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出現了這樣一種聲音:“不教的教育”
我們常常被傳輸教育孩子要從小開始,可為什麼會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提倡不教的教育呢?
其實“不教的教育”這種説法並不是空談,而是來自於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瑪利婭·蒙台梭利博士認為,兒童存在着與生俱來的生命內驅力,天生具備吸收性心智。
蒙氏教育主張,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兒童的“內在潛力”的發展,並按其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
不教的教育認為,兒童不是一個凡事都依賴成人的呆滯的生命,更不是一個需要成人去填充的空容器,而應將兒童看做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
好的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遵循孩子發展的特質,讓孩子自由快樂成長。
天空中的每一朵雲都不一樣,每一個孩子又怎麼能如同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可以複製粘貼呢?
8月30日,著名企業家馬雲在開學演講上説到:
孩子的絕大部分問題是家長造成的,因為在中國,孩子18歲之前,決定孩子命運、決定孩子學習的是家長。家長不過關,孩子是不可能過關的。
是的,孩子成長道路上父母的決定十分重要。小到決定孩子每天吃什麼,大到為孩子規劃好以後的人生。
你發現了嗎?在我國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如果家長從事着醫學行業,那麼他們就會逼着孩子學醫;還有的家長認為好好讀書,將來考公務員是唯一出路等等。他們並不會去詢問孩子的意願,只會人為的給這顆“小樹苗”固定上規劃好的支架,讓它朝着規定的方向生長,但“小樹苗”的成長是艱苦的,是不健康的。
———— / AND / ————
▶那不教的教育是有科學依據的嗎?
兒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成人用心智來獲取知識,兒童卻是直接將知識吸收進他的生命。
蒙台梭利博士通過數十年的觀察發現,兒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幼兒通過環境吸收一切,並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
幼兒無論生於何種環境,都能塑造自己並適應那裏的生活,並且長大成人後仍在那個環境愉快地生活,這就是吸收性心智在發揮作用。
兒童發展具有階段性特點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將兒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嬰兒期0-6歲/兒童期6-12歲/青少年期12-18歲/成熟期18-24歲。
而科學研究表明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受教育區間是0-6歲。
(圖中示0-6歲的區域是最大的)
0-3歲,黑色代表幼兒無意識,但面積是最大的,説明潛力無限;
3-6歲,紅色代表各方面能力爆發,也就是教育的核心時期。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成年,從成年到壯年,最後步入老年,要經歷各個不同的階段。
因此,教育孩子需要依據其成長的階段性特點,運用科學的育兒方法,營造有準備的環境,讓孩子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持續性發展。
兒童學習的特點
兒童在有趣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就好像被點亮了一盞智慧之燈。“不教”便是指通過有準備的環境,實現讓孩子自主教育。
蒙台梭利博士認為,教育的成功與否,環境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而兒童喜歡遊戲,並在遊戲中吸收外界的信息,引導自己的行為,從而獲得成長和發展。
●舉個例子,典型的蒙氏園中有大量豐富的教具,在這裏你也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孩子們喜歡重複操作手中的教具。
兒童被教室裏的教具所吸引,自由地選擇進行練習,表面上看,教具只是一個簡單地刺激點,吸引孩子動手操作。
但其實孩子通過教具操作的練習,其目的在於滿足他潛意識中對精確的真正需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説“工作”有助於兒童成長的內在原因。
蒙氏教具的奧妙在於重複練習,只有兒童重複地練習使用教具,才能實現真正地成長,進而促進他們的心智發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的自主教育,其實會包含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兒童專注地重複某項能力的練習;第二個階段就是對能力/認知的延伸探索。
所以歸根到底,不教的教育,是通過讓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自由選擇操作,實現自我教育。
並在反覆的嘗試中,讓孩子的內在、智能,包括孩子的注意力都在不被打擾的反覆工作中逐漸建立起來。
“不教”,並非真的不教育孩子,而是區別於傳統教育的集體教學。利用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的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