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脱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幻。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明朝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清朝奴才與臣的區別
清朝早期:稱呼隨意,尤其是漢臣。稱呼什麼都可以,還有稱呼我的。旗人中主要是對本主稱呼“奴才”,對
共主
皇帝稱“臣”。
順康時期:逐漸形成慣例。雍正時期:打破慣例,他喜歡大家稱呼“臣”。漢臣一律寫臣,滿臣中依然存在稱奴才的摺子,以請安褶和內務府居多。
乾隆時期:作出以下規定——滿文臣公事稱臣私事稱奴才,漢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稱臣。武臣無論滿漢無論公私,一概自稱奴才。
奴才
究其根本,滿漢制度不一樣,中原有自由的平民,但是滿族不一樣,他們就那幾個主人,其它的都是主人的包衣,和中原地主家買來的奴才相似,他們沒有平民那樣的自由,只是到了後來清越來越強大,滿族統治者才利用這些值得信任的奴才,清統治者給他們官做,有的立功得到更大的官,他們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但是他們為了和皇帝拉的更近,一般都稱他是皇帝家的奴才。
奴才
而漢朝官員和其他的一些滿族官員大多都稱自己為臣,這是因為漢官沒有當過皇帝家的包衣想巴結也巴結不上,其它的滿族官員有由其它原因稱自己為臣。在皇宮中的太監宮女因為是皇帝家的所以必須稱奴才。其實所有在朝上的官員都可以稱臣的,皇上並沒有規定他們誰必須稱奴才的。
所以,在清代,能自稱奴才的人,社會地位都是比較高的,因為這説明他們有旗籍,這玩意就相當於一種變相的貴族身份,雖然沒有正式爵位那麼高貴,那對普通人而言也是極其難得的,至少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是如此。於是就有了奴才的地位高於臣這一現象了。
臣
儒家文化與滿清奴才文化的對比
儒學者一直是中國歷史的主導者,演義了漢唐盛世,魏晉風流,南朝文藝,宋明風韻,書生的筆記載中國文明的悠久篇章,書生的筆創作出傳承不斷的詩書文學,書生的筆更加留下了精緻美妙的文明畫卷。書生用筆記錄匈奴,突厥,蒙古,滿清的殘暴野蠻,儒生的道德正義,長期以來就是中國人辨別是非的標準,滿清以來,中國思想界萬馬齊喑,死氣成成,儒林書生正義者躲入山林,不理世事,權欲者溜鬚拍馬,甘做漢奸走狗,奴才文人把持儒學傳播的渠道,以至於到了現在有人還以為 儒學就是那套虛偽,弄假,溜鬚,逢迎,主子,奴才,阿哥 ,康熙的滿洲農奴文化。
歷代儒學者都提倡氣節,提倡禮義廉恥,不畏懼權貴的正氣,滿清入關之後帶來農奴社會特有的奴才思想,滿清奴才文化形成於滿清,他將儒學的忠義思想成功的扭曲成了奴才主子文化。儒家的忠義思想更多的是追求對真理和儒學倫理的捍衞和忠誠,當皇權違背這種儒學道義和真理的時候,儒學者表現出與皇權對決的勇氣,和實際情況。滿清統治中國之後,這一切都被扭曲了,儒學變成了犬儒,正氣,氣節全無,儒學整個階層淪為滿清的奴才哲學。奴才思想滲透儒家文化,忠義思想演變為奴才對主子的絕對忠誠。
漢臣
紀曉嵐修訂四庫全書,正義之文基本消失,禮儀道德讓步於主子奴才,華夷文明之辯,被視為刺痛滿清野蠻本質的大敵,因此華夷被顛倒過來,華不為華,夷狄橫行中華,烏煙瘴氣,道德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