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增強孩子的自尊
父母,如何強化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和獨立看似是兩個不相關的概念,實則聯繫緊密。獨立的孩子通常自尊心較強,因此,家長在對待自己孩子自尊心的問題上,不能簡單地認為自尊心強就是不好的,要看到孩子自尊心強背後的問題——那就是渴求獨立、尊重、認可與重視。自尊心強的孩子不希望自己被視為弱者,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重視和認可。特別是二三歲之後,他們的自我意識日漸增強,什麼事都想擺脱成人的“干涉”自己獨立完成,如果家長此時能因勢利導,就能使孩子這種初級的獨立意識變為根深蒂固的獨立習慣。有的父母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做比較,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十分不利。有的拿孩子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比,這可能讓孩子沾沾自喜,產生自負情緒;更多的家長是拿自家孩子的缺點與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比,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拿孩子的缺點比他人的優點,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這樣做不僅會激發孩子產生逆反行為,還可能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父母的眼裏,自己的孩子卻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其實源自於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對此,印度一位思想這麼告誡父母們:“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用去看,不要比較。”父母應當承認孩子之間的差別,然後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幫助孩子進步。孩子的天資有別,有的學習事物快,但生活能力較差,有的學習速度較慢,但勇於大膽嘗試。父母不能只憑局部就否定孩子的價值,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調整心態,換一種積極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培養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想幫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生活和學習,父母首先要對言行進行調整。比如,以與孩子聊天的形式,在講述其他孩子的具體事例過程中給以較高的評價,引起孩子對什麼是可以被誇獎的事例、什麼是高標準事例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同時,父母一定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我相信你會和某某某做得一樣好。”之後父母再反問孩子“你説是嗎?”這樣可以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心理預期和暗示。
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很多家長都渴望讓自己的孩子無所不能,各方面都能出類拔萃。這種高期望導致父母從這方面和那方面看孩子。結果,他們越看孩子,越生氣,越失望。這個比較的結果也會給孩子們帶來兩種結果。要麼孩子們盡力滿足父母的要求。因此,他們的自尊心會因為達不到而受挫,或者即使能達到,將來遇到挫折時,也容易感到受挫。或者因為無論他們多麼努力,他們都不會被父母認可,孩子們只會拋棄自己。這兩個結果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誠然,作為一個熱心的家長,適當地把培養孩子的目標定得更高是正確的,因為家長適度的期望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動力。但是,如果把培養孩子的目標定得過高,不切實際,就不會成為孩子的動力,反而會給活潑的孩子帶來沉重的思想負擔,給孩子不成熟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壓力。一旦負擔和壓力超過孩子的承受極限,就會使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為孩子制定培訓目標時,一定要適當降低期望值,鼓勵孩子及時取得小進步。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孩子的自尊,激發他們進步的願望。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現象:期望值越高,失望值越大,反之,期望值適宜,可以令人產生很強的滿足感。這個規律用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同樣合適,如果父母能夠把期望值放低點,不僅能自我減壓,還會在孩子身上發現更多的優點,把更多的鼓勵和表揚以及信任傳達給孩子,使他們能向着更優秀的方向努力和發展。放低期望值並非對孩子不抱期望,而是將望子成龍的心暫時收起來,要一步步來,每次只要求孩子進步一點點,這樣孩子就不會感覺到有壓力了。在父母這種慢節奏的期望下,孩子總有一天會取得一個令他自己滿意的成績。“完美父母”總是期望太多、批評太多,這種行為看似盡職盡責,其實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氣,在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相反,如果父母能對孩子進行鼓勵,哪怕他沒有進步或進步很小,都會使孩子充滿活力,變得獨立自強。想要將期望變成現實,光靠指責、批評、督促是不夠的,如今的孩子大多數習慣被動等待指令和安排,極容易變得懈怠,從而導致主動性與創造性水平低下。父母應當將對孩子的期望化為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使其能主動前進、獲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