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帝臨終前連下三道聖旨,裕王看後為什麼淚流不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大結局(總第178期):
隨着嘉靖帝跟海瑞的終極對決結束,整部《大明王朝1566》也走到了尾聲,楊角風對劇情的解讀也到了最後一期。
當然,後面我還會就劇中的人物進行分析,屬於解讀番外篇之人物篇,大約有幾十期的樣子,敬請期待。
海瑞被齊大柱押回了詔獄,世子也被黃錦帶去御用監領賞,整個精舍只剩下了嘉靖帝和裕王。爺倆如此近距離的交流,在全劇中還屬第一次,此時嘉靖帝已知時日不多,竟然展現出難得的温柔。
那麼他又跟裕王説了些什麼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最終篇:嘉靖帝臨終連下三道聖旨,裕王大哭:這三人後還有誰?
一、
嘉靖帝給世子上了最後一課,給小小的世子腦中埋下了一條至理名言:
“任何人答應你的事都不算數,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數!”
在當初陳洪得勢,跑到裕王府帶走馮保的時候,張居正曾經勸住了哭泣不止的世子:
“有些事咱們今天做不到,明天也許能做到,明白師傅的話嗎?”
這兩句話其實是遙相呼應的,馮保被帶走,世子曾請求張居正幫他殺了陳洪,但是沒有做到。嘉靖帝答應世子,只要放了千年老烏龜就放了海瑞,結果世子被騙了。
前者不能殺陳洪,是因為超出了世子和張居正的權力範圍,後者嘉靖帝不放海瑞也是有嘉靖帝自身的打算,也是超出了世子的能力範圍。
而嘉靖帝望着世子頭也不回的離去,也是眼中含淚:
“朕的孫子,也不願意認朕了!”
他的這句感慨,一方面闡釋了“無情最是帝王家”,另一方面也透露他的傷感,更是對世子放烏龜的選擇感覺到無盡的孤獨。
殼上刻字的千年老烏龜,這是祥瑞,這是對嘉靖帝的肯定,某種意義上也代表嘉靖帝。而海瑞就是海瑞,當嘉靖帝講放了老烏龜就放海瑞這句話後,世子是毫不猶豫就把老烏龜放了,這意味着什麼?
這意味着,嘉靖帝和海瑞讓世子選擇,世子選擇了海瑞,所以,嘉靖帝才感慨,孫子也不認爺爺了!
二、
嘉靖帝終於耗盡了大部分精力,一時體力不支,身子軟了下來,裕王急忙抱住了他:
“父皇!父皇!”
一生強勢的嘉靖帝,從來沒有在裕王面前展現的這麼虛弱過,而裕王,此時就是他的支柱,也是未來大明朝的支柱。
嘉靖帝一句:
“背得動嗎?”
不僅僅是講背不背得動皇上,更是指他能不能背得動大明朝,能不能接下這個皇位,顯然裕王沒有多想:
“兒臣背得動!”
這也是裕王頭一次這麼肯定地表態,跟以往懦弱的形象十分不符,但嘉靖帝對他的回答卻很滿意:
“跪下!”
難得的温馨場面突然恢復了嚴肅,畢竟此時不是兒女情長之際,嘉靖帝要利用這難得的機會,完成自己的皇位交接。
隨後,裕王從嘉靖帝的枕頭下拿出了用凌布包着的一疊旨意,慢慢打開,第一封聖旨
“着將楚王莊田退發百姓詔!”
查了一下資料,這件事應該是虛構的,此時在位的楚王是楚恭王朱英,他是在隆慶五年去世的,而且也有子嗣正常繼位楚王。
三、
老子曾經曰過: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治理國家就像烹飪海鮮,要掌握火候,也要注意各種食材搭配,不多不少、不緊不慢、不過不缺。其實就是強調無為而治,比如烹飪一條魚,不能多攪和,越攪和越糜爛,最後成一鍋漿糊。
嘉靖帝一番黃河長江論,能騙得過海瑞,卻騙不過自己,他能掌控天下,卻無法掌控人心:
百姓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哭訴“嘉靖、嘉靖,家家皆淨”;嚴黨在一層層剝削百姓的同時,不忘衝商人下手“從沒聽過商人翻了天”;清流們也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喊着“死一萬人、十萬人、百萬人也不過是一個數字”……
顯然嘉靖帝不是昏君,他也能體會到人間疾苦,只能説他的無為而治並沒有學到骨子裏。因此,他才在臨終前良心發現,體恤人間疾苦,把楚王的田地分給了人們。
這道聖旨讀完,裕王馬上就哭了,裕王不是壞人,一直以仁義著稱,他體恤百姓這毋庸置疑。只是如果不是嘉靖帝下這道詔書,他即位後,恐怕還沒有這麼大的魄力。
第二道聖旨:
“赦免户部主事海瑞詔!”
但,現在不能赦免,得等裕王真正即位的那一刻起才能赦免,惡名嘉靖帝替裕王擔了,賢名留給了裕王。
四、
關於嘉靖帝不殺海瑞也不放海瑞的原因,我們之前分析過很多次了,這裏就不再累述。
留下了海瑞,就是給裕王留下了能臣,留下了利劍,也説明海瑞上的這道《治安疏》真真切切打動了嘉靖帝。但凡嘉靖帝再年輕個幾歲,他必然也會親自實現變革,只是,這個願望只能交給裕王來實現了。
裕王聽完,大哭不止……
是啊,如果説剛剛他還有疑惑,還為嘉靖帝欺騙世子的事耿耿於懷,在這一刻起,他突然就明白了。父皇根本就沒想過殺海瑞,這一切不過是他維護皇權罷了,同時也是為了裕王,為了大明朝的未來。
而這些,是以自己留下昏君的罵名為代價的!
對於裕王的治國之道,嘉靖帝給的選擇是任用賢臣為首輔,因為他太弱,根本駕馭不了類似於嚴嵩這樣的奸臣當首輔:
“啓奏父皇,我大明朝哪些是真正的賢臣?”
嘉靖帝回答:
“沒有真正的賢臣,賢與不賢有時候也由不得他們,看清楚了,賢時便用,不賢便黜!”
這句話太有哲理了,千百年來,這種爭議至今不斷,秦檜也罷,嚴嵩也罷,魏忠賢也罷。他們上台的時候絕對也是想做賢臣的,或許是時局激發了他們內心的惡,或許是慾望激發了他們內心的惡。更或許他們代表的並不是自己,而是更有權勢的人的惡,只不過體現在了他們身上罷了。
五、
嘉靖帝留給裕王的第三道聖旨:
“徐階、高拱、張居正!”
明朝是一個相當會搞人的朝代,我們來數數劇中出現的這些內閣首輔都是怎麼下台的:
夏言是被嚴嵩搞下去的,誣陷致死;嚴嵩是被徐階搞下去的,晚年悽慘;高拱後來跟徐階又互掐,徐階下台了也不放過他;再到後來的張居正又誣陷高拱,誣陷高拱曾經説過“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以此作為高拱欲擁護藩王即位的罪證……
甚至於後來的張居正,萬曆帝的師傅,死後都被皇上清算!
所以,每個人上位前,都是信誓旦旦以賢臣著稱,而做到最後,往往落下一個“奸相”頭銜落幕。
裕王詢問嘉靖帝,這三個人之後,還有何人可用?嘉靖帝回答:
“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這句話也再次驗證前面那句話,等到他們不賢的時候,自然就有另一個賢臣蹦出來抨擊,至於那時候是誰,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所謂的天知道,可以理解成不知道,也可以理解成,天子知道,也就是説,誰來做,皇上説得算!
裕王大哭不止……
既是對嘉靖帝的即將去世而傷感,也是為自己即將肩負的責任而激動,更是為大明朝的未來而擔憂,總之,他哭了。
其實不僅他哭了,海瑞聽説嘉靖帝去世,他也哭了,而且哭暈了過去,史書記載:
“聞訊大慟,盡嘔出所飲食,隕絕於地!”
最懂海瑞的是嘉靖帝,最懂嘉靖帝的是海瑞,嘉靖帝在世時,那是海瑞最輝煌時刻,嘉靖帝去世後,海瑞就再也沒有被重用過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我們還沒有結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