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鄧飛:香港愛國主義教育如何更上層樓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綜合

今年以來,隨着“愛國者治港”在香港的進一步落實,以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建立文化自信為目的,香港教育界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憑藉這些措施,在學校中旗幟鮮明、堂堂正正地講愛國,成為一件名正言順的事,也讓長期堅持愛國主義教育的學校、團體和社會人士感到揚眉吐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除了數量極少的幾所傳統愛國學校之外,幾乎沒有人會提倡愛國教育,只會含糊地提倡國情教育。20世紀90年代,香港教育界曾短暫提出過民族主義教育,但迴歸之後迅速變為國民教育。到了2012年,香港爆發“反國教風波”,“國民教育”一詞被迅速污名化,彷彿是“洗腦教育”的代名詞,隨即成為教育界乃至社會避之唯恐不及的“票房毒藥”。一箇中性的“國民教育”,尚且面臨如此妖魔化的對待,遑論愛國教育,遑論上升到思想理論高度的愛國主義教育。

隨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教育部門今年陸續公佈了《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及15科相關科目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改高中通識教育科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重視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和國民身份認同,學生須學習國家發展歷程、憲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同時,由本學年開始,在新入職教師、在職教師及擬晉升教師必須參與的核心培訓課程中加入與憲法、香港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有關的內容。此外,從明年1月1日起,香港所有的中小學必須在每個上課日、元旦日、香港特區成立紀念日和國慶日升掛國旗,必須每週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

上述積極變化,都是振奮人心的大好事。同時,教育界同仁理應認識到,中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仍需快馬加鞭、更上層樓。目前,香港中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或者國情教育仍未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是分散在不同學科中,即所謂滲透式教學,人人有責、科科有責。這樣固然有其積極一面,但同時也可能造成愛國主義教育的碎片化。目前,除了升掛國旗及舉行國旗儀式外,其他相關愛國主義教育缺乏明確的學習綱要和課程綱要,中小學教學內容整齊劃一,缺乏條理和系統,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複,比如小學階段已經有國旗、國徽、國歌相關背景知識課程,到了中學階段應有進階內容。

愛國主義教育一樣要遵循教育規律。歷史不能成為一種擺設,成為指定時刻的“花瓶”。以零散方式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只能讓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切切實實地教育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歷史不是零碎的片斷,而是完整的、與自己切實相關的真實存在,他們就會對歷史產生親切感,對歷史有共鳴,自然就會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從思想上接受愛國愛港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未來,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即便不單獨分科,也需考慮根據學生的學習階段和程度來清晰地界定教學內容,避免整齊劃一地給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安排相同的內容。這除了有助於明確老師可以依循什麼之外,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負責。(作者是香港教聯會副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