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被慈禧處決時,麻木不仁的場面,令人震撼,為什麼會這樣?
英國著名詩人,戲劇家沙士比亞曾説過:“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人從生下來就註定死亡,在人間掙扎的幾十年中,生存還是死亡,一直是人們心中過不去的坎。人活到極致,便想追求長生不老。如秦始皇下東海求長生不老藥;但也有的人,活得極通透,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大義。
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的朝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説起清朝,有人們感嘆的康乾盛世,卻也有令人扼腕嘆息的“六字獄”與閉關鎖國,清朝的時候也確實湧現了許多賢明的帝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等。
然而清朝也確實減緩了我國發展的速度。漢唐時期我國是領先世界的大國,而到了清朝末年,經濟與科技的巨大差距,讓舊中國淪為列強爭相搶奪,據為己的私人寶庫。並非所有的人都是愚昧的,總有人在危急時刻站出來,敢於對上位者提出意見,意圖拯救現狀。
公車上書,改革救國
道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清政府再次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前後幾十年間清朝在對外抵禦侵略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所接連簽訂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早已讓百姓不堪重負,而仁人志士也對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痛心不已。
於是在又一次不平等條約簽訂後,康有為同梁啓超二人,召集了六百餘名舉人,組成維新派。洋洋灑灑一萬八千字“上今上皇帝書”,呈到光緒皇帝案前。“下鼓天下之氣”,對下鼓舞天下的士氣,不要讓戰爭的失敗打敗了我們民族的自信心與自尊心。“遷都定天下之本”,北京已經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侵略,且處於海岸線附近,一旦失守將無險可守。而剛剛戰敗的甲午戰爭證明海軍並非那麼可靠。
“練兵強天下之勢”,接連失敗的戰爭真實地反映了國家的戰力孱弱,若是不能在軍事上取得優勢,面對戰爭也不過是垂死掙扎。因此以加強練兵鞏固軍事實力,保證大國地位。“變法成天下之治”,前三項只是權宜之策,是國家在危難時期需要緊急採取的措施,並非長久之策。中國的封建皇朝發展了幾千年,面對西方崛起的資本主義,封建皇朝的那一套已經不再有優勢,反而是腐朽的制度拖累了國家的發展,因此應敢於變法維新。
雖然“上書”被清政府拒絕。因為當時的皇帝雖然是光緒帝,但實際掌權者卻是慈禧太后,是舊封建貴族利益的受益者與維護者,“上書”內容嚴重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因此,註定是不能順意的。
大樹難撼,蜉蝣亦要以身殉道
但讀書人都有着不屈的氣節與恆心,否則不會有十年寒窗。維新派以“變法圖強”為口號,在北京,上海等地發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譚嗣同就是其中一個。新思想迅速傳播,社會上的人深受鼓舞,在清政府的統治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此時,維新派正式走上了政治舞台,開始了持續百日的“戊戌變法”,亦稱為“百日維新”。
雖然面臨舊貴族的阻撓,很多措施上已經有了一定的讓步,可就是有這樣的人,將個人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先前的妥協不過是為了堵住悠悠眾口,當變法真正開始,利益受到觸碰,舊貴族的反噬也隨之湧來。
清廷已經從人心上腐朽了。所謂的“洋務動”,“戊戌變法”,不過是想臨時鑄就一個看起來堅固實則不堪一擊的外殼,包裹住腐朽的內裏。維新變法很快失敗,維新派遭到貴族的“圍剿”,康梁等人徹底死心,為躲避殺身之禍,遠走他鄉。
而譚嗣同,心中的志氣不消,他憤怒,不甘。好不容易打開了混沌時局的一道口子,好不容易有機會改變現在國家屈辱的地位,就這樣失敗了嗎?
長存心間,是君子也是英雄
譚嗣同知道,是長達百千年的封建社會愚昧了人心!僅僅是舊貴族在阻撓嗎?不是的,是當下的百姓沒有救國圖存的意識,長久的閉關鎖國讓國人夜郎自大,面對外部的侵略被打得措手不及,,喪失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人若是願意跪着,無論怎麼樣也沒辦法讓他站起來。
譚嗣同的血液沸騰了,他不走,絕不走!他要用自己的鮮血為這時局祭奠,喚醒已經沉睡的人。他要用自已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喚醒愚昧的國人,他不相信這個曾經強大自信的民族就此沉淪在奴性中,他不相信這世上沒有清醒的人。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如是説。結果他走了,便是他承認現狀無力改變,時局無法挽回。漂泊在外,深處異鄉,死時孤寂一人,屍骨難回故里,靈魂何以安息?
他不願意!他不願做“鴻毛”。他要做重於泰山之人,敲醒所有中國人的種,告訴他們“寒冷寂寞地生,不如轟轟烈烈地死”。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心中的義。古來變法者眾多,春秋戰國,亂世爭雄,秦國身處貧瘠之地卻能在其中迅速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後的贏家,“商鞅變法”當屬重中之重。
而變法總是會損害大勢力者的利益,流血犧牲也在所難免。商君為秦國殫精竭慮,將秦國的綜合國力推上頂峯,最終落得五馬分屍“車裂”的結局。變法若成功,慈禧便從清政府實際掌權者變為一個普通的太后,因此她絕不充許有人觸碰她的“逆鱗”。
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決定以身殉道,慈禧絲毫沒有感觸,她對這些妄圖威脅自己權利的讀書人恨之入骨,全然沒有了面對西方列強的軟弱無能。六君子被判以斬首之刑,用大將軍刀執行,這種刀十分鈍挫,會給被執行刑刑的人巨大的痛苦與屈辱。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譚嗣同在刑場上發出的最後吶喊。妄圖喚醒台下圍觀的羣眾。然而這些圍觀的人羣並不知道台上的犯人是誰,為何而死,只是為了看熱鬧來的,甚至還發出了笑聲。
不知道譚君在赴死前,看見這些麻木的人愚昧的笑,可否是悲涼徹心?本應精彩的人生,為了這個國家早早就義,雖沒叫醒愚昧的人,卻能喚醒更多的有志之士的勇氣,然後仍有無數的人為拯救中國而接連站起來,譚嗣同的犧牲是有意義的!如今生處和平年代的我們,一定要緊記先人為今天的安樂而付出的鮮血和生命,時刻警戒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