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際觀察 | 歐洲右翼抬頭引發擔憂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9月28日電 意大利25日舉行議會選舉,意大利兄弟黨領導的中右翼政黨聯盟在選舉中遙遙領先。這是右翼政治力量今年又一次在歐洲重大選舉中獲得大量民意支持。此前,瑞典民主黨在本月瑞典議會選舉後躍升為第二大黨,法國極右翼政黨候選人在今年4月總統選舉中支持率上升。

  分析人士指出,經濟、移民等問題引發的右翼浪潮已在歐洲出現,這種趨勢正在改變歐洲內部政治平衡,將對歐盟的穩定與團結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右翼勢力抬頭

  意大利內政部26日發佈了對2022年議會選舉99%選票的計票結果,中右翼政黨聯盟得票率約為44%,領先其他黨派或黨派聯盟。中右翼黨派聯盟主要由梅洛尼領導的意大利兄弟黨、前副總理薩爾維尼領導的聯盟黨和前總理貝盧斯科尼領導的意大利力量黨組成。根據意憲法,總理人選需要在議會通過信任投票才能上任,未來意大利將很可能出現一位右翼總理。

  意大利9月25日舉行議會選舉。圖為意大利兄弟黨黨首喬治婭·梅洛尼當天在羅馬一處投票站展示選票。新華社記者金馬夢妮攝

  在不久前剛結束的瑞典議會選舉中,瑞典民主黨則以超過20%的選票支持率躍升為第二大黨,同時也成為反對陣營第一大黨。本次選舉最終結果反映出瑞典政局發生較大轉向。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政府學系副教授埃裏克松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瑞典民主黨成為第二大黨後,議會通過的每一項法案都需要獲得該黨支持才能實現超過半數贊成票,該黨將會對政府決策產生重大影響。

  瑞典《晚報》近日發表文章説,瑞典民主黨被政治孤立的時代結束,在它成為議會最大的右翼政黨後,瑞典政壇和社會都將迎來巨大轉變。

  此前在今年4月舉行的法國總統選舉首輪投票中,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候選人瑪麗娜·勒龐第一輪投票的得票率達23.15%,超過2017年大選第一輪的得票率21.3%。加上另外兩位極右翼候選人埃裏克·澤穆爾7%的得票率以及尼古拉·杜邦-艾尼昂1.8%的得票率,整個極右翼陣營在2022年大選第一輪的得票率接近三分之一,創下法國政治歷史紀錄。

傳統受到挑戰

  分析人士指出,在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多重因素衝擊下,歐洲出現能源緊張、通脹高企等一系列問題,這對歐洲國家的政治生態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9月14日,瑞典首相安德松在斯德哥爾摩出席新聞發佈會。安德松當天宣佈辭職,並承認在2022年議會選舉中失利。新華社發(瑞典政府供圖/寧尼·安德松攝)

  意大利是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其經濟在新冠疫情暴發後遭受嚴重打擊。今年以來,烏克蘭危機引發的供應鏈失穩和能源緊張令意大利的經濟民生進一步承壓。分析人士指出,意大利民眾對傳統政黨失望,意大利兄弟黨沒有參與前幾屆政府內閣,民眾希望這樣的右翼政黨可以給意大利一個“全新的開始”。

  瑞典今年議會選舉的熱門議題是社會治安、能源危機等。瑞典政治評論員沃爾夫岡·漢松指出,瑞典在經歷了2015年難民潮和近年來幫派犯罪、槍擊事件頻發後,民眾的想法出現了變化。法國《費加羅報》網站刊文説,近期的經濟危機導致瑞典的福利國家模式在枯竭,民眾對精英普遍不信任,對政治體制感到失望。

  關於法國總統選舉,法國《世界報》刊文指出,雖然現任總統馬克龍最終戰勝勒龐,獲得連任,但從選舉結果看,法國在長期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的背景下,結束了過去左、右翼政黨候選人交替出任總統的傳統,變為“進步主義”和“民粹主義”之間的選擇。

  法國4月24日舉行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圖為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候選人瑪麗娜·勒龐當天在巴黎出席選舉後的集會。新華社發(肖恩·洛朗攝)

歐盟團結承壓

  來自德國右翼政黨選擇黨的歐洲議會議員貢納爾·貝克説,從歐洲主要大國法國和意大利,再到瑞典,一種對“泛歐正統”的排斥感正在民眾間蔓延。

  瑞典和意大利議會選舉結束後,歐洲官員和學者紛紛表示,“歐洲懷疑論”的抬頭將對歐洲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使歐盟更加難以處理能源危機、通脹、移民等問題。分析人士指出,歐盟重大決策程序採取協商一致原則,每個成員國都有權“一票否決”。隨着這些持“疑歐論”的右翼政治力量上台,歐盟恐將更難做出統一決策。

  在這次的意大利議會選舉中,梅洛尼受到廣泛關注。她此前就曾表示不滿歐盟過於官僚主義,意大利應在歐盟和北約等組織中保持相對獨立性。對此,法國曆史學家馬克·拉扎爾認為,梅洛尼在經濟上操作餘地十分有限,然而她卻有可能像波蘭和匈牙利一樣,“在捍衞本國利益而不是歐盟利益上”與歐盟較量。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此前曾説,歐盟將繼續與持有相同價值觀的意大利政府合作,但如果“事情朝着困難的方向發展”,歐盟同樣擁有反制手段。而關於歐盟的價值觀問題,英國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歐洲中央銀行研究部前主任盧克雷齊婭·賴希林表示,歐盟即將發生激烈的觀念之爭,而這可能給一體化進程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參與記者:和苗、付一鳴、唐霽、周嘯天)