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王朝是一直不斷更替,夏商周三個朝代,分別是471年、554年、791年,算是長壽朝代了。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橫掃六國,第一次大一統中國以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國家,從此以後,雖然歷代實施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對於國家統治大為加強,卻是連300年大關都過不了。
雖然 漢朝 405年,宋朝319年,但是漢朝的405年是東漢和西漢加起來的,中間西漢曾經短暫亡國,夾雜着 王莽 的新朝。至於宋朝也是如此,北宋歷經靖康之恥亡國,宋徽宗第九子宋高宗南渡再建國,重新分配權力,等於兩宋加起來才過得三百年。
那麼為什麼古代王朝會更替不斷,尤其是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以後,連300年大關都過不了呢,今天宋安之來説説這個原因。
這個問題很宏大,比較複雜多面,所以我們儘量深入淺出的説説。
其實王朝之所以一直更替,主要是蛋糕就那麼大,而分大頭的就那麼幾個,而且更恐怖的是,隨着階級固化,或者説隨着時間推移,形成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以後,等於是分大頭的地位更加穩固,不易受來自底層衝擊以後,他們會更加貪戀地將手伸向其他蛋糕,而他們佔據的蛋糕越大,意味着底層人民生活的空間越被壓縮。
到了一個臨界線以後,既得利益集團就會遭到反噬,要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推翻這個王朝,比如説明朝。
或者即使沒有推翻這個王朝,也會使這個王朝的統治大受衝擊,最終其他有實力,想分更大蛋糕,不滿足當下局面的人就會推翻這個朝代,諸如唐朝在後期本就半死不活,黃巢起義以後中央朝廷的統治更是崩潰,所以二十多年以後唐朝被軍閥朱温所亡。
而每一次的改朝換代,又在所難免走上之前的路,重新洗牌,重新分大蛋糕,最後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底層的實在活不下去了,就意味着又是一場重新洗牌了。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分蛋糕的大頭之中,有實力的人不滿足皇族佔據最大頭,於是伺機取而代之,自己謀朝篡位,來佔據最大頭。
那麼有辦法應對這種情況嗎?
那就是改革,説直白點就是從既得利益集團裏面搶出一些蛋糕來,分給其他人,同時再將機構簡化高效。
像 北宋 王安石的變法,以均輸法來説,簡單來説就是在物質調度方面,儘可能地從近處或者便宜的地方入手,還有以政府的力量,將物資從富餘之地調往不足之處。
這個政策在今天來看很正常,在當時來看,其實是很先進的一種政策,因為 這種合理主義的做法,使得官商勾結的空間減小,商人無法操縱貨物,官員無法像之前那般容易謀取私利,所以自然惹得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 。
可以説歷來的變法,對於利益集團都是一種衝擊,因為蛋糕已經分好了,又有人想改變這種格局,他們自然不答應。而反之,變法基於這種基礎上,往往等於衝擊了這種已經分配好的格局,再重新分配或者大調整,以大局面來看,對於國家發展還是好的,當然前提在於是成功,如果失敗的話,往往會加速既得利益集團進一步搶蛋糕的局面。
同時某種程度上來説,中央集權的過度集權弊端也加速了這種王朝更替過程。
因為在中央集權的環境下,天子是絕對的權威,而官僚機構可以説是天子統治國家的觸手,龐大的官僚機構代表着龐大的權力,那些既得利益集團都會以此苦心經營,而隨着時間推移,自然是官僚機構僵化,為自己謀取私利的比比皆是,效率也越來越低,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最終階級固化、分裂、乃至內亂,最後王朝往往亡於這種激烈的社會矛盾之中 ,或者是因為這種激烈的社會矛盾,導致內部實力大跌,面對外敵不堪一擊。
而面對這種情況,要麼改革,要麼不再過度集權,而是合理分權互相牽制,或者説建立完善有效的自我清化機制,很明顯古代王朝並沒有做到這一步,畢竟説再多也只是紙上談兵,真正落實可謂是難如登天,所以古代王朝一直跳不出這個怪圈,一直是更替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