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有軍隊、有糧草,還坐擁天下,卻為什麼被朱棣輕鬆幹掉?
無情叔王奪侄位,惶惶九五化僧奔。
身處皇室,每個皇室子孫最想要的,甚至追逐了一輩子的東西莫過於那個九五之位。而這些皇子皇孫的爭奪之戰,歷來都是非常激烈的,畢竟位子只有一個。
在這些爭奪之中,不僅僅只是兄弟之間的相殘相殺,更有叔叔與侄子的殊死對抗,朱棣與朱允炆便是如此。
作為朱元璋最喜歡的長孫,朱允炆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登上了皇位,這讓朱棣很不滿。再加上剛剛登上皇位的朱允炆急於削藩,惹怒朱棣,就此引發了靖難之役,朱允炆落敗,化僧出逃。
那麼已經是九五至尊的朱允炆,擁有強大的軍隊和充足的糧草,為何會被朱棣輕而易舉地擊敗,奪走了皇位呢?
從古至今,只要是登上那個位子的人永遠都不會想下來,而沒得到那個位子的人又千方百計地想上去,這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定理。對於朱棣和朱允炆來説,自然也不例外。
一個想削藩,除掉皇叔,保住自己的皇位;一個想殺掉侄子,成為九五之尊。就這樣,兩人“一拍即合”,引發了靖難之役,自此,朱棣大軍勢如破竹,一路打進京城,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
要説起靖難之役的勝利啊,就不得不説朱棣打此戰的過程。那時,朱棣被得知自己謀反的建文帝派人捉拿,靠裝瘋逃過一劫,併火速佔據了北平,這讓朱允炆始料未及。而後朱棣集結大軍,正式開始了與朱允炆的對抗之戰。
建文元年八月,朱棣偷襲朱允炆先鋒隊伍,滅其九千多人,並在河北正定大敗朱允炆隊伍,給了朝廷軍隊一個致命打擊。這一戰,讓朱允炆很是惶恐,他武斷地認為此戰的失敗是領頭大將耿炳文的錯,於是一意孤行,臨陣換將。這無疑是給燕軍制造了一個上好的機會。
兩個月後,朱棣擊敗大寧,將寧王軍隊全部編入自己的軍隊,這極大地增強了燕軍的戰鬥力,這下子朝廷軍隊完全不是燕軍隊的對手了。果不其然,朱允炆新換的大將李景隆也沒能扭轉戰局,還是吃了敗仗。朱允炆很是驚恐,於是罷免了燕軍口號中的兩位“奸臣”,期望可以拖延燕軍速度。
而後一年間,戰局居然稍稍停緩,你輸我贏、你贏我輸,兩方相持不下。久而久之,朱棣認為這樣相持不是良策。這時,恰逢南京城內有人密報南京城空虛,朱棣果斷改變策略,開始南下,一路披巾斬棘,勢如破竹,直逼南京。但令朱棣沒想到的是,朝廷將領李景隆居然選擇投降,打開城門,這讓朱棣省了不少的力氣。於是很快,大軍進城,明宮中火勢突起,朱允炆失蹤,朱棣登基。
剛剛登基不到五年,朱允炆就下馬了,這可真是令人唏噓不已啊!按理説,朱允炆作為天下之主,坐擁朝廷大軍,怎麼着也不至於會輸給一個藩王吧。但事實就擺在眼前,朱允炆確實丟了皇位。這又是何原因呢?
説實話,會輸得這麼慘,全是朱允炆自己“作”,再加上時運不濟導致的。
首先,朱允炆太心急。還沒把龍椅捂熱,就急着削藩了,沒有任何的深思熟慮,莽莽撞撞地就先後削了不下三個藩王,這不是完全得罪了宗室之人嗎。而最重要的是,他先削實力弱的,把朱棣放在最後,這不是既給朱棣提了醒,又給了他時間造反嗎?人人都説,謀定而後動,可偏偏這朱允炆要反着來,他不失敗,誰失敗呢?
其次,朱允炆在位期間,十分重視文臣,疏於培養武將。然而,皇位爭奪戰是靠文臣動動嘴皮子就可以贏的嗎?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靖難大戰一觸即發,無將可用的朱允炆就算是後悔得想哭也是沒有用的了。
最後,朱允炆不夠狠,這是他失敗的又一大原因。一開始得知朱棣準備謀反的消息,朱允炆就已經抓住了朱棣,結果朱棣裝瘋,朱允炆立馬心軟,留了他性命。除此之外,他在耿炳文出征的時候,還口口聲聲説着“毋使朕有殺叔父名”,就想着不要殺了燕王。你説,都這時候,嘴裏還唸叨這個,合適嗎?你自個兒皇位都要不保了。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不得不説一句,這朱允炆想不輸都難啊。
生於皇家,揹負皇爺爺的期望,朱允炆其實過得很艱難。他這樣優柔寡斷,心慈手軟的性子,本來就註定不是當九五之尊的料子,卻被皇爺爺一把推上了皇位。沒有這個能力,還要攬這個差事,其中艱難可想而知。
再者,他本就心慈手軟,讓他下狠手殺自己的四叔,他也做不到,況且,他甚至都不想揹負殺叔父的罵名。試問,狠下心都做不到,又怎麼能夠統管天下,怎麼能夠勝任皇帝的職位呢?如此這般,還不如讓給更有能力的燕王呢。
對於朱允炆來説,選擇燒宮,出家為僧,或許是他這輩子做出的最正確的選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