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薊州之變,戚繼光調離後的戚家軍,緣何被殘酷鎮壓?
萬曆二十三年,戚家軍被殘酷鎮壓的事件,被稱為薊州兵變,不僅是明朝歷史上的悲劇,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樁悲劇。
大概是由於不光彩,當局者並不想將這件事大書特書,在《明神宗實錄》中只有寥寥數筆,萬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已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這也就是明朝官方對薊州兵變的定論,防海兵(大體是戚家軍)要求雙倍糧餉,因此“鼓譟”,於是被督撫把鬧事的殺了,剩下的都給攆回老家了。
至於具體殺了多少人,《明神宗實錄》中沒有寫,而在這場禍亂的始作俑者王保的傳記中記載為:“鼓譟,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
但是由於這個事情發生在明朝萬曆抗倭援朝期間,朝鮮方面的史料記載是三千三百多人。雖然人數上有差距,但是事件的口徑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戚家軍要求朝廷加軍餉,最後引發譁變。
如果不知道真相的人,看了這個事後,可能會覺得戚家軍雖然能打,但是也不能在國家戰爭期間“坐地起價”,要漲軍餉,但是如果詳細考察的話就會發現,被殺的戚家軍死得太不值了,難怪大明朝最後一個能打的軍隊都沒了。
很多人認為戚家軍是私軍,其實這是有失偏頗的,戚家軍雖然因為戚繼光的領導而出名,並且被稱為戚家軍,實際上真正的名字應該是“浙軍”,是戚繼光以朝廷的錢糧招募的一支職業化軍隊,並不等同於私軍。
為什麼戚繼光的軍隊能打呢?就是因為明朝末期的軍隊實在是太菜,這又要説起古代的軍制,軍制要麼就是世襲軍户制,要麼就是募兵制,所謂世襲軍户制就是給軍人土地,平時為農,戰時為兵,能夠減少國家的財政負擔。
比如曹操實行的屯田制後,打仗基本沒缺過糧,唐朝初期的府兵制也是這種世襲當兵,很是強勁,但是後來均田制瓦解了,有的士兵把田賣了,後代還要當兵,這就有點吃不消了,所以最後府兵制崩盤了。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全面實行募兵制的朝代是宋朝,結果當然是有點悲催,不是制度不行,是遭遇的敵手太強,指揮兵的體系不行,明朝自然也不敢再用募兵制。
明朝軍制是朱元璋在吸取了前代軍制的基礎上,採納劉基的建議設立的衞所制度,其實也是傳統的世襲軍户制度,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前期的時候明朝軍隊威震四方,結果到明英宗時候就不太行事了。
越到後來,明朝的軍隊越完蛋,倭寇在東南沿海橫行,明軍竟然不能抵擋,於是才有了戚繼光招募戚家軍的試探,效果是良好的,在抵抗倭寇方面是得心應手,取得了不錯的結果。
實際上,衞所制度下的士兵都不喜歡打仗,都想老老實實當個農民,還有軍餉發,而募兵制本身就是,想要賺錢的就來當兵,這種自願來當兵的都是不怕死的,因此作戰很勇敢。
本來戚繼光的軍隊作為抗倭專業部隊,在南方待得很好,但當時風頭正勁的張居正,想要以此為契機,改革全國的兵制,加強大明王朝的實力,就將戚家軍調到了北方,一方面是想要作為“模範軍”改革北方軍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抗擊北方遊牧民族。
不料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開始入侵朝鮮,並且想要以此為跳板攻打明朝,明朝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派兵支援。
引發兵變的原因自然是待遇問題,明朝軍制下的士兵軍餉是一年18兩,但是由於這次戰爭戰場是在國外,因此首任東征經略宋應昌以雙倍待遇激勵士兵,這樣下來一個南軍的俸祿一年可達43兩之多。
可以説,這筆錢花得還是很值得,當時豐臣秀吉的軍隊很厲害,明朝軍隊往往不支,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只有以戚家軍為主的南軍屢建軍功,人家南軍本身就是抗倭起家的,打起倭寇自然是得心應手,而且由於士兵素質較高,在作戰期間受到朝鮮方面的好評。
為此,在作戰中,宋應昌還曾許諾只要有軍功,後面還會加響,結果是這場戰爭打得時間太長,明朝的國庫被掏空,朝廷的錢明顯不夠用。
宋應昌的調任,讓事情變得更加戲劇化,以前承諾的待遇變得撲朔迷離。
北方軍人由於是衞所制度,即使沒有軍餉還有屯田,但是南軍駐紮在薊州,應該是沒有土地的,一旦失去糧餉,生活就困難了。
而且南軍本來就是募兵制而來,説白了就是僱傭軍,我是為了錢才來打仗的,跟衞所的軍户不一樣,軍户世代都是軍人,不當兵不行,南軍是兩碼事。
因此,明廷的這種“白嫖”自然三番五次的激起南軍的不滿,隨着張居正被清算,戚繼光被調離,南兵在薊州遭受越來越不公正的待遇,朝廷的想法竟然是把這支軍隊瓦解了。
錢不給發了,還要把人攆家去,自然會引發譁變,新調任薊州的領導王保為了表現自己,乾脆以薊州兵變為由來一個大屠殺,將帶頭鬧事的南兵殺個遍,然後再給攆家去,白嫖計劃順利完成。
薊州本來就是明朝最重視的軍鎮,如今在這裏發生這樣慘絕人寰,自相殘殺的悲劇,是否意味着明朝的軍制已經爛到骨子裏了呢?
似乎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何李自成的農民軍皆是草包,卻能夠肆意橫行;滿洲八旗不過幾萬人馬,卻能對明作戰百戰百勝。
參考資料:《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管窺》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楊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