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彩虹。它和我們的每天感受到的體驗和情緒息息相關,但本質上它是一種思維過程,作者 Snyder 將其定義為我們感知到自己有能力通過某種方法得到我們想要的目標,並促使自己通過動力性的思維去應用這種方法去行動。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所謂“錯誤”的希望,只要是趨向我們所想要的目標,都是希望。
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有高希望水平的人們,在學術成績、運動成績、身體健康、心理適應和心理疾病相關的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現。
Snyder 對希望的定義中包含了三個要素:目標、方法思維、動力思維。
目標:它植根於希望理論中的認知成分(Snyder, 1994a, 1994b, 1998b)。我們可以從多個維度去理解我們的目標。
1, 目標的表徵形式:有時候我們的目標可以是用語言描述的,例如考上清華大學。有時候目標也可以是圖像的形式。語言有時候常常很難描述我們內心裏的期待和理想狀態,在做正念練習的時候,指導語有時會讓我們想象一個場景,比如一個幽深的山洞,我們在這個山洞裏藏着我們內心裏的動機,比如一個陽光燦爛的心靈花園,等等,當我們用這些情景和圖畫來描述目標的時候,其實就是非語言的另一種形式。
2, 目標是具有時間框架的:用人話説就是目標分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3,目標的特異性水平是不同的:用人話説就是你制定的目標是否清晰。我們的目標常常都有些模糊,例如有一個每天都讓我們頭疼的問題就是「今天去哪兒吃飯?」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目標就常常不清晰。作者就認為,當目標不清楚的時候,個體的希望水平常常是不高的。
4, 目標是具有充分的價值保證的,並且我們能夠持續的意識到這個價值感。這和每個人的價值觀相關,當我們以為提高國民的身體健康水平為目標的時候,我們就不太會用三聚氰胺來做奶粉,這和我們的價值觀不符合。而且,當我們以提高國民的身體健康水平為目標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無法行動,因為這個目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做的一點一滴的事情中是無法被持續意識的,也許今天我們生產了 1000 盒很乾淨、無污染的牛奶,但是我並不能因此感覺到這和提高健康水平有什麼關係,或者這種感覺並不直接。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分工如此細化的時代,或許我僅僅是在辦公室看看公司的財務數字,這些數字和國民身體健康的聯繫比較遙遠,我難以直接感受到,所以這種目標的價值感是不容易體現的。因此,提高希望感的目標,宜是非常具體而明確的,能夠在我們每天每日的生活工作中感受到的。
目標分兩種類型:
type I :積極的 / 趨向性目標。這種目標也有 3 種形式
1, 首次展現: 很簡單,這種目標是希望達到一個新的狀態,例如買一輛車,工資漲到 8K 等。(作者提倡目標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這樣的目標才會帶來希望感,所以舉例中我們的目標不會是: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2,維持當下某種滿意的狀態: 這種目標是對自身某個部分比較滿意,希望能夠保持和持續,例如讓退休金保值。
3,對已經發生的狀況有進一步的進展:當一個事情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有初步萌芽時,希望有更大的進展。例如,在完成第一部著作後,繼續創作,成為作家。
type II :消極的 / 迴避 / 停止性的目標。這種目標有 2 種形式。
1, 在某種事情發生之前,預防其發生,例如努力工作,防止被炒魷魚。
2, 當某些事情防止不了的時候,一種更弱的形式是延遲它的發生,例如延遲至少 1 年不被炒魷魚。
其他研究者對希望過程的目標有一些不同的看法,Lazarus(1999)認為:「希望的基本條件是對當前的生活不滿意,也就是説它涉及到個體感受到的被剝奪感、毀滅感和威脅感」(p. 664)換句話説,拉扎魯斯認為希望過程的目標是在逆境中確立的,只有人們感覺到對當下的不滿意,在對改變和恢復提出目標的時候,才是希望的過程。這和本文作者 Snyder 的觀點是相反的,本文認為希望感既可以是一種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狀態,也可以是一種持續的個人特質。(這在後面的整合模型中會提到)所以,希望並不僅僅在逆境中才能體現。
作者還認為,不論實現的可能性高低,任何目標都可以是希望感的目標。
方法思維:人們在追求某個目標的時候,產生了運用方法去行動的思維。
其實,用人話説大概就是我們對於某個目標,我們有沒有一個清晰的計劃,對於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有沒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作者認為,高希望感的人在追求某個目標的時候,方法思維會讓他產生一個可行的辦法,並且他會對這個方法充滿自信感。也就是説,高希望感的人比低希望感的人對於自己要達到的目標的方法更有決斷、更確定。
此外,除了基本的方法之外,高希望感的人更善於尋找可行的替代辦法,他們是一個更加靈活的思考者,也就是方法思維讓人們不在一棵樹上吊死,會在多棵樹上試試。特別是當人們遭遇阻礙的時候,高希望感的人能非常有效地尋找到其他的樹(Irving, Snyder, & Crowson, 1998)。
動力思維:希望理論中的動機成分,指個體感覺到自己有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達到目標。
這是一種自我指示的思維,它提供心理能量以促使方法思維開始運轉並持續維持,在追求目標的所有階段它都持續地提供這種心理能量。
在所有目標導向的思考中,動力思維都很重要。特別是遭遇困境的時候,它有其特殊意義,為個體提供必要的動力去獲得最好的辦法(Synder, 1994b)。
有一個知乎上常説的一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就是我們有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但是我們缺少能量,我們或許對這些方法沒有足夠的信心,或許對我們的目標不夠清楚,但最終體現的是我們沒有動力,我們不想去做改變,不想去行動起來,缺少這個動機。
方法和動力思維的結合
一句話,二者是相互促進的。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有更加清晰和靈活的方法,我們就更加有動力。很簡單,當你問我中午吃什麼的時候,我特別沒動力,回答不知道。但是你問,中午是走到東門去吃麥當勞還是待在西門吃肯德基的時候,方法出來了,我會有一個具體對於如何選擇的計劃和思考,這時候動力就更足。而反過來,如果我已經特別餓了,我想吃東西的慾望特強烈,我的動力特別足,那麼我不用你問,我自己主動去計劃我思考我要吃什麼的願望也會更強烈。
作者提到,當我們面臨生活中的難題時,方法和動力二者任一的缺少,都可能帶來這種相互促進過程的降低。
很多人會困惑失戀之後怎麼辦。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可以去做一些什麼,他們缺少方法思維,所以他們覺得自己的生活缺少了動力,也不想去做什麼改變,從而覺得整個生活沒有希望;而有些人其實道理都懂,知道可以去散心、去和朋友相處、去努力工作、去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但是他們做不到,他們不想去做,他們一起牀就覺得天空是灰色的,他們缺少了動力思維,從而他們也漸漸地不知道怎麼去做了。
希望、困境和情緒
人們遭遇困境的時候,首先下降的是動力。所以才會有道理都懂,但過不好一生。其實我們遭遇的一般困境,我們常常知道或者可以通過努力去知道如何去應對,而許多人在困境面前喪失信心,不是因為不知道方法了,而是先喪失了鬥志、沒有了動力。
作者在理論上分析,遭遇困境的時候,動力的下降會在一段時間後恢復 / 反彈,但是高希望的人往往比低希望的人恢復的速度更快。
另外,在追求目標的活動中,希望水平和情緒狀態是息息相關的。
當一個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動力,有效地克服了阻礙,感覺到了自己成功的目標追求,他會感覺到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並且這種積極的情緒狀態是反過來促進這一過程的。
反之,在失敗的目標追求過程中,動力的不足、方法的缺失,都會帶來消極的情緒狀態,而消極的情緒反過來也阻礙了目標追求的過程。
因而,正是這種目標導向的思維方法會推動目標導向的行為。而困境中遭受的情緒困擾是會阻礙其行動的。這和我前陣子聽採銅老師在師大新書發佈會的時候得到的一個觀點不謀而合,採銅老師強調提問的重要性,給自己提問題,會讓自己不斷進步。這就是目標導向的思維,我們有了一個清晰目標,開始行動才會容易。
所以,當我們遭遇到這些情緒困擾的時候,其實認知評價的過程十分重要,高希望水平的人會對自己提問,會去看看自己目標的所在,這種認知的過程會調節情緒,讓自己行動起來。在 Lazarus 的理論體系中,這叫做應對方式(coping)。
希望的整合模型
最後,是最受大家歡迎的看圖説話環節了,Snyder 在這裏提出了一個整合的模型。
最左邊是一個人的 Learning History,也就是説我們如何運用自己的方法思維和動力思維是從兒童時期逐漸學習和內化而來的。它形成了一個人的特質,或者説反應傾向——當我們在某種狀態下,我們會傾向於如何感知和思考。隨着這種特質性的希望感,會伴隨而來的是一種特質性的情緒狀態(emotion set),或者稱「心境」。
這種特質性的希望感和情緒狀態會影響個體目標追求的過程,從而到了中間的 pre-event 過程。這個過程中個體會進行一系列的價值判斷,以感知生活中的每一個目標的重要性,只有目標追求的結果在個體的價值體系下被感知到足夠重要,他才能保持對該目標充分的注意力。
從而,在這個事件中開始投入自己的動力,和計劃實現目標的方法,這個價值評估的過程和動力思維、方法思維在整個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會不斷反覆互相促進和影響。
最後到了右邊的 Event sequence。目標有可能就順利實現了,帶給個體良好的情緒體驗,並且促進個體在完成這個目標過程中的動力和方法思維,讓其充滿希望感,這個希望感就是當下的一種狀態希望,不同於 Learning History 中個體兒童期以來長期習得的那種特質性希望。而有時候並非那麼一帆風順,我們可能遭遇 surprise event,我們計劃之外的情況出現了,這就是考驗我們方法思維的靈活性和動力思維的強度的時候了。當我們在這個 stressor 下,能夠依然保持高的狀態希望感,我們能夠實現目標,否則,我們可能難以實現目標,從而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反過來降低我們的狀態希望感。
希望,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彩虹。這個彩虹的描繪,源於我們過去的經驗,最初是一張白紙,我們每一次追求一個小小的目標,我們就在這張紙上畫上一筆,最終它是七彩的還是灰色的,源於那些我們成功和失敗的經歷。直到現在,我們依然可以在那張畫了許許多多筆的畫紙上去補充,去加工,也就是我們每一次面臨一個事情的時候的一個狀態希望,你可以在這次填一筆彩色,也可能在這一筆中添一筆灰色,這源於你對這個目標的執着和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