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認為噶爾丹治下的準噶爾是大患,因此三次御駕親征。歷史也證明康熙判斷正確,準噶爾之亂歷經康雍乾三朝,一共花費了七十多年才最終平定。
愛看武俠的人大概都還記得《鹿鼎記》裏那個被韋小寶忽悠得拜了把子的倒黴蛋,滿腦子夢寐以求只想當“整個兒好”的蒙古王子葛爾丹。歷史上的噶爾丹當然沒有書裏那麼富有喜劇色彩,他的一生可以用波瀾壯闊來形容。
清順治元年,噶爾丹出生在漠西蒙古最強盛的準噶爾部,是首領巴圖爾琿台吉的第六個兒子。這個幼兒剛一出生,就自帶了濃厚的神話光環。他的名字來源於藏語“甘丹”,是“兜率天”的意思,在佛教中,兜率天是天界第四層,釋尊與彌勒佛都是由此地降生人間成佛。足見噶爾丹的父母對他期望甚殷。
不僅如此,噶爾丹的父母都與三世温薩活佛熟識,這位高僧聲望很高,還是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的老師。當時三世温薩活佛自知命不久矣,便預言巴圖爾琿台吉即將出生的兒子就是自己的轉世。
果然這位高僧圓寂不久,噶爾丹降生了,在藏傳佛教信眾的心目中,這就是無可置疑的四世温薩活佛。
關於噶爾丹前往西藏的原因,一般認為他是去接受佛學教育的——噶爾丹從十二歲入藏,先後在日喀則和拉薩跟隨四世班禪、五世達賴學佛,據説頗受賞識。當他結束學佛,動身返回準噶爾部時,五世達賴贈他一串珍珠念珠作為慰勉,噶爾丹則以一座新修的住宅作為回禮。
不僅如此,他在藏期間,還和桑結嘉措結為好友,此人不僅是日後管理西藏的實權派,同樣也是被金庸寫進小説中的角色原型。
在這些記載中,噶爾丹看上去似乎是一位潛心佛法的高僧預備役,但藏傳佛教中“活佛”的影響力,從來就不只是宗教一端。
也有一些史料記載,噶爾丹從小就有大志氣、喜歡玩計謀用手段,父母很喜歡他,想要立他為繼承人。他卻説前面還有哥哥在,便離家出外去學佛法。
在藏地學佛的期間也不怎麼愛看佛學經典,倒是玩弄槍支武器的時間更多一些。如果這些記載成立,他的離家學佛倒也很可能出自避免繼承權爭端的意圖。
不管怎麼説,他的入藏經歷讓他獲得了更高的宗教聲望,頂着“活佛”的光環,也為他日後統一準噶爾部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康熙九年,準噶爾部發生內亂,當時首領本是噶爾丹之兄僧格,此人被暗殺之後部眾無所適從,很多人做好打算去投靠其他部落。噶爾丹帶領數十騎追趕叛逃的軍隊,每到短兵相接之時,兵士將領沒有誰敢對四世温薩活佛舉刀。再加上噶爾丹手段靈活、軟硬兼施,很快就把散亂的準噶爾部重新凝聚起來,控制住了一盤散沙的局面。
康熙十一年,噶爾丹正式放棄了活佛的宗教身份,一門心思做自己的部落首領。穩住內部之後,他首先統一漠西蒙古,然後進攻新疆地區的葉爾羌汗國,並開始頻頻動作,將自己的勢力滲透到漠北蒙古。
最重要的標誌性舉動,在於他將蒙古諸部落之間原有的聯盟體制改為集權統一體制,並於數年後建立準噶爾汗國,自稱大汗與清朝分庭抗禮。而且這個時候,他的背後還有沙皇俄國撐腰,有記載説他向俄國借了“鳥槍兵六萬”,向康熙皇帝提出了“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的要求。
都到了這一步,如果康熙還能忍得住不翻臉,那就只能説是崩人設了。接下來就是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的戲碼,甚至直到噶爾丹敗亡身死,準噶爾蒙古也未能完全消停:汗位在不同人手中傳承、爭奪,準噶爾部與清朝的關係也時戰時和。直到乾隆二十三年,這片土地的動亂才終於結束。
清統一準噶爾之戰對於後世來説,意義還是不小的。西北邊疆地區重歸統一,乾隆把重新拿回來的回部地方命名為“新疆”,西北鄰國震懾於清朝的兵威,朝貢體系再度恢復起來。當然,由於多次平定準噶爾叛亂的事蹟十分威風,乾隆洋洋得意地把它寫進了“十全武功”的列表裏,這就是嚴肅歷史之外的八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