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誰才是水滸中的道家代表
《水滸傳》裏征戰方臘處,是全書的一個分界線,在此前,水滸好漢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從未折損一人。但“一戰方臘起,九死一生還”,這種巨大的反差,讓人唏噓不已。
那麼在征戰方臘前,到底發生了些什麼?最明顯便是,公孫勝灑脱離開,成為第一位離開的人。
公孫勝在水滸江湖中,最突出的標籤,並非是他會什麼法術等,而是他屬於道家的代表性人物。也皆知,自古道家多牛人,每遇王朝亂世時,總會有道家人物登場。
比如秦末時期張良的師傅:黃石公,故意丟鞋考驗張良,最後傳授給張良兵法。還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明末時還有劉伯温等。幾乎成了套路!
水滸自然也不能避免,所以公孫勝便承擔其了這個角色,至於另一位在水滸中,也總愛一身道裝打扮的“加亮先生”吳用,則顯然是位“假道家”了。所以兩人的表現,截然不同。
劫持生辰綱時,公孫勝主動尋到晁蓋,同吳用一起,幹成事後一同去了梁山。但兩人的分界點是宋江上梁山後,公孫勝藉口探望母親離開了梁山。而吳用則倒向宋江,因為宋江的那套“招安得富貴”,切合他的需求,這種行為,如何算真正的道家?
(二)為何公孫勝瀟灑離開
即,吳用並非張良、諸葛亮、劉伯温等出世的道家代表人物,最顯著的一點便是,這些人出世,都胸懷濟世安民之志,絕非為追求榮華富貴而來。所以只有公孫勝,不但本身是道家弟子,其精神層面也符合道家特點。
所謂出世則濟世安民,隱歸便修身養性。所以,從公孫勝主動投奔晁蓋,又主動離開宋江來看,顯然公孫勝所代表的道家,根本就不承認宋江是值得輔佐的人物,相反卻看好晁蓋。
這點從公孫勝被李逵、戴宗請回時,也能強烈感覺到。羅真人不同意公孫勝離開,直到李逵斧劈羅真人後——這裏其體現出了,宋江等的特點,做事不擇手段,為達目無所不用其極。
所以羅真人懲罰李逵,讓李逵“從天而降到薊州府廳”被認為是妖人,遭到衙役們“一盆狗血,沒頭一淋;又一個提一桶尿糞來,望李逵頭上直澆到腳底下……”這正是道家人眼中的宋江等,妖魔般的人物。
雖最後羅真人同意公孫勝下山,但這是相當於羅真人遭到恐嚇後,公孫勝被綁架回宋江身邊的,所以才要求公孫勝“逢幽而止,遇汴而還”。故而在征討方臘前,公孫勝以此為由,而瀟灑離開。
可見從頭至尾,宋江都沒有得到道家的認可,因為宋江在全書中從未改變過其“追求富貴,飛黃騰達”的人生理想,哪怕入了梁山後還是如此,只不過變了下花樣,成了“招安得富貴”,這種高舉着“為了眾兄弟好”自私的勾當,自然不配得到道家的鼎立支持。
(三)佛家金剛魯智深的圓滿
除了道家外,佛家也有代表人物在水滸江湖中,這便是魯智深!從全書來看魯智深,可以非常明顯的感受到,這簡直就是一位胸懷大慈悲的,佛家的怒目金剛。
那麼為何魯智深沒有中途離開?這其實便是道家和佛家的不同之處。道家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之説,佛家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明白了這兩種方式,便能明白為何魯智深,雖堅決反對宋江的招安得富貴,卻又全程跟隨到最後,直至坐化圓寂。在魯智深圓寂前。曾給自己一生下過一個評語: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裏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種境界,非金剛不可有!也就是説,魯智深的成功,不是成功在他活捉方臘,而是完成了使命後,終於頓悟道“方知我是我”,水滸江湖中一尊擁有大慈悲之心的怒目金剛。
而所謂的善果和殺人放火等只不過是一種霹靂手段,故而慈悲之人,方得正果!這便是為何魯智深活捉了方臘後,便坐化圓寂的隱語。
在魯智深坐化後,徑山大惠禪師,也曾點評過魯智深,堪稱是正對應魯智深的自我點評,原文是:那徑山大惠禪師手執火把,直來龕子前,指着魯智深,道幾句法語,如下:
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魯智深用了個“咦”後,説: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而徑山大惠禪師道出個“咄”後,頌: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魯智深終於圓滿了!
(四)拯救者的缺憾
魯智深,為“金氏父女抱打不平,拳打鎮關西”後,離開“人間”進入“佛門”,最後入得“地獄”,雖慷慨激昂駁斥宋江的招安,試圖拯救梁山而失敗。最後活捉方臘卻圓滿坐化。堪稱是隻把“富貴留給不可救贖之人”。
這個富貴,自然是指方臘,“不可救贖之人”自然是説宋江等執迷不悟者。宋江等得此富貴,最終無福消受,被毒死。
縱觀魯智深這一生,其實他一直是一個拯救者,除了金氏父女外,還拯救過林沖、劉太公的女兒等、甚至從精神層面上,還是武松的引路人!但他卻無法拯救“不可救贖之人”,這雖是一種缺憾,但誰又能否認,這種缺憾恰是反襯出魯智深的圓滿呢?
倘若説,從道家的公孫勝身上,能感知到“有一種智慧叫轉身瀟灑離開”的話,那麼從佛家的魯智深身上,則能清楚的感知出 “哪怕再大的慈悲,也不能拯救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