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秧長成6米高的“樹”,果實如同一串串葡萄,一串10多個,日產量達7噸……在位於崇明區中興鎮的由由中荷農業創新園裏,最近長出了科技含量滿滿的小番茄。這種小番茄成串賣,能像吃葡萄一樣,拿起一串揪着吃。
最近,由由中荷蘭農業創新園在港匯恆隆廣場的Ole’超市舉行智慧農產品首發儀式,“串串”小番茄、小黃瓜、彩椒等產自崇明基地高科技温室內的眾多農產品集中亮相。其中,“串串”小番茄成為明星產品,廣受好評。
這種“串串”小番茄培育過程有何講究?高科技温室大棚又暗藏了哪些“大智慧”?近日,記者走進由由中荷農業創新園的蔬果基地尋找答案。
每串番茄控制在14顆內
“像葡萄一樣的‘串串’番茄,你們見過嗎?”日前,記者來到位於中興鎮園區南路的由由農業,現場工作人員指着不遠處一排巨大的半封閉玻璃温室,賣起了關子。
走進玻璃温室,謎底揭曉: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明亮玻璃房內,幾十個100米長的種植槽整齊排開,種植槽上,茂密的番茄藤蔓沿着牽引線一直向上攀爬,直衝房頂。一串串成熟或半熟的小番茄像葡萄一樣垂直倒掛着,懸在統一高度。
“這叫串收番茄。”由由農業常務副總祁勝平告訴記者,在崇明基地大規模種植的串收番茄有3個品種,種子均由荷蘭引進,同時基地還試種了20多個品種,並將通過消費者試吃後的反饋來調整種植計劃,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實現產銷一體化。“串收番茄生長週期約三四個月,一年四季可實現滾動上市。”
記者發現,與一簇簇生長的葡萄不一樣的是,這些番茄的排列十分有序,在果柄上一左一右、整整齊齊,每一串都是12個或13個。“串串”番茄的顆粒數為何被嚴格控制?據介紹,番茄剛結果時植株還比較矮小,為減輕對植株的負擔,同時結合不同季節的光照條件,每串番茄都是12到13顆;從第4穗開始,植株開始變得粗壯,每串番茄的顆粒數就變成14顆,多餘的小果都會被摘除,以保證養分及時供給到每顆果子。
這些果子成熟後,產品以訂單模式進入百聯、盒馬鮮生、京東等大型超市和高端市場。目前,由由農業以種植番茄、黃瓜、彩椒為主,未來還將採用全自動生產線種植生菜。這樣的綠色果蔬,將以每天30到40噸的規模被送到上海市民的餐桌上。
玻璃温室“長”出智慧腦
串收番茄的生長環境令人歎為觀止。從空中俯瞰,這座種植基地如同銀色的巨幕鑲嵌在綠野之間,極為壯觀。番茄大棚內,農民像流水線上的工人和數控技術員一樣,在種植槽中間穿梭、升降作業。
“小番茄、水果黃瓜的種植,都在玻璃温室裏完成。”祁勝平説,基地內半封閉玻璃温室佔地面積超20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半封閉玻璃温室,相當於29個足球場那麼大。“不同於傳統農業,基地所有玻璃温室都使用智慧農業技術。”
據瞭解,在全球領先的温室環控公司Priva的支持下,自動化作物生長系統操控着由由農業整個半封閉温室,精準調控室內的水、肥、温、光、氣等指標。白天,室温控制在25℃到26℃,夜間則控制在18℃左右,確保蔬菜一年四季都處於舒適的生長環境,保證作物茁壯成長。
温室中,各種傳感器隨處可見。蔬菜種植區和育苗區都通過中央控制系統來管控;灌溉系統、施肥機、過濾器等設備都是全球最先進的,儼然是一座高科技“植物工廠”,可實時精準地感知、傳輸、獲取、處理關於温室內環境和小番茄的各種數據,工作人員可隨時通過電腦瞭解每一顆小番茄的生長情況。按照規範化操作流程,培育出的果實大小、外形、口感都能基本一致。
“在由由農業,種植的主要工作都交給了電腦,除了剪老葉、摘果等工序需要人工參與外,温室都是自動智能控制的。”祁勝平説,基地內所有的種植流程、操作工序都會形成數據被記錄下來,可用於日後追溯,對於今後新建温室也有幫助。“以前農業是‘靠經驗吃飯’,現代農業則是‘靠數據吃飯’。”
為果子定製“營養套餐”
在由由農業的種植基地裏,蔬果都享受着“VIP”般的待遇。
記者發現,整個5.6萬平方米的番茄温室內,地面上看不見泥土,種植環境“腳不沾泥、手不摸肥”。沒有土,怎麼栽種?走近一看,原來這些番茄秧的根都深紮在一塊10釐米見方的長方體中。“這叫岩棉基質塊,由礦物質和岩石製作而成。”祁勝平介紹。植株旁邊的白色細管內則是植物的“口糧”,這是特殊調配的“營養套餐”,水肥一體化循環灌溉系統會根據植物生長的不同階段配肥,精準輸送給每一棵植物。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番茄温室裏還常駐着一批勤勞的“外籍員工”,這是公司特地從國外進口的比利時熊蜂。它們的工作是授粉、代替傳統的人工“對花”,是純自然的栽培方法。這些“外籍員工”的個頭比一般的蜜蜂大得多,工作時,它們對所有花蕊都一視同仁,絕不“挑食”。
記者瞭解到,進入温室前,每位人員都要穿上隔離服、戴上頭套,並且要經過消毒,確保不會把細菌帶進温室。在種植槽上方,一張張黃色粘板構築了一道防線,大部分飛蟲都會被其吸引、自投羅網。採摘果蔬也有講究,小番茄、黃瓜不能直接用手摘,要戴好手套、用消毒過的剪刀才能採摘。
“農業一點都不土,也可以很高端。”祁勝平説,如今,上海正在打造都市現代農業,由由農業選擇在崇明投資興建種植基地,是一種情懷:“希望能依託崇明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地理優勢,一年四季出產高品質農產品。”
來源:作者:茅冠雋 季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