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鳳凰知道:積分落户政策是怎麼回事?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導語]

  據人民日報報道,今天下午,北京市政府法制辦將就積分落户管理辦法和居住證管理辦法兩個徵求意見稿,在網上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

  户口,是每個想在北京安身立命的人跨不過去的一道坎。有人説,“有沒有北京户口,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兩個世界。”

  那麼,積分落户能幫北漂跨越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嗎?

  ●在不少人看來,北京實行積分落户是大勢所趨

  “積分落户”是指通過設置一套指標體系,對外來人員落户本地的條件進行指標量化,並對每項指標賦予一定分值,當累計積分達到規定分值時即可申請落户的做法。

  目前,能落户北京的人大概分以下幾種:父母一方為京籍的新生兒;符合年齡限制,通過工作單位獲得“進京指標”的應屆畢業生;“千人計劃”的高層次海歸、博士後等特殊人才;配偶為京籍的普通人;為北京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商人;通過公務員考試或應聘有“進京指標”的國企、事業單位、高新技術企業的人;在北京市被評為全國勞模、現在仍為農業户口且有落户意願的外省市農民工等。

  對絕大多數北漂來説,這些落户方法都不太實用。而北漂又是一個龐大的羣體。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已達到818.7萬人。他們中的很多人有意願融入北京,也有權利成為新北京人。

  所以,積分落户被視為外來常住人口成為北京人的“新希望”。2011年6月20日,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首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若干問題的建議》,提出了積分落户制。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全文發佈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出特大城市要“建立完善積分落户制度”。對此,公安部副部長黃明表示,北京將根據中央精神,及時出台積分落户制度。

  ●年初通州試點觸動北漂敏感神經,但落户細則至今未出台

  2015年2月5日,通州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將通過積分落户等政策,推進外來常住人口市民化。

  隨後就有媒體曝出通州積分入户有六個基本條件:1、持有《北京居住證》滿10年以上;2、在本區有住房或者租房滿8年以上;3、985工程或者中科院系統研究所畢業碩士(脱產)畢業;4、持有《北京居住證》期間在本區繳納社會保險連續滿10年以上;5、國家中級職稱以上;6、無刑事前科。當時人口問題專家黃文政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説:“條件雖然高,但相比較而言,也算是一個微小的進步。”

  2015年2月12日,通州區正式做出回應,表示這些條件系誤傳。通州區正在按照相關要求,積極研究未來人口管理政策措施,尚未出台任何積分落户細則。

  ●北京之前,各地積分入户都有共性:控制數量,傾向高端人才

  從2009年12月,廣東省中山市在國內率先進行積分入户探索後,廣東、浙江、天津、上海等多個省市都在進行積分制的探索。目前已有15座特大或超大城市推出當地的積分落户政策。從人口數量和城市規模來比較,上海和北京的情況最為接近。

  上海的積分落户制度有兩類:一類是針對應屆畢業生。根據《2015年非上海生源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進滬就業評分辦法》,評分體系分為畢業生要素分、用人單位要素分。一般來説,學歷越高,畢業學校越好,外語與計算機能力越強,單位越高端,得分就越高。

  2015年,應屆畢業生落户的標準分為72分。不低於標準分的應屆生可辦理上海市户籍;低於標準分的,可按照相關規定申請辦理《上海市居住證》並獲得相應的積分。

  一類是針對非應屆生的居住證積分入户制度。根據2015年7月1日實施的新版《上海市居住證積分管理辦法》,這一評分體系包括基礎分、加分及減分項目。在基礎分中,年齡越小,學歷、職稱越高者得分越多。關於加分項目,創業人才、上海緊缺急需專業人才、投資納税或帶動本地就業人員、配偶為本市户籍人員都有相應的加分。如果最終取得120分的標準值,就可以獲得上海市居住證,持有居住證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務,已經非常接近户籍人口。而持有上海居住證滿7年,並連續繳納社保滿7年的人才有資格申請上海市户口。

  上海的積分落户制有兩個特點,一是嚴格控制數量。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表示,上海2014年通過積分制得到當地户口的不過6000人左右;二是對積分落户的申請人要求較高,這種要求是全方位的,年齡、學歷、專業、職稱、納税社保年限等等。積分入户門檻高的一個後果就是忽視了農民工的入户願望。學歷、社保是農民工入户路上的兩座大山,很多工作了十幾年的普通農民工根本攢不夠分。

  上海其實是一個典型的樣本。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段成榮説,目前實行積分制的城市,打分大多數都偏重人才屬性、技術能力、社會貢獻,在他看來,北京實行積分落户制,可能與之大同小異,只是不同指標分值上會有差異。 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則認為,北京積分落户的條件可能會嚴過上海。

  ●積分落户口子小是事實,居住證制度才是有效的補充

  2014年8月,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就户籍制度改革進行解讀時表示;“對特大城市而言,能夠落户的人數很少,積分制落户口子是非常小的,廣州小,上海更小。”

  考慮大城市的承載能力,積分入户制度只能解決極小部分人的需求。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鄭梓楨認為,在實行積分入户的同時,要施行包括教育、醫療、住房在內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兩種制度並行”。對那些入不了户的人,也能在基本公共服務裏保證底線的公平。

  居住證制度無疑是個關鍵環節。2015年10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居住證的核心功能是實現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對於大城市而言,其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高,面臨的財政壓力也就更大。

  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北京、上海這些特大城市户籍的含金量主要體現在孩子參加高考上,所以教育也就成了户籍制度改革最難的部分。

  ●落户大城市沒有容易的路,異鄉人最怕的是無路可走

  無論如何,積分入户都是在城市户籍的鐵板上撕開了一塊。良性的積分入户政策清晰、簡潔,能避免暗箱操作和户籍腐敗。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陸傑華認為,在積分落户的設計理念上,首先要注意面對的受眾羣體是多數的流動人口,一定要讓多數人看到希望。

  第二,積分落户改革,即使不能很快解決户口,也要以居住證為依託,依據不同的積分提供不同的保障。

  第三,設定一定的路徑,能夠讓普通人明白要多長時間、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