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第一個要對付的是李自成。北方大戰如火如荼,南方這邊卻是鑼鼓喧天,為什麼?因為南方沒有戰爭,明朝的王爺們相繼建立了各自的南明小朝廷。
南明有沒有翻盤的機會呢?我覺得實在是太多了,可惜每一次翻盤的機會,都被南明小朝廷們自己給毀掉了。
第一次翻盤,弘光政權,完全可以一統整個南方。
崇禎皇帝在煤山上上吊以後,他的三個兒子也沒能逃到南方。這麼一來南方朝廷可就羣龍無首了。以史可法為首的南明朝廷,決定迎立一位新皇帝。
時故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為大學士,駐揚州督師,總兵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高傑分守江北。---《清史稿》
他挑選了很長時間,結果四鎮軍閥和鳳陽總管馬士英,帶着朱由崧強行監國稱帝,建立了弘光政權。史可法也只能接受了這個事實。
這個時候如果朱由崧勵精圖治,團結南方的各路軍閥,不談恢復北方江山,至少能夠像趙構一樣,把南方的半壁江山給統一了。
當時在湖北有左良玉,在福建有鄭芝龍,在雲南有沐天波等人,
這些人手裏都手握重兵,如果朱由崧能夠團結他們,再結合四鎮軍閥手裏的十多萬人馬,想要擋住滿清南下,問題還是不大的。
可是這個時候朱由崧卻過上了荒淫無度的生活,絲毫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史可法等人一味地希望和滿清和談,以此達成劃江而治的局面,可惜人家滿清只是緩兵之計。
等到滿清擊敗李自成以後,自然是大軍南下,把弘光政權給滅了。
朱由崧的政權,只維持了8個月。這8個月裏,朱由崧集團,只顧着爭權奪利,並沒有一統江南的任何計劃。
所以他們不光沒能抵擋滿清,就連南方的各路軍閥都沒有徵服。這麼一來,朱由崧自然就沒辦法恢復大明朝的基業了。
第二次翻盤,隆武政權,至少可以守住半壁江山。
朱由崧政權被滅了以後,朱以海在浙江建立了魯監國政權,同時朱聿鍵在福建建立了隆武政權,這兩個政權不僅沒有統一旗幟,甚至刀兵相向,大有火併的意思。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倆在爭奪正統的地位。其實這兩位都是比較偏遠的旁系,和崇禎的關係都比較遠。
朱聿鍵是鄭芝龍扶植起來的,朱以海是張名振扶植起來的。這兩個人又都是手握重兵,所以他們沒有忙着對付滿清,而是互相殘殺。
此後朱以海被清軍擊敗,魯監國政權明顯不是隆武政權的對手。隆武帝朱聿鍵手裏沒有多少權力,大權始終在鄭芝龍手裏。
而鄭芝龍是個投機分子,他想着投降滿清,扶植朱聿鍵也只是為了增加一點投降的籌碼罷了。如果鄭芝龍這個時候能夠支持朱聿鍵北伐,至少東南幾個省,都能夠成為隆武政權的勢力範圍。
此後隆武帝可以和沐天波集團、重慶各路土司集團合作,至少可以恢復南方的半壁江山,這是不成問題的。
第三次翻盤,永曆政權,聯合大西軍再造大明不成問題。
朱聿鍵北伐失敗,在福建長汀遇害以後,鄭成功始終不承認魯王朱以海的正統性。這個時候在廣東又出現了兩個新的政權。
一個是朱聿鍵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建立的紹武政權,他當時只是在建國。另一個是朱由榔在肇慶建立了永曆政權。
這倆政權之間也是水火不容,還發生過爭鬥。其實任何一方只要妥協,那麼西南片區就能夠得以安寧。
結果僅僅一個月的時間,紹武政權就被李成棟的大軍給滅了。此後永曆政權成為了南明的正統政權,本來是有光復大明的機會的。
當時李定國兩蹶名王,把南明的地盤推到了湖南境內,可是不久之後李定國和孫可望這兩大權臣發生內鬥,孫可望不是李定國的對手,只好去長沙投降了滿清,繼而將整個貴州出賣給了滿清,永曆政權元氣大傷。
這還沒完,李定國始終希望和東南的鄭成功合作,可是一連數次相邀出兵,鄭成功都是表面答應,背地裏卻紋絲不動。
十八年五月,緬酋弟莽猛白代立,紿從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圍之,殺沐天波、馬吉翔、王維恭、魏豹等四十有二人,詳《任國璽傳》。存者由榔與其屬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臨緬,白文選自木邦降,定國走景線,緬人以由榔父子送軍前。明年四月,死於雲南。六月,李定國卒,其子嗣興等降。---《明史》
西南和東南的軍事力量無法團結一致,這也是永曆政權無法光復大明江山的重要原因。
如果李定國和鄭成功能夠在一起合作,那至少可以將整個長江以南收入囊中。
朱由榔的地盤是越來越小,最後吳三桂殺入雲南,朱由榔和沐天波不得不逃亡到了緬甸。在緬甸沐天波被殺,朱由榔被吳三桂抓到了昆明宰掉了。
自此南明朝廷基本全部覆亡,老朱家的子孫們也都沒有再冒出拉稱王的。只有東南的鄭成功依舊還在堅持抗清了,但是由於勢單力薄,自然成不了多大氣候了。
總結:南明的好機會,都被他們自己給搞掉了。
我們總結這三次可以復國的機會,就會發現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南明的滅亡,那都是他們內部自己搞出來的,不用滿清動手,他們自己人先跟自己就打起來了。
其實歷史上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南明本可以翻盤,卻因為內部矛盾不斷,所以自我先消耗了一大部分能量。等到清軍南下以後,他們自然也就無法抵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