猛得到了諸侯們的敬重,討伐董卓時,他也是一馬當先,將華雄誅殺。不過,因為起家時勢力弱小,他只有投入了四世三公的袁術帳下,後來,袁術派他征討劉表,他死於暗箭。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已經十七歲,但其餘部還是被交給了年紀更大的侄子孫賁。可見,孫家並非是按照父死子繼的規則傳位的,當家主去世後,其位一般不是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在年紀更大的同宗子弟中擇優傳位。
可見,孫策不傳位給兒子,而是給了弟弟孫權,不但有着自己的考慮、也是遵從了家族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