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鳳凰知道:代購讓世界更美好 2015.12.9日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綜合

  [導語]

  據澎湃新聞報道,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中國商務部和財政部顧問周婷説:“針對海外代購更為嚴厲的監管政策,將於明年‘兩會’後陸續出台。政府正在試點行業和品類(多為大眾消費品),以進一步擴大刺激消費範圍,降低進口關税、推進貿易自由化等,進一步刺激跨境電商發展。”

  近幾年海外代購市場風生水起,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都加入到這個行業,因此有了“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説代購就代購了?”的調侃。毫無疑問,海外代購滿足了兜裏有錢的中國人個性化的消費訴求,但同時也逃不脱“水很深”的詬病,不少代購甚至是遊走在法律的邊緣。

  那麼,海外代購讓中國人的生活變得更美還是更糟?嚴厲的監管能掐斷海外代購的生存道路嗎?

  ●什麼是海外代購?誰在做?

  海外代購,即國內消費者找個人或商家幫忙購買自己需要的境外商品,並額外支付一定的代購費的做法。

  海外代購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一種是私人代購,留學生、空姐、導遊、因工作關係可以經常出國的商務人士等,都是常見的代購者;另一種則是專業代購平台,比如電商公司的海淘平台天貓國際、亞馬遜等;此外,還有一種形式是“買手製”,即電商搭建平台邀請居住在海外的個人或商家入駐,並對入駐者進行資質審查。剛剛過去的黑色星期五,打開購物網站“洋碼頭”,你能看到許多入駐的買手實時向消費者播報自己的血拼過程。

  ●中國海外代購市場有多大?2015年預計超過兩千億

  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海淘羣體。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增加58.8%,達767億元,2014年中國海外代購交易規模突破一千億元,預計2015年將超過兩千億元。

  代購市場的火熱甚至擠壓了國內消費。貝恩公司發佈的《201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顯示,2014年中國消費者購買的奢侈品中,有70%為海外購買或通過代購購買,同期國內奢侈品市場卻首現負增長。

  ●海外代購俘獲消費者,憑的是便宜省心

  中國消費者捨近求遠選擇國外的商品,無非三個原因:國外更便宜,國內買不到或者品質沒保障。

  代購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低廉。代購的商品,境內外差價常常會很大。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海關高昂的關税。佔海外代購首位的化妝品進口税50%,數碼產品、手錶進口税30%。進入流通環節後,還要另收17%的增值税。另一方面,歐美不少奢侈品執行的是區域定價政策,中國恰恰就是“被宰”的區域。

  至於國內買不到,一種情況是某些商品在海外上架時間比中國早,另一種情況是國內壓根沒貨,比如古董照相機,限量版的手辦、小眾軍品等。

  品質沒保障更是中國特色,尤其是母嬰產品。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爆發,將海外代購推向了一波高潮。

  通常一部分人會選擇自己海淘,但海淘的技術含量比較高。你得知道去哪些網站買,要懂英語,最好有一張可以雙幣支付的信用卡,遇到不支持直郵的網站還需要挑選可靠的轉運公司,被海關抽查到還要繳税。所以,海外代購之所以省心,就在於它提供的是一整套包括購買、語言、支付、運輸的服務。他們幫助消費者突破了消費壁壘,身體力行了網絡無邊界這個概念。


  ●但消費者要面對假貨、售後服務糟糕的煩惱

  帶給人方便的同時,海外代購也不可避免地背上了“水很深”的評價。“買來是假貨”或者“不確定到底是不是正品”是許多人的購買體驗。

  據環球人物報道,一些代購會把國外地攤上買的假貨,寄給國內的消費者,再收取海外代購的費用。還有一種“正品”不過是“出國逛了一圈回來”的國產高仿品。據《IT時報》報道,在浙江、江蘇、廣東等地聚集有大批專門做“高仿A貨”的地下工廠。它們要做的就是從廠裏拿來貨源直接發往國外,回來賣之後則可實現翻倍的利潤。

  ●代購者也要承擔法律風險,代購與走私常常只有一線之隔

  通常情況下,一件代購商品的到手價格包括了:代購商品原價、物品所在國國內運費、物品所在國消費税(增值税)、代購費、關税、國際運費和中國國內運費。

  雖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代購是違法的,但個體代購者的價格優勢主要是通過避税逃税獲得的,這就註定了他們將面臨巨大的法律風險。

  代購物品的一種入境路徑是包裹郵寄。海關總署2010年第43號公告其中規定:個人郵寄進境物品,海關依法徵收進口税,但應徵進口税税額在人民幣50元(含50元)以下的,海關予以免徵。而海關檢查是隨機的,被海關查到無非就是選擇報税或退運。

  另一種路徑是“人肉搬運”。按照海關規定,個人自帶貨物,不管是自用還是代購,價值5000元人民幣以下免税。超過這一額度則需要報關,否則屬於走私行為。根據海關相關規定,為了保證出境口岸旅客的正常通行,海關對旅客行李採用抽檢方式,抽檢率在4%左右。不少代購者都選擇賭運氣,不會主動申報。

  當走私普通貨物的逃税額度達到5萬元以上時,就觸犯了《刑法》。根據中國《刑法》規定:“走私貨物、物品偷逃應繳税額較大或者一年內曾因走私被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後又走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逃應繳税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2011年底,網上代購店主于娟因走私安利化妝品、保健品兩噸,被揚州中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

  2013年12月,前空姐李曉航因多次攜帶從韓國免税店購買的化妝品入境而未申報,逃税113萬餘元,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罰金4萬元。對海外代購的直接打擊激起了不少質疑。有觀點認為若按照該案例量刑統一執法的話,或將有十多萬代購者牽連其中。更多這樣的代購者並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這體現的是一種法律的不公平。更多的人對代購充滿了同情,“都不忍心找代購了”。

  ●個體海外代購有市場需求,一把拍死不合適

  為了避免税收的流失,海關政策對個體海外代購也越來越不友好。2014年8月1日起生效的海關總署“56號文”明確規定:不管是個人到國外購物,還是電商企業做跨境電商進出口業務,都必須接受海關監管,提交相應的貨物清單,辦理報關手續。“56號文”實施後,個人物品將按行郵税進行徵税,未經備案的私人海外代購將被定為非法,也就是説眾多淘寶店、微信朋友圈海外代購都可被視為走私行為。

  政策收緊的同時,官方背景的跨境電子商務平台也在不斷髮展。中國海關總署從2012年12月開始在試點城市開闢跨境通。2014年8月20日,亞馬遜宣佈入駐上海自貿區,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業務。

  但比較來看,個體海外代購確實最大限度地為消費者節省了成本,滿足了小眾、零散的消費需求。無論是官方背景的電商平台,還是國內的電商巨頭,都很難終結個人市場,消費者會用腳投票,“一刀切”式的法律嚴懲也並不能從根本上抑制需求。

  至於“逃税”的問題,有學者建議通過設計專門的代購行業税收體制將海外代購從灰色領域帶入到正規税制框架之內。而據財新網報道,有個體海外代購者表示自己是願意報税的,唯一的擔心是海關在處理海外代購關税方面,無法做到一視同仁,甚至選擇性執法,從而讓沒有關係的個體代購者處於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