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三千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古今三千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古往今來,多少飽讀詩書之人,日夜吟詠,拈斷無數鬍鬚。但是,最終卻難得有半首一句流傳後世。在我們這個有着悠久文明史的詩歌國度,要想寫出能夠流傳千古的詩歌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優秀詩人和作品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劉邦、項羽這兩位你死我活關係的大老粗人物,竟然殊途同歸,都留下了千古傳唱的詩歌作品。這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君不見,清朝乾隆皇帝名下有四萬多首詩,卻無一句傳在人口!

認真講究起來,唐人章碣的詩句“劉項原來不讀書”(《焚書坑》),本意並非取笑劉邦項羽沒文化,而是説秦始皇企圖通過焚書坑儒鞏固帝業的想法是錯誤的。加上前一句“坑灰未冷山東亂”,意思是:就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不久,山東地區爆發了反秦運動;最終,秦朝被不怎麼讀書的劉邦項羽給推翻了。由此可見,焚書坑儒對鞏固帝業是沒有用的。不過,就是拿這句詩來説明劉邦項羽是大老粗,大致也是不錯的。且不説,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無法跟範曾、張良這些高級謀士相提並論,就是跟普通人相比,也不免顯得粗魯有餘,斯文不足。

古今三千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先看項羽。《史記·項羽本紀>》有這樣的記載: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雖然“才氣過人”,但是,對書本上的文化知識,都不願意深入學習。可以説,項羽是一個軍事實用主義者。

古今三千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再看劉邦。《史記·高祖本紀》雖然沒有直接記錄他少年時代厭惡讀書的言行,但是從一些他人議論和本人行為看,劉邦也絕不是愛讀書之人。蕭何早年對劉邦有“固多大言,少成事”的評價;第一次接見日後成為其重要謀士的酈食其,劉邦竟踞坐牀上讓兩個女子給他洗腳;劉邦年輕的時候,可能是因為生性頑劣,沒怎麼上過學,憎恨儒生以及他們所穿戴的儒冠、儒服,如果有儒生戴着儒冠去拜訪他,他會摘下他們的儒冠往裏撒尿(《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卻都留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

古今三千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項羽留下的是《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漢戰爭接近尾聲,項羽軍隊被圍困垓下(今天安徽省靈璧縣)。一天夜裏,項羽在軍帳中聽見四面漢軍皆高唱楚歌,知道敗局已定,自己沒有活路了。於是,飲酒唱歌,作了一回垂死英雄秀。《垓下歌》就是這英雄秀上最精彩的節目。在這次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感人的英雄秀上,項羽的寵姬虞美人也作了一首不錯的和詩。

古今三千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虞姬的詩是這樣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英雄美人,臨終訣別。一個是情深義重,死到臨頭還一心眷顧着駿馬、美人;一個是審時度勢,毅然決然,願與英雄同生共死。古今中外,詩歌感人,莫過於此。

古今三千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劉邦留下的是《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5年冬天,劉邦率軍擊破叛將黥布,命令其他將軍繼續追擊,自己率部返回京城。路過家鄉沛縣,在沛宮大排筵宴,邀請父老鄉親出席。為使筵宴更加熱鬧,劉邦事先做了這首詩,並且選拔了120名家鄉青年男子,教他們唱歌。酒酣耳熱時分,劉邦親自擊築,唱起這首原創歌曲。我估計,《大風歌》是一首大合唱歌曲,劉邦領唱,120個青年男子合唱。  如果説項羽的《垓下歌》是失敗帝王的輓歌,那麼,劉邦的《大風歌》就是成功帝王的祝捷歌。輓歌易工,捷歌難寫。但是,劉邦的《大風歌》顯然是成功的。成功的秘訣就是:表現了自己真實的思想情感。威風凜凜,衣錦還鄉,説不盡的榮耀得意,但是,內心深處卻有着常人所無從體驗的憂慮——從反對者角度説,劉邦的《大風歌》不過是小人得志和患得患失。  當然,除了《大風歌》,劉邦還有一首為自己無法立戚夫人所生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而作的《鴻鵠歌》,充滿無可奈何之情,也是不錯的詩。

兩個粗人,何以能夠做出流傳千古的詩歌?我認為,除了他們的境遇非常人所可經歷,他們的情感非常人所能體驗,以及楚人(劉邦、項羽都是楚人)有在重要時刻和場合飲酒、唱原創楚風歌曲的習俗傳統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兩個粗人都很憨直,不怕袒露自己的真實情感。真實的情感,是詩歌的生命線。兩個粗人,恰巧抓住了詩歌的生命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5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今三千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